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牵手,脚跟脚,阿鹏金花手牵手;脚跟脚,手牵手,欢歌曼舞脚跟脚。苍山洱海情歌多,唱歌唱到心相合……”
2011年,一曲来自苍山洱海畔的歌声飘荡在意大利的上空,醉了罗马、醉了佛罗伦萨、醉了米兰。
11月30日至12月8日。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上空飘起这首名为《唱歌唱到心相合》的歌声,中国驻意大利使馆首席参赞、罗马大学副校长等各界人士3000多人观看了演出,《欧洲侨报》专访了“金花组合”,中国驻米兰领事喜不自禁地握着大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赵全胜教授的手说:“金花们的歌声非常美丽动听,你创作的音乐把我已带回了中华大地。”
这次参加意大利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中。由中国教育部主办的“2011年中意青少年艺术联欢节”是其中的一项。由赵全胜教授创作并改编的《唱歌唱到心相合》、《小河淌水》、《踩着云》等节目入选,赴意大利参加交流演出活动。
穿着草鞋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这不是传说。这是真实的足迹。
赵全胜真的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创作的歌曲会在诞生了《神曲》的意大利唱响。
这个昔日黑漓江畔的放牛娃哼着白族调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凭着自己的天赋,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他一路顺着这条发源于老君山的小河走到大理、走到昆明、走到欧洲,闯出一番新天地。
1967年5月,赵全胜出生在剑川县沙溪灯塔村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缺衣少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赵全胜家的情况更是捉襟见肘。赵全胜耕读的日子是快乐的。那时的农村小学,也没有排名次、比平均分,老师们认为,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唱唱歌、打打球、学学画,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放学后,赵全胜也和小朋友们一起打猪草、放牛马,这个时候,总会听到旷野中传来的调子,西山曲、东山调、花上花、翠茵茵,各种调子就像旷野中拂过的一缕缕清风,沁入他的肺腑。
就这样,赵全胜爱上了唱歌,学校里唱,田间地头唱、骑在马上唱、爬到山坡上唱,长辈们也鼓励他:“阿胜,唱一个我们听听”,于是他就亮开嫩生生的嗓子,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穿林海,过雪原,气冲霄汉……”或是“白月亮、白姐姐,真心话儿说给你,小妹妹,我想和你成双配,又怕你不应。不开口来心不依,开口又怕得罪你,答不答应在于你,何必害羞呢?”把人们逗得哈哈大笑。到了初中后,学校里虽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但也有一些老师有些艺术才情。也会吹拉弹唱。也有意识地培养赵全胜向声乐方向发展。那个时候,很难得的是学校里还能找到李双江、蒋大为的音乐磁带,还有双卡录音机,更为难得的是居然还有帕瓦罗蒂、多明戈等世界顶尖级歌唱家的唱片。赵全胜就这样,跟着录音机、唱片机开始了似乎有些专业的训练,还记得他第一次登上剑川沙溪寺登街的古戏台上,亮开嗓子,唱的是《再见吧,妈妈》,唱完后,校长拉着他的手说:“你把我的眼泪都唱出来了。”他第二次登上古戏台,又打开清亮的歌喉,唱了一曲那个时候最热门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可谓艺惊四座。老师们都说,赵全胜,你一定要读艺术院校,不然可惜了。几十年过去了,2010年,当他带着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师到沙溪举办首届沙溪镇艺术节时,他第三次登上寺登街的古戏台,不由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1984年4月,在老师们的鼓励下,连州府下关都没去过的赵全胜穿着草鞋,徒步几十公里,到洱源考点参加大理师范艺师班的招生考试,并且以全州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大理师范艺师班,成了剑川三中第一个考起中专的学生。
三年师范生活,对赵全胜的锻炼是多方面的。那个时候的艺师,培养的是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美术教师,说到底就是培养“万金油”,吹拉弹唱、写写画画都要学,还要有良好的劳动观点。1987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正在洱源县牛街实习的赵全胜突然接到学校里打来的电话。让他回去参加云南艺术学院的招生考试,这对赵全胜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原本作好了回去当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的他现在面临着更好的选择。可是,这也是两难的事啊!
坐在从牛街到下关的班线车上,赵全胜思绪万千。他索性打开车窗,让旷野中的风拂过他清瘦的脸庞。后来他哑然失笑了,考得上考不上还不一定呢,管他呢,先考吧,试试再说。
回到学校的他还没有准考证的照片,赵全胜着急上火地借了一辆自行车。匆匆忙忙向玉洱相馆驶去,哪知一不小心,跌了一个嘴啃泥,把门牙跌落了一颗。找到附近的一家诊所,医生说,你满嘴是血,牙床带伤,怎么安呢?十五天以后再说吧!
赵全胜一把抓住医生说。不行。我明天就要声乐考试了,没门牙唱不了。求您了,您一定要给我安一颗门牙,哪怕只消把明天的考试应付了就行。医生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天,他纯净清亮的嗓音立刻得到了肯定。考官们很喜欢眼前这个黝黑清瘦的农家娃,他在大理师范艺师班四个推荐参加考试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
赵全胜极其珍惜这次读云南艺术学院的机会。对于他而言,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继续学习他热爱的声乐,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赵全胜知道母亲和哥哥姐姐们的不易,所以入学之后就把时间全部用于刻苦学习。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一到假期,他就到全国各地采风,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水平。专科读完后,他又顺利升上本科班学习。
毕业在即,将何去何从,赵全胜也面临着抉择。当时有一个部队文工团看上了他,还有家乡的大理师专(大理学院前身)也诚邀他回去,考虑到家庭困难,需要照顾,他最终选择了回到大理师专,从此潜心教学、甘为人梯,同时进行音乐创作与研究,这一回,就是二十多年。
有一种境界叫甘为人梯,有一种精神叫诲人不倦,大学名师,得失寸心知。
赵全胜分到大理师专后。便被分到了南涧县无量乡支教一年。说是支教,其实也就是锻炼,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支教制度。支教一年,就回了大理师专一次,赵全胜把自己完全扎了下去,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南涧无量乡无边无量的莽莽群山之中。按他的说法,他在那个山区中学里简直是得心应手,不仅上好学校里安排的课,他还为无量乡、南涧县筹备艺术节,组织了很多文艺活动。当时,学校里没有宿舍。赵全胜就被安排在食品组的楼上,楼下关着猪。赵全胜每天晚上都要两三点钟才睡,一是他保持着读书时的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开着一部双卡录音机听音乐。听李双江的。听蒋大为的,听帕瓦罗蒂的,能找到的男高音、男中音歌唱家的歌,他都要听。另一个原因是楼下关着的那些猪每天晚上都要哼哼唧唧,等那些猪安静了,他才能安然入睡。 支教回来后,赵全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和各项工作之中。丝毫没有懈怠过。从1993年至今,他先后担任了大理师专音乐系党支部书记、大理师专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大理师专音乐舞蹈系副主任、艺术学院总支副书记、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其间,他还被民族文化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被遴选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专家库成员、被遴选为云南省教育厅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他还被聘为大理州艺术系列的职称中评委和省、州各级音乐艺术赛事的评委,2011年11月,他被遴选为大理学院第八批硕士生导师、2012年4月,他被评为大理学院第三批教学名师,同年10月,获得大理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应当说,作为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师,赵全胜能被评为教学名师,这是很难的。不论从哪个方面而言,艺术学院都相对薄弱,学校把这么一个“名师”的荣誉授予他。可见大理学院对他几十年教育教学成绩的肯定。同时,作为四年才评一次的教学成果奖,首次以一门专业一门课程的形式被评为一等奖,这也是赵全胜始料未及的,足以证明他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同。
当然,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还不止这些,仅就教育教学而言,他是中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大理学院“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大理学院第五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大理学院音乐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还有林林总总的头衔,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说,在教育教学方面。他已经达到了一个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高度。
作为一个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作为几十年默默耕耘在教育岗位上的教师。赵全胜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他指导的学生也在各种赛事中频频获奖,总计20多项,仅就指导“金花组合”而言,就获得了云南省首届本土歌曲演唱大赛银奖。声乐节目《唱歌唱到心相合》即先后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专业组表演二等奖、云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表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指导的声乐节目《小河淌水》获云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本土歌曲演唱大赛,获得演唱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表演类二等奖:荣获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云南赛区决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第二届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云南省首届本土歌曲演唱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第二届本土歌曲演唱大赛创作一等奖……
“金花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从2007年开始。赵全胜便亲自组建“金花组合合唱团”。这是一个具有浓郁大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女声合唱团,由赵全胜任团长、艺术总监并亲自编创演唱曲目,由孙聪硕士任指挥。“金花组合”精选了艺术学院在校就读的6个姑娘。对她们进行统一的训练。学生毕业了,组合依然在,按照赵全胜的说法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赴意大利的演出更是把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知名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赵全胜从2005年4月起任艺术学院副院长。2009年3月,他被任命为主持工作的副院长,2010正式任命为院长。赵全胜任院长的时间虽不长,但因为从参加工作至今都在大理学院工作,对艺术学院的状况可谓了如指掌。赵全胜深刻地意识到,在大学和各种事业单位越来越行政化的今天。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则要“去行政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身为一院之长。必须以身作则,不以行政领导自居,而是实实在在地教学科研在前、享受在后,事事当楷模,才能服众,也才能建立起“院长”的威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率先垂范,做到了教学、科研、创作三不误。在教师的管理方面,他始终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尊重教师的人格,公正对待每一位教师,做到学院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大理地处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又有千年的文化积淀,古滇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历史悠久,大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云龙的吹吹腔、剑川的民歌、大理的“绕三灵”、南涧彝族的“跳菜”,以及本主、土主、婚丧文化等,可以说是璀灿夺目、绚丽无比,而专家、学者对其的开掘又只是冰山一角。这就为大理本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如能背靠这个民族文化的宝库,使之为教学科研和创作服务,无疑是大有作为的。艺术学院明确了“特色是生存之本”的思路。
植根大理民族文化的沃土。翱翔在艺术的天空,赵全胜像一只云雀,永远在故乡的田野歌唱。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而今他身上的光环已经很亮,他的头衔太多,院长、教授、学者、硕导,云南省重要艺术赛事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声乐学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委、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专家库艺术类专家、云南省手风琴学会理事等等,他组织、策划、导演了上百场次艺术演出晚会、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等媒体播出。但几十年了。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歌者。他永远记得在故乡寺登街古戏台上登台演出的场景。
由此,他走上了一条更为艰难的创作与科研之路。之所以说艰难,是因为时间于他而言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了。过去任普通教师时,时间相对充裕,现在任院长,杂七杂八的事都要找到他的头上,在没有接待的日子里,有一盏灯一直亮着,就像塞纳河畔福楼拜先生的灯光。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赵全胜在创作和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个人发表、出版音乐、音像作品24件。音乐作品有《中国母亲》、《白族酒歌》、《筑路先锋颂》、《唱歌唱到心相合》、《黑龙潭茶醉人心》、《可爱的宾川》、《我爱移动这一行》、《美丽的校园》、《阿鹏的故乡》、《美丽的剑川》、《鱼水情》等,其中《美丽的剑川》获得云南省首届石宝山杯歌手大赛一等奖,并由我国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学进演唱,入选《中央民族大学声乐教材》。个人著作有《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品鉴》、《洱海恋歌——赵全胜创作演唱声乐作品专辑》、《艺术思考》、《大学音乐教材》等,这些著作,凝聚着他的滴滴汗水。
科研方面,赵全胜主持的科研项目有《白族音乐概述研究》、《本土民间艺术引入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理工艺性旅游产品设计研究》、《滇西北少数民族鼓乐文化研究》等;参与了徐傲丹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杨秀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赵治华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等。在此基础上,赵全胜发表了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实践探索》、《调整专业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新课程改革的探索》、《白族原生态民歌》、《应对高等教育新形势探索声乐教学新模式——大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间音乐教育的思考》、《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白族“绕三灵”活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及其价值》、《浅析民族风情舞台剧的创作及运作》、《利用大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高校艺术特色课程》、《新华村白族银器手工制作技艺》、《云龙白族吹吹腔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素质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索》、《教育与教学研究探微》、《学分制下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构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索》、《音乐学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实施的新思路》等18篇,有几篇还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电影评介》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可谓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大理民族艺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指导作用。
艺术之家,其乐也融融。赵全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钦佩的成就,与自己的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赵全胜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妻儿的功劳。从生活而言,这样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的兴趣爱好与追求的家庭是幸福快乐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赵全胜一路走来的经验之谈,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金玉良言。愿赵全胜振翅高飞,翱翔在艺术更高更远的天空。
编辑手记:
杨义龙先生的《翱翔在民族艺术的天空》,文章的主人翁是一位大理土生土长的民族音乐艺术的执着追寻者。跟随时间的变化,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赵全胜所执著追求的民族音乐坚定地成为一种大理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理的民族音乐则又是我们文化传承之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艺术载体,少了它的存在,就像是一幅绘画作品缺少让人激动的细节。
2011年,一曲来自苍山洱海畔的歌声飘荡在意大利的上空,醉了罗马、醉了佛罗伦萨、醉了米兰。
11月30日至12月8日。意大利罗马、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上空飘起这首名为《唱歌唱到心相合》的歌声,中国驻意大利使馆首席参赞、罗马大学副校长等各界人士3000多人观看了演出,《欧洲侨报》专访了“金花组合”,中国驻米兰领事喜不自禁地握着大理学院艺术学院院长赵全胜教授的手说:“金花们的歌声非常美丽动听,你创作的音乐把我已带回了中华大地。”
这次参加意大利的“中国文化年”活动中。由中国教育部主办的“2011年中意青少年艺术联欢节”是其中的一项。由赵全胜教授创作并改编的《唱歌唱到心相合》、《小河淌水》、《踩着云》等节目入选,赴意大利参加交流演出活动。
穿着草鞋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这不是传说。这是真实的足迹。
赵全胜真的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创作的歌曲会在诞生了《神曲》的意大利唱响。
这个昔日黑漓江畔的放牛娃哼着白族调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凭着自己的天赋,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他一路顺着这条发源于老君山的小河走到大理、走到昆明、走到欧洲,闯出一番新天地。
1967年5月,赵全胜出生在剑川县沙溪灯塔村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缺衣少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之一,赵全胜家的情况更是捉襟见肘。赵全胜耕读的日子是快乐的。那时的农村小学,也没有排名次、比平均分,老师们认为,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唱唱歌、打打球、学学画,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放学后,赵全胜也和小朋友们一起打猪草、放牛马,这个时候,总会听到旷野中传来的调子,西山曲、东山调、花上花、翠茵茵,各种调子就像旷野中拂过的一缕缕清风,沁入他的肺腑。
就这样,赵全胜爱上了唱歌,学校里唱,田间地头唱、骑在马上唱、爬到山坡上唱,长辈们也鼓励他:“阿胜,唱一个我们听听”,于是他就亮开嫩生生的嗓子,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穿林海,过雪原,气冲霄汉……”或是“白月亮、白姐姐,真心话儿说给你,小妹妹,我想和你成双配,又怕你不应。不开口来心不依,开口又怕得罪你,答不答应在于你,何必害羞呢?”把人们逗得哈哈大笑。到了初中后,学校里虽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但也有一些老师有些艺术才情。也会吹拉弹唱。也有意识地培养赵全胜向声乐方向发展。那个时候,很难得的是学校里还能找到李双江、蒋大为的音乐磁带,还有双卡录音机,更为难得的是居然还有帕瓦罗蒂、多明戈等世界顶尖级歌唱家的唱片。赵全胜就这样,跟着录音机、唱片机开始了似乎有些专业的训练,还记得他第一次登上剑川沙溪寺登街的古戏台上,亮开嗓子,唱的是《再见吧,妈妈》,唱完后,校长拉着他的手说:“你把我的眼泪都唱出来了。”他第二次登上古戏台,又打开清亮的歌喉,唱了一曲那个时候最热门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可谓艺惊四座。老师们都说,赵全胜,你一定要读艺术院校,不然可惜了。几十年过去了,2010年,当他带着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师到沙溪举办首届沙溪镇艺术节时,他第三次登上寺登街的古戏台,不由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1984年4月,在老师们的鼓励下,连州府下关都没去过的赵全胜穿着草鞋,徒步几十公里,到洱源考点参加大理师范艺师班的招生考试,并且以全州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大理师范艺师班,成了剑川三中第一个考起中专的学生。
三年师范生活,对赵全胜的锻炼是多方面的。那个时候的艺师,培养的是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美术教师,说到底就是培养“万金油”,吹拉弹唱、写写画画都要学,还要有良好的劳动观点。1987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正在洱源县牛街实习的赵全胜突然接到学校里打来的电话。让他回去参加云南艺术学院的招生考试,这对赵全胜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原本作好了回去当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的他现在面临着更好的选择。可是,这也是两难的事啊!
坐在从牛街到下关的班线车上,赵全胜思绪万千。他索性打开车窗,让旷野中的风拂过他清瘦的脸庞。后来他哑然失笑了,考得上考不上还不一定呢,管他呢,先考吧,试试再说。
回到学校的他还没有准考证的照片,赵全胜着急上火地借了一辆自行车。匆匆忙忙向玉洱相馆驶去,哪知一不小心,跌了一个嘴啃泥,把门牙跌落了一颗。找到附近的一家诊所,医生说,你满嘴是血,牙床带伤,怎么安呢?十五天以后再说吧!
赵全胜一把抓住医生说。不行。我明天就要声乐考试了,没门牙唱不了。求您了,您一定要给我安一颗门牙,哪怕只消把明天的考试应付了就行。医生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天,他纯净清亮的嗓音立刻得到了肯定。考官们很喜欢眼前这个黝黑清瘦的农家娃,他在大理师范艺师班四个推荐参加考试的学生中脱颖而出,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
赵全胜极其珍惜这次读云南艺术学院的机会。对于他而言,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继续学习他热爱的声乐,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赵全胜知道母亲和哥哥姐姐们的不易,所以入学之后就把时间全部用于刻苦学习。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一到假期,他就到全国各地采风,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水平。专科读完后,他又顺利升上本科班学习。
毕业在即,将何去何从,赵全胜也面临着抉择。当时有一个部队文工团看上了他,还有家乡的大理师专(大理学院前身)也诚邀他回去,考虑到家庭困难,需要照顾,他最终选择了回到大理师专,从此潜心教学、甘为人梯,同时进行音乐创作与研究,这一回,就是二十多年。
有一种境界叫甘为人梯,有一种精神叫诲人不倦,大学名师,得失寸心知。
赵全胜分到大理师专后。便被分到了南涧县无量乡支教一年。说是支教,其实也就是锻炼,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支教制度。支教一年,就回了大理师专一次,赵全胜把自己完全扎了下去,把自己完全融入到南涧无量乡无边无量的莽莽群山之中。按他的说法,他在那个山区中学里简直是得心应手,不仅上好学校里安排的课,他还为无量乡、南涧县筹备艺术节,组织了很多文艺活动。当时,学校里没有宿舍。赵全胜就被安排在食品组的楼上,楼下关着猪。赵全胜每天晚上都要两三点钟才睡,一是他保持着读书时的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开着一部双卡录音机听音乐。听李双江的。听蒋大为的,听帕瓦罗蒂的,能找到的男高音、男中音歌唱家的歌,他都要听。另一个原因是楼下关着的那些猪每天晚上都要哼哼唧唧,等那些猪安静了,他才能安然入睡。 支教回来后,赵全胜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和各项工作之中。丝毫没有懈怠过。从1993年至今,他先后担任了大理师专音乐系党支部书记、大理师专艺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大理师专音乐舞蹈系副主任、艺术学院总支副书记、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其间,他还被民族文化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被遴选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专家库成员、被遴选为云南省教育厅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他还被聘为大理州艺术系列的职称中评委和省、州各级音乐艺术赛事的评委,2011年11月,他被遴选为大理学院第八批硕士生导师、2012年4月,他被评为大理学院第三批教学名师,同年10月,获得大理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应当说,作为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教师,赵全胜能被评为教学名师,这是很难的。不论从哪个方面而言,艺术学院都相对薄弱,学校把这么一个“名师”的荣誉授予他。可见大理学院对他几十年教育教学成绩的肯定。同时,作为四年才评一次的教学成果奖,首次以一门专业一门课程的形式被评为一等奖,这也是赵全胜始料未及的,足以证明他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同。
当然,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还不止这些,仅就教育教学而言,他是中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大理学院“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大理学院第五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大理学院音乐学重点学科带头人,还有林林总总的头衔,令人眼花缭乱。可以说,在教育教学方面。他已经达到了一个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高度。
作为一个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作为几十年默默耕耘在教育岗位上的教师。赵全胜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他指导的学生也在各种赛事中频频获奖,总计20多项,仅就指导“金花组合”而言,就获得了云南省首届本土歌曲演唱大赛银奖。声乐节目《唱歌唱到心相合》即先后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专业组表演二等奖、云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表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指导的声乐节目《小河淌水》获云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本土歌曲演唱大赛,获得演唱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云南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表演类二等奖:荣获中国声乐孔雀奖“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云南赛区决赛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第二届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云南省首届本土歌曲演唱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第二届本土歌曲演唱大赛创作一等奖……
“金花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从2007年开始。赵全胜便亲自组建“金花组合合唱团”。这是一个具有浓郁大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女声合唱团,由赵全胜任团长、艺术总监并亲自编创演唱曲目,由孙聪硕士任指挥。“金花组合”精选了艺术学院在校就读的6个姑娘。对她们进行统一的训练。学生毕业了,组合依然在,按照赵全胜的说法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赴意大利的演出更是把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知名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赵全胜从2005年4月起任艺术学院副院长。2009年3月,他被任命为主持工作的副院长,2010正式任命为院长。赵全胜任院长的时间虽不长,但因为从参加工作至今都在大理学院工作,对艺术学院的状况可谓了如指掌。赵全胜深刻地意识到,在大学和各种事业单位越来越行政化的今天。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则要“去行政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身为一院之长。必须以身作则,不以行政领导自居,而是实实在在地教学科研在前、享受在后,事事当楷模,才能服众,也才能建立起“院长”的威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率先垂范,做到了教学、科研、创作三不误。在教师的管理方面,他始终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尊重教师的人格,公正对待每一位教师,做到学院整体的和谐与稳定。
大理地处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又有千年的文化积淀,古滇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历史悠久,大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如云龙的吹吹腔、剑川的民歌、大理的“绕三灵”、南涧彝族的“跳菜”,以及本主、土主、婚丧文化等,可以说是璀灿夺目、绚丽无比,而专家、学者对其的开掘又只是冰山一角。这就为大理本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如能背靠这个民族文化的宝库,使之为教学科研和创作服务,无疑是大有作为的。艺术学院明确了“特色是生存之本”的思路。
植根大理民族文化的沃土。翱翔在艺术的天空,赵全胜像一只云雀,永远在故乡的田野歌唱。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而今他身上的光环已经很亮,他的头衔太多,院长、教授、学者、硕导,云南省重要艺术赛事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声乐学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委、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专家库艺术类专家、云南省手风琴学会理事等等,他组织、策划、导演了上百场次艺术演出晚会、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等媒体播出。但几十年了。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歌者。他永远记得在故乡寺登街古戏台上登台演出的场景。
由此,他走上了一条更为艰难的创作与科研之路。之所以说艰难,是因为时间于他而言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了。过去任普通教师时,时间相对充裕,现在任院长,杂七杂八的事都要找到他的头上,在没有接待的日子里,有一盏灯一直亮着,就像塞纳河畔福楼拜先生的灯光。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赵全胜在创作和科研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个人发表、出版音乐、音像作品24件。音乐作品有《中国母亲》、《白族酒歌》、《筑路先锋颂》、《唱歌唱到心相合》、《黑龙潭茶醉人心》、《可爱的宾川》、《我爱移动这一行》、《美丽的校园》、《阿鹏的故乡》、《美丽的剑川》、《鱼水情》等,其中《美丽的剑川》获得云南省首届石宝山杯歌手大赛一等奖,并由我国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学进演唱,入选《中央民族大学声乐教材》。个人著作有《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品鉴》、《洱海恋歌——赵全胜创作演唱声乐作品专辑》、《艺术思考》、《大学音乐教材》等,这些著作,凝聚着他的滴滴汗水。
科研方面,赵全胜主持的科研项目有《白族音乐概述研究》、《本土民间艺术引入学校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理工艺性旅游产品设计研究》、《滇西北少数民族鼓乐文化研究》等;参与了徐傲丹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杨秀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赵治华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等。在此基础上,赵全胜发表了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课程资源实践探索》、《调整专业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新课程改革的探索》、《白族原生态民歌》、《应对高等教育新形势探索声乐教学新模式——大理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间音乐教育的思考》、《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白族“绕三灵”活动的文化表现形式及其价值》、《浅析民族风情舞台剧的创作及运作》、《利用大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高校艺术特色课程》、《新华村白族银器手工制作技艺》、《云龙白族吹吹腔的表现形式及特征》、《浅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素质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索》、《教育与教学研究探微》、《学分制下音乐教育专业新课程构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索》、《音乐学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实施的新思路》等18篇,有几篇还在《中国音乐》、《音乐创作》、《电影评介》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可谓成果丰硕。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大理民族艺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指导作用。
艺术之家,其乐也融融。赵全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钦佩的成就,与自己的家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赵全胜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妻儿的功劳。从生活而言,这样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的兴趣爱好与追求的家庭是幸福快乐的。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赵全胜一路走来的经验之谈,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金玉良言。愿赵全胜振翅高飞,翱翔在艺术更高更远的天空。
编辑手记:
杨义龙先生的《翱翔在民族艺术的天空》,文章的主人翁是一位大理土生土长的民族音乐艺术的执着追寻者。跟随时间的变化,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赵全胜所执著追求的民族音乐坚定地成为一种大理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理的民族音乐则又是我们文化传承之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艺术载体,少了它的存在,就像是一幅绘画作品缺少让人激动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