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疑问。小学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答疑解惑,让学生在质疑中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从而寻求正确的解题方式,归纳和总结解题的方法和规律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力性。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一些心得体会。
一、“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有机会自己质疑,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质疑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求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主要前提条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把单纯的数字还原到生活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渗透质疑方法。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创新教学的课堂上,应开放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并学会释疑。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自学挑疑、沟通求疑信息。从自学中挑出疑问是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自由宽松地自我发现。有疑则问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求疑信息的交流。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看书自学,使新知识的信息直接由书本输入学生的大脑,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疑点,从而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知识的理解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2、讨论辩疑,探究解题途径。辩疑是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疑问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经过学生参与合作辩疑,彼此启发,探索出解疑的途径,使学生“辩”中有“获”。通过辩论争论,讨论磋商,使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从而探究出解疑途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
3、训练布疑,深化求疑成果。针对学生对新知有所掌握和理解并争于“试一试”的心理,可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样化的基本题满足学生的求疑欲望。在训练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以至达到深化求疑成果的目的。
4、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握好时间、对象、范围的控制,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一些心得体会。
一、“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有机会自己质疑,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质疑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求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主要前提条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把单纯的数字还原到生活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渗透质疑方法。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让学生勇于质疑,学会释疑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目的
在创新教学的课堂上,应开放教学,让学生勇于质疑,并学会释疑。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自学挑疑、沟通求疑信息。从自学中挑出疑问是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自由宽松地自我发现。有疑则问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求疑信息的交流。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看书自学,使新知识的信息直接由书本输入学生的大脑,同时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疑点,从而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知识的理解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2、讨论辩疑,探究解题途径。辩疑是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对疑问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经过学生参与合作辩疑,彼此启发,探索出解疑的途径,使学生“辩”中有“获”。通过辩论争论,讨论磋商,使学生在各种认识矛盾的焦点处集中正确意见,选择最佳思路。总结一般规律,从而探究出解疑途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
3、训练布疑,深化求疑成果。针对学生对新知有所掌握和理解并争于“试一试”的心理,可设计一些趣味性、多样化的基本题满足学生的求疑欲望。在训练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以至达到深化求疑成果的目的。
4、课后拓疑,跨越时空限制。课后提问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对知识整体理解很有裨益。课后的疑问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联想后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把握好时间、对象、范围的控制,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