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也是一篇情感性特别强的课文。学生通过阅读史铁生这篇精美短小的散文,从字里行间处处都能感受到母亲为双腿瘫痪的儿子用心良苦,以及“我”对母亲的怀念、感激与内疚之情。因此,鉴于这篇课文情感丰富、双向情感的特点,个人认为洪老师将素养目标定位在“审美鉴赏”是合理的。在实际课堂中,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析句子,找出了很多处母亲为“我”付出努力的句子,较为准确地理解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担心、耐心与细心,对句子的朗读情感也把握得比较到位,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课前所定下的素养目标。下面,我将选取洪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四“好好儿活”进行简单描述与分析。
关键词 教学案例;案例反思;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241-01
一、教学案例
(一)设计
抓住“史铁生当时是否理解母亲?”和“后来是否理解母亲?”两个问题,并辅助《我与地坛》相关内容,解读作者对于母亲的情感;辅助《病隙碎笔》,理解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现场
学生能够很准确地知道最初史铁生并没有理解母亲,最终理解了母亲。“从哪里看出史铁生已经理解了他的母亲”,洪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句子,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生1:从“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中,看出比“我”小很多的妹妹都知道母亲的病,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关心过母亲的身体,读出了我的愧疚和自责。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2:从“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中读出“我”知道了母亲的艰难。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屏显)那时的我,……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师:我们发现,史铁生认为自己的母亲才是活得最苦的人。母亲究竟苦在哪里?
生杂:母亲自己身患重病,有一个双腿瘫痪还暴怒无常的儿子……
师:母亲这一生确实艰难,当“我”意识到母亲艰难的时候,也正是“我”理解了母亲。
生3:文章最后一段,母亲几次让“我”去看花,“我”都没有去。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正是因为理解我才听了母亲的话。
师:同学们找一找,“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齐:2次!
师: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生杂:希望我们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坚强隐忍的母亲,最终史铁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的人生,在病榻上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在《病隙碎笔》里有这样一段话:
(屏显)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史铁生理解了母亲,记住了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如钢铁般地生活着!请同学们设想,如果这时候的史铁生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怎么做?
生4: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祝福它们一路平安;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陶醉其中。
生5: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目送它们远行;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感受生活的美好。
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史铁生的钢铁精神,告诉自己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二、案例反思
通过观摩洪老师的《秋天的怀念》,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可以定为“五有”——有人,有料,有趣,有辩,有变。
有人,即有作者,有人物,有学生,有老师。在本堂课中,洪老师和学生走进文本探讨,对史铁生做了简单介绍,以及利用其作品进行拓展,对于作者和人物方面挖掘較深。
有料,即课堂内容的丰厚程度。在本节汇报课中,师生就描写母亲的一字一句进行品读,并辅助课外材料《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内容较为充实。
有趣,即课堂的趣味性。由史铁生幽默风趣的自评话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单介绍了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经历,这“最狂妄的年龄”正是史铁生21岁的时候,以引起孩子们内心的震撼,引发其思考。
有辩,语文课堂追求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本堂课中,在对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品味和朗读中,学生分享各自找到的句子进行品读鉴赏,也有几位学生就某句话展开讨论、补充,课堂气氛较为热烈。
因此,个人认为洪老师在“有人”、“有料”、“有趣”、“有辩”中都很合理,但在“有变”上似乎做得不够。我们可以发现,洪老师在环节四中多次采用集体朗读或个别朗读,朗读形式单一。或许,从全文朗读整理把握——局部朗读深入细节——全文朗读回顾整体,并调动多种朗读形式,课堂效果会更佳。例如,在课堂开始可以让学生有感情范读,分析句子情感时可以个人读小组读,最后配乐齐读等多种变化的形式。如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积极融入其中,更深切地体会蕴含于文字中的情感张力!
从这堂观摩课中,我懂得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每一堂课都要以学生兴趣为根本出发点,“好好儿”教!
关键词 教学案例;案例反思;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241-01
一、教学案例
(一)设计
抓住“史铁生当时是否理解母亲?”和“后来是否理解母亲?”两个问题,并辅助《我与地坛》相关内容,解读作者对于母亲的情感;辅助《病隙碎笔》,理解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
(二)现场
学生能够很准确地知道最初史铁生并没有理解母亲,最终理解了母亲。“从哪里看出史铁生已经理解了他的母亲”,洪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句子,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生1:从“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中,看出比“我”小很多的妹妹都知道母亲的病,但是“我”却从来没有关心过母亲的身体,读出了我的愧疚和自责。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2:从“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中读出“我”知道了母亲的艰难。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材料,选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屏显)那时的我,……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师:我们发现,史铁生认为自己的母亲才是活得最苦的人。母亲究竟苦在哪里?
生杂:母亲自己身患重病,有一个双腿瘫痪还暴怒无常的儿子……
师:母亲这一生确实艰难,当“我”意识到母亲艰难的时候,也正是“我”理解了母亲。
生3:文章最后一段,母亲几次让“我”去看花,“我”都没有去。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正是因为理解我才听了母亲的话。
师:同学们找一找,“好好儿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齐:2次!
师: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生杂:希望我们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坚强隐忍的母亲,最终史铁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的人生,在病榻上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在《病隙碎笔》里有这样一段话:
(屏显)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师:史铁生理解了母亲,记住了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如钢铁般地生活着!请同学们设想,如果这时候的史铁生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怎么做?
生4: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祝福它们一路平安;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陶醉其中。
生5: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他会目送它们远行;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感受生活的美好。
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史铁生的钢铁精神,告诉自己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
二、案例反思
通过观摩洪老师的《秋天的怀念》,我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可以定为“五有”——有人,有料,有趣,有辩,有变。
有人,即有作者,有人物,有学生,有老师。在本堂课中,洪老师和学生走进文本探讨,对史铁生做了简单介绍,以及利用其作品进行拓展,对于作者和人物方面挖掘較深。
有料,即课堂内容的丰厚程度。在本节汇报课中,师生就描写母亲的一字一句进行品读,并辅助课外材料《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内容较为充实。
有趣,即课堂的趣味性。由史铁生幽默风趣的自评话语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单介绍了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经历,这“最狂妄的年龄”正是史铁生21岁的时候,以引起孩子们内心的震撼,引发其思考。
有辩,语文课堂追求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本堂课中,在对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品味和朗读中,学生分享各自找到的句子进行品读鉴赏,也有几位学生就某句话展开讨论、补充,课堂气氛较为热烈。
因此,个人认为洪老师在“有人”、“有料”、“有趣”、“有辩”中都很合理,但在“有变”上似乎做得不够。我们可以发现,洪老师在环节四中多次采用集体朗读或个别朗读,朗读形式单一。或许,从全文朗读整理把握——局部朗读深入细节——全文朗读回顾整体,并调动多种朗读形式,课堂效果会更佳。例如,在课堂开始可以让学生有感情范读,分析句子情感时可以个人读小组读,最后配乐齐读等多种变化的形式。如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积极融入其中,更深切地体会蕴含于文字中的情感张力!
从这堂观摩课中,我懂得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每一堂课都要以学生兴趣为根本出发点,“好好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