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的典型表现为:一是思维能力不强,接受知识较慢,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二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听讲不专心,作业时常拖拉;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特别贪玩,学习上几乎没有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最基本的作业都不能完成。笔者发现,学困生这一群体也有着特殊的学习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爱是学困生最大的需要
师爱的需要是学困生最大的需要。尽管教师反复强调,但同样的错误在学困生身上会不断再犯。但这并不是说,学困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学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对师爱的渴求。教师要以“假如我是这个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含有母爱又高于母爱、含有友情又超越友情的师生情。
小娟是一个二年级的学困生,不肯做课间操,不愿出教室上课。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叫到她总是以沉默示人。一次,为了一点小事跟同学吵架后,居然拿起书包想要回家。后来,老师对她进行家访,了解到她的父母在闹离婚,她暂时住在姨妈家。虽然物质上父母能满足她的要求,但在心灵上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因此造成她内向、倔强的性格。此后,老师常跟她聊天,开始她只用点头、摇头的方式来回答老师的问话,后来总算开口了;老师常拉着她的手,和她做游戏;常帮她削铅笔,系鞋带,扎辫子;她做错了事,先安慰她,然后给她分析,鼓励她改正缺点,稍有进步就适当表扬。由于生活上、学习上的关心和呵护,她和教师越来越亲近。课堂上也能大声朗读、回答简单问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一天,她语文考了90分,她兴奋地说:“老师,我和同学们一样棒了!”事实说明,学困生特别需要师爱,只有爱,学困生才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才能健康成长。
差异学习目标的需要
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那如何让学困生也有成功的体验呢?关键是要给他们制订一个“摸”得着的目标,有助于他们达成目标、感受成功、建立自信。试想,总是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困生和学优生去相比,总是拿对学优生的要求去要求学困生,结果难免会使学困生“灰头土脸”。教师应帮助学困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制订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在近期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曾有这样一位学困生,父母对他期望较高,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经常谎报成绩。父母得知真相后,严厉责罚,他的逆反心理不断升级。为此,老师找他谈心发现,他总觉得自己与父母的期望距离很远,反正做不到,还不如不做。了解这一想法后,老师与他的父母一起制订了第一阶段目标,即能按时完成每一次作业,能够坦诚地面对每一件事,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分。为了帮助他完成,家长要尽量减少指责和批评,而是时常提醒与鼓励。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目标引领下,他的成绩果然有了明显进步。看着目标达到,老师和他父母又帮他制订了第二阶段目标,即能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并检查,做事讲诚信,争取成绩在现有基础上再有所提高……就这样,一步一步,他离自己的成功越来越近。
体验成功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优势,也存在不足。学生的优势智能常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这便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当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就可能较快地弥补不足,让他们主动调控自己的学习,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比如,一次测试过后,老师说:“这次测试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很真实,老师很感动,所以,老师给他10分嘉奖。他最后成绩是及格,他就是小超。”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小超,他木然地笑了。看似麻木的外表下,他的内心却引起一阵轩然大波。因为这个学期,语文、数学、英语他都没有及格过。“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鼓励他!”老师带头鼓掌,他的脸上终于泛起了红晕,拿到卷子的那一刻,他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除了送分鼓励,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同伴帮助接纳的需要
让学困生与关系较好的学优生结对子互帮互学,也是学困生的需要。在安排座位时,可以让学困生与学优生坐在一起。课上,在书上圈圈、画画时,作业中有格式上变化时,有同桌适时的检查指点,能保证学习活动更加顺畅高效。课间还可以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交流作业中的疑难,使新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牢固。互帮互助对子还可以开展竞赛,比一比互帮互助的成效,并以奖励为主。
学困生铭铭,父母经常加班,祖父母又不识字,回家作业常常少做,而且质量很差。他的互帮对子红红就主动提出,放学后两人一起做作业,不会的地方一起商量,像小老师一样督促铭铭认真完成。现在,这两个孩子更亲密了,各方面进步都挺大。铭铭的家长非常感谢红红,两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学困生,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仍需每一位教师继续不懈探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
师爱是学困生最大的需要
师爱的需要是学困生最大的需要。尽管教师反复强调,但同样的错误在学困生身上会不断再犯。但这并不是说,学困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学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对师爱的渴求。教师要以“假如我是这个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童心去理解他们的荒唐,宽容他们的过失,有礼貌地对待他们,让他们时时体验到一种含有母爱又高于母爱、含有友情又超越友情的师生情。
小娟是一个二年级的学困生,不肯做课间操,不愿出教室上课。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叫到她总是以沉默示人。一次,为了一点小事跟同学吵架后,居然拿起书包想要回家。后来,老师对她进行家访,了解到她的父母在闹离婚,她暂时住在姨妈家。虽然物质上父母能满足她的要求,但在心灵上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因此造成她内向、倔强的性格。此后,老师常跟她聊天,开始她只用点头、摇头的方式来回答老师的问话,后来总算开口了;老师常拉着她的手,和她做游戏;常帮她削铅笔,系鞋带,扎辫子;她做错了事,先安慰她,然后给她分析,鼓励她改正缺点,稍有进步就适当表扬。由于生活上、学习上的关心和呵护,她和教师越来越亲近。课堂上也能大声朗读、回答简单问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一天,她语文考了90分,她兴奋地说:“老师,我和同学们一样棒了!”事实说明,学困生特别需要师爱,只有爱,学困生才有安全感、有幸福感,才能健康成长。
差异学习目标的需要
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那如何让学困生也有成功的体验呢?关键是要给他们制订一个“摸”得着的目标,有助于他们达成目标、感受成功、建立自信。试想,总是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困生和学优生去相比,总是拿对学优生的要求去要求学困生,结果难免会使学困生“灰头土脸”。教师应帮助学困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制订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在近期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曾有这样一位学困生,父母对他期望较高,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经常谎报成绩。父母得知真相后,严厉责罚,他的逆反心理不断升级。为此,老师找他谈心发现,他总觉得自己与父母的期望距离很远,反正做不到,还不如不做。了解这一想法后,老师与他的父母一起制订了第一阶段目标,即能按时完成每一次作业,能够坦诚地面对每一件事,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分。为了帮助他完成,家长要尽量减少指责和批评,而是时常提醒与鼓励。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目标引领下,他的成绩果然有了明显进步。看着目标达到,老师和他父母又帮他制订了第二阶段目标,即能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并检查,做事讲诚信,争取成绩在现有基础上再有所提高……就这样,一步一步,他离自己的成功越来越近。
体验成功的需要
每个学生都有优势,也存在不足。学生的优势智能常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地方,这便是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当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就可能较快地弥补不足,让他们主动调控自己的学习,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比如,一次测试过后,老师说:“这次测试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很真实,老师很感动,所以,老师给他10分嘉奖。他最后成绩是及格,他就是小超。”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小超,他木然地笑了。看似麻木的外表下,他的内心却引起一阵轩然大波。因为这个学期,语文、数学、英语他都没有及格过。“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鼓励他!”老师带头鼓掌,他的脸上终于泛起了红晕,拿到卷子的那一刻,他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除了送分鼓励,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同伴帮助接纳的需要
让学困生与关系较好的学优生结对子互帮互学,也是学困生的需要。在安排座位时,可以让学困生与学优生坐在一起。课上,在书上圈圈、画画时,作业中有格式上变化时,有同桌适时的检查指点,能保证学习活动更加顺畅高效。课间还可以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交流作业中的疑难,使新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牢固。互帮互助对子还可以开展竞赛,比一比互帮互助的成效,并以奖励为主。
学困生铭铭,父母经常加班,祖父母又不识字,回家作业常常少做,而且质量很差。他的互帮对子红红就主动提出,放学后两人一起做作业,不会的地方一起商量,像小老师一样督促铭铭认真完成。现在,这两个孩子更亲密了,各方面进步都挺大。铭铭的家长非常感谢红红,两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研究学困生,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仍需每一位教师继续不懈探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