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中的模仿,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课题。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提出“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许多教师一提起“模仿”,就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一.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可以从模仿开始
从社会学的意义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切或者几乎一切社会相似性都来自于模仿”。个体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写作的初始阶段首先是一种技能,也离不开模仿。
我国学生数量众多,高考压力巨大,多门学科的压力致使学生不可能普遍地、长期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学生的体验与快乐只是暂时的,长期面对的仍然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有效拓展写作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们不妨将视野由课外实践转向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从学科教学内部寻找更为有效的拓展方式,那就是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作文的举一反三,首先可以从模仿开始。
二.成功的模仿范例不在少数,古今皆有
关于模仿的争议历来不少,反对模仿者大有人在。但是朱光潜先生说:“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的先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曹禺的《雷雨》模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又模仿《雷雨》;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泰戈尔、惠特曼及歌德作品的影响;这些经过时间历练的作品就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模仿的资源。《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笼罩的淡淡哀愁,《故都的秋》那凄冷的亘古悲凉,《祝福》里三次肖像描写所展示的人生悲剧,无不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极好范本。但这些模仿都不应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模仿和创新总是交织、糅合在一起。恰当、有效地使用例文,常常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即使从最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纵观历届高考高分作文,很多也是得力于名著或课文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就是选取课本中庄子、李白、陶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论述这些古人张扬的个性,阐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江苏省的高分作文《傻子的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取材于小说名篇《尘埃落定》的。
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经典,是很好的模仿对象
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忽视,殊不知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了数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好它们受益无穷!
1.学习课文的思想,提升作文立意。一篇文章能否真实地反映生活,准确地传递信息,即内容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认识。众多的课文里,包涵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现出的祖国山河之美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前方》宣扬的珍视民族友好、祖国大融合的主旨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走向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美好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提高思想素质。这是从课文学写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2.借鉴课文的写法,提升作文技巧。文章有多种体裁,各具特点,写作要素及一般的结构方式均不相同。例如从表现方法来说,仅“描写”一类,就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家们常常是神思泉涌,独具匠心,灵活洒脱,各有所长,写法不尽相同。或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曲境通幽;或开门见山,语言犀利;或由此及彼,娓娓而谈……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形成了文章不同的风格。课文的选编,注意到了文字的多样性,表现方法的丰富性,以及作家们行文的独特性,为模仿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优秀范例。从中可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琢磨、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架子,摸熟行文的路子,养成良好的“文体感”。我们胸中有数百篇名篇佳作,就会懂得怎样写文章。
3.汲取语言精华,提升作文品位。课文里,富有情趣、富有哲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充分显示了作者们驾御语言的深厚功底。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用的语言,传神、达意,生动、形象,简直把物写活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流露其间,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这样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从课文优美、凝练的文笔中,我们不但能学到知识,启迪智慧,积累大量的“制作”所需的语言材料,而且能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良好熏陶。习作中完全可以采撷其中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活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即使是一些文言文,甚至也可以成为我们模仿学习的范例。不妨看看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四):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从正面来导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凸显题旨。第二段,正反论证。作者从历史的兴替出发,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其原因是“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揭示出两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充分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唐太宗敲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钟。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层进式”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办)。可见,《谏太宗十思疏》堪称“层进式”的典范!
像这样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揣摩、模仿,作文的谋篇布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四.模仿的最高境界是生成和创新
模仿终究还是低层次的,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醒:“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度,模仿和借鉴就可能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把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也赔进去,一辈子也创不出‘新’来。”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是为了能够创新。从写作学的意义看,“生成性模仿”是指写作者基于自我的人格特质、生活体验、审美经验等,从名家经典的样式、结构、写法中得到启发和借鉴而另写文章。它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
从写作实践的角度,就是借助“模仿——借鉴——创造”的三级递升平台,激发中学生的个体体验与写作潜能,融合经典阅读与写作实践,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作文素养。
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模仿与抄袭的关系。抄袭就是单纯的复制,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模仿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但是创造也有个量的多少。量大了叫模仿,量小了,又接近于抄袭。模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不同于不动脑筋的生搬硬套,是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
其次要处理好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文章源自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作家的创作也都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柳青创作《创业史》时,特意让一个泼妇当街对自己大骂。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特意到当时的战场上巡视,他自豪地说:“我的小说中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根据,不是虚构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是取得真实性的主观条件。文章的模仿同样也不能脱离生活的领域。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过分强调遣词用句及套用读物或杂志摘录下来的材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致许多中学生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华而不实,内容虚假,缺少感染力。
第三,要调动模仿情绪,情动而辞发。目前许多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对名家名篇进行模仿训练,但是学生大多处于被强制的学习状态,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样为作文而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大而无当,隔靴搔痒;要么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只有发自肺腑的喜爱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自觉地模仿。
大量模仿和生成的累积,创新就会渐浮水面。所以,创新自模仿始。从技术的模仿,到思想的生成,再到艺术的创新。这也许是人类一切艺术发展的路径。所以生成性模仿是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共享空间的有效方式。模仿的目的不是机械移用,而是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激发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热情,从模仿走向生成和创新,达到能够运用娴熟的创作技能提升作文水平的目的。
生升,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一.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可以从模仿开始
从社会学的意义看,“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切或者几乎一切社会相似性都来自于模仿”。个体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写作的初始阶段首先是一种技能,也离不开模仿。
我国学生数量众多,高考压力巨大,多门学科的压力致使学生不可能普遍地、长期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因此,学生的体验与快乐只是暂时的,长期面对的仍然是封闭式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结合我国教育现状有效拓展写作教学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们不妨将视野由课外实践转向语文课堂教学本身,从学科教学内部寻找更为有效的拓展方式,那就是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作文的举一反三,首先可以从模仿开始。
二.成功的模仿范例不在少数,古今皆有
关于模仿的争议历来不少,反对模仿者大有人在。但是朱光潜先生说:“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诗家的长处,造成自家特有的风格。”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名家也都有过模仿的先例: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曹禺的《雷雨》模仿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宗福先的《于无声处》又模仿《雷雨》;鲁迅的《狂人日记》曾借鉴过果戈理的作品,《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烈夫的阴冷;郭沫若的诗作受过泰戈尔、惠特曼及歌德作品的影响;这些经过时间历练的作品就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模仿的资源。《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笼罩的淡淡哀愁,《故都的秋》那凄冷的亘古悲凉,《祝福》里三次肖像描写所展示的人生悲剧,无不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当然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模仿的极好范本。但这些模仿都不应是单纯的抄袭,而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模仿和创新总是交织、糅合在一起。恰当、有效地使用例文,常常给我们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即使从最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纵观历届高考高分作文,很多也是得力于名著或课文的。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就是选取课本中庄子、李白、陶潜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论述这些古人张扬的个性,阐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江苏省的高分作文《傻子的凤头猪肚豹尾》就是取材于小说名篇《尘埃落定》的。
三.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经典,是很好的模仿对象
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而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忽视,殊不知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了数百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学好它们受益无穷!
1.学习课文的思想,提升作文立意。一篇文章能否真实地反映生活,准确地传递信息,即内容的好坏,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认识。众多的课文里,包涵着许多思想教育的因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表现出的祖国山河之美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前方》宣扬的珍视民族友好、祖国大融合的主旨等等,都是思想教育的好材料。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的文章走向崇高的思想境界,培养美好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提高思想素质。这是从课文学写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容忽视。
2.借鉴课文的写法,提升作文技巧。文章有多种体裁,各具特点,写作要素及一般的结构方式均不相同。例如从表现方法来说,仅“描写”一类,就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家们常常是神思泉涌,独具匠心,灵活洒脱,各有所长,写法不尽相同。或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或含蓄委婉,曲境通幽;或开门见山,语言犀利;或由此及彼,娓娓而谈……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形成了文章不同的风格。课文的选编,注意到了文字的多样性,表现方法的丰富性,以及作家们行文的独特性,为模仿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优秀范例。从中可以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写法,琢磨、借鉴前人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架子,摸熟行文的路子,养成良好的“文体感”。我们胸中有数百篇名篇佳作,就会懂得怎样写文章。
3.汲取语言精华,提升作文品位。课文里,富有情趣、富有哲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比比皆是,充分显示了作者们驾御语言的深厚功底。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用的语言,传神、达意,生动、形象,简直把物写活了,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流露其间,使读者感受到语言的美、意境的美。这样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魅力。从课文优美、凝练的文笔中,我们不但能学到知识,启迪智慧,积累大量的“制作”所需的语言材料,而且能得到思想情操方面的良好熏陶。习作中完全可以采撷其中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活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即使是一些文言文,甚至也可以成为我们模仿学习的范例。不妨看看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必修四):
文章开篇,作者就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两个比喻从正面来导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凸显题旨。第二段,正反论证。作者从历史的兴替出发,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经验与教训,指出其原因是“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并进一步揭示出两者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充分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必要性,为唐太宗敲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钟。第三段,作者进一步指出了“思国安,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层进式”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办)。可见,《谏太宗十思疏》堪称“层进式”的典范!
像这样的课文,只要我们认真揣摩、模仿,作文的谋篇布局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四.模仿的最高境界是生成和创新
模仿终究还是低层次的,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醒:“如果掌握不好这个度,模仿和借鉴就可能不但劳而无功,而且把学生的写作主体性也赔进去,一辈子也创不出‘新’来。”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是为了能够创新。从写作学的意义看,“生成性模仿”是指写作者基于自我的人格特质、生活体验、审美经验等,从名家经典的样式、结构、写法中得到启发和借鉴而另写文章。它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的特点。
从写作实践的角度,就是借助“模仿——借鉴——创造”的三级递升平台,激发中学生的个体体验与写作潜能,融合经典阅读与写作实践,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作文素养。
因此,我们要处理好模仿与抄袭的关系。抄袭就是单纯的复制,是一种机械运动,而模仿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但是创造也有个量的多少。量大了叫模仿,量小了,又接近于抄袭。模仿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不同于不动脑筋的生搬硬套,是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
其次要处理好虚构与真实的关系。文章源自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作家的创作也都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柳青创作《创业史》时,特意让一个泼妇当街对自己大骂。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特意到当时的战场上巡视,他自豪地说:“我的小说中历史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根据,不是虚构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是取得真实性的主观条件。文章的模仿同样也不能脱离生活的领域。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过分强调遣词用句及套用读物或杂志摘录下来的材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致许多中学生作文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华而不实,内容虚假,缺少感染力。
第三,要调动模仿情绪,情动而辞发。目前许多教师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句式、修辞、结构等方面对名家名篇进行模仿训练,但是学生大多处于被强制的学习状态,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样为作文而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大而无当,隔靴搔痒;要么苍白无力,无病呻吟。只有发自肺腑的喜爱才会情动而辞发,才会自觉地模仿。
大量模仿和生成的累积,创新就会渐浮水面。所以,创新自模仿始。从技术的模仿,到思想的生成,再到艺术的创新。这也许是人类一切艺术发展的路径。所以生成性模仿是构筑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共享空间的有效方式。模仿的目的不是机械移用,而是站在名家经典的肩膀上,激发我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热情,从模仿走向生成和创新,达到能够运用娴熟的创作技能提升作文水平的目的。
生升,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