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市场化指数为考核指标,分析研究了市场化进程对全要素生产率(TFP)与经济的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的增长率年均贡献达到了1.5个百分点,而对于TF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年均40%。因此,市场化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市场化指数;经济改革;全要素生产率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30-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已经经历了30余年,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一举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1]。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民众从温饱生活过度到小康生活,这一事实证明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
一、市场经济的基础研究
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通过对市场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说明,全要素生产率(TFP)反应了国家经济增长率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3]。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研究单位通过技术改进和研发投入而带来的技术进步;基于对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如果政策改变或制度变更而造成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重组,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从而降低社会生产率。
二、基于市场指数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一)市场化指数的研究
市场化指数并不是一个决定指标,它是对各个地区市场化水平表征的一个相对指标,并不能完全模拟市场经济。因此,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市场经济参照体系来对每个地区的市场化进行衡量。而通过市场化指数对不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不同方面的比较,表达出各个省市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并对其程度做出具体的评价。因此,市场化程度其本质就是对不同省市地区的市场化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这对于研究各省市市场化对经济的增长作用的影响是完全可行的[4]。
为了能够对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早在2001年,我国就发布了各省市的市场化指数。当前不同版本的市场化指数调查报告已经涵盖了1997-2010年的市场指数。通过对各个省市的市场指数分析研究,不仅能够对各个地区的市场化差异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为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作用提供一个考核数据。
市场化改革涉及到社会制度、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问题。因此,市场化指数内容包括了多个指标。其中有市场与职能部门关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产品、要素市场、法律环境等几个方面。
(二)市场化指数变量描述
通过对我国各省市从1997-2010年的市场化指数进行分析,可以清楚的知道我国各个省份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早在1997年,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平均市场化指数保持在4.2分左右,经过十余年年的发展,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7.8。纵观这十余年时间内,在1997-2004的时间段内,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发展的相对较慢,各个地区的市场化平均指数的年均提高大都保持在0.2左右,而到了04-10年间,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加快,这时,市场化平均指数在这六年间里保持着平均0.5分左右的增长速度,相较于1997-2004的时间段,足足提高了两倍有余。
不同地区由于发展规模与政策的不同,市场化进程也存在着差异。1997年,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和福建三省的市场化指数最高,分别为6.0、6.3、5.5,而内陆的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分别为1.3、1.7、1.8。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发展,到2010年,浙江、江苏和上海三省的市场指数最高,分别达到了12.04、11.98、11.11。而西藏地区、青海以及甘肃三省依然位居市场指数最低行列,分别为0.11、3.14、3.16。尽管西藏、青海和甘肃地区的市场指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指数相对较低,但相对于十年前,除了西藏的特殊原因外,其他地区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对各个省份之间市场指数的标准差进行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市场指数在各个省份之间的差距依然呈现出一个扩大的趋势,并没有缩小。在调查的时间段内,市场指数获得较快增长的天津、江苏以及上海地区分别达到了4.5、6.33和6.11的水平,而市场化指数提高较低的海南、河北与广西三地分别提高了1.97、2.1、1.96。这就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市场发展差距。
对1997-2010年的十余年时间里,对市场化影响因素中的市场与职能部门关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产品、要素市场、法律、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对市场化指数的作用因素排名,其中获得较快发展的分别为私有制经济、产品、要素市场、制度环境,三者分别达到了4.8、4.0、3.9分。而市场与职能部门关系以及要素市场的提高相对就较为缓慢,分别维持在3.0和2.4分。这其中市场与职能部门关系作用的发展就显得更为缓慢,体现出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对市场过多干预的现状。
采用增长核算法对1997-2010年时间段内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研究,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8个百分比,而在决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众多因素中,基于市场化、科技进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1.02和0.38个百分点,其余0.8个百分点由不可测因素贡献。上述数据表明,市场化建设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重要增长点,他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近41.2%的贡献率,其次为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5%左右。
根据GDP增长率和市场化指数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正向关系,GDP增长率越高,其市场化指数也就越高,相反,GDP的增长率越低,则市场化指数也就越低[5]。因此,我们对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GDP进行分析,根据各省提供的GDP进行不变价计的GDP折算。对1997-2010年之间的GDP进行分析,剔除由于价格变动而带来的影响作用,我国各省份地区的平均GDP增长率达到了11.24%。而在这个时间段内,各个省市的GDP增长率也表现出很大的差距,这其中,内蒙古地区的GDP的增速最高,达到了13.6%左右,而云南地区的GDP增长率最低,为9%,这正与市场化指数在各个地区的水平相佐证。
三、结论
本文对我国不同省份地区的市场化指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定量考察了我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数据结果表明,从1997-2010年之间,我国市场化指数能够保证平均每年将近1.5個百分比的经济增长贡献。市场化改革同时也完善了我国的微观经济和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这个过程中TFP的增长中的40%左右的比重是受市场化的影响的,现实中,市场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这是因为在市场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与市场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楚,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的市场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周黎安、史宇鹏.地区放权与经济效率:以计划单列为例[J].经济研究,2007(1)
[3]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刘金涛、杨君、曲晓飞.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1)
【关键词】市场化指数;经济改革;全要素生产率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1-0030-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已经经历了30余年,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截止到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一举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1]。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民众从温饱生活过度到小康生活,这一事实证明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
一、市场经济的基础研究
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通过对市场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说明,全要素生产率(TFP)反应了国家经济增长率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3]。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研究单位通过技术改进和研发投入而带来的技术进步;基于对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如果政策改变或制度变更而造成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重组,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从而降低社会生产率。
二、基于市场指数对经济发展的研究
(一)市场化指数的研究
市场化指数并不是一个决定指标,它是对各个地区市场化水平表征的一个相对指标,并不能完全模拟市场经济。因此,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市场经济参照体系来对每个地区的市场化进行衡量。而通过市场化指数对不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不同方面的比较,表达出各个省市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并对其程度做出具体的评价。因此,市场化程度其本质就是对不同省市地区的市场化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这对于研究各省市市场化对经济的增长作用的影响是完全可行的[4]。
为了能够对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早在2001年,我国就发布了各省市的市场化指数。当前不同版本的市场化指数调查报告已经涵盖了1997-2010年的市场指数。通过对各个省市的市场指数分析研究,不仅能够对各个地区的市场化差异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为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作用提供一个考核数据。
市场化改革涉及到社会制度、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问题。因此,市场化指数内容包括了多个指标。其中有市场与职能部门关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产品、要素市场、法律环境等几个方面。
(二)市场化指数变量描述
通过对我国各省市从1997-2010年的市场化指数进行分析,可以清楚的知道我国各个省份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早在1997年,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平均市场化指数保持在4.2分左右,经过十余年年的发展,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7.8。纵观这十余年时间内,在1997-2004的时间段内,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发展的相对较慢,各个地区的市场化平均指数的年均提高大都保持在0.2左右,而到了04-10年间,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加快,这时,市场化平均指数在这六年间里保持着平均0.5分左右的增长速度,相较于1997-2004的时间段,足足提高了两倍有余。
不同地区由于发展规模与政策的不同,市场化进程也存在着差异。1997年,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和福建三省的市场化指数最高,分别为6.0、6.3、5.5,而内陆的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最低,分别为1.3、1.7、1.8。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发展,到2010年,浙江、江苏和上海三省的市场指数最高,分别达到了12.04、11.98、11.11。而西藏地区、青海以及甘肃三省依然位居市场指数最低行列,分别为0.11、3.14、3.16。尽管西藏、青海和甘肃地区的市场指数相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指数相对较低,但相对于十年前,除了西藏的特殊原因外,其他地区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对各个省份之间市场指数的标准差进行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市场指数在各个省份之间的差距依然呈现出一个扩大的趋势,并没有缩小。在调查的时间段内,市场指数获得较快增长的天津、江苏以及上海地区分别达到了4.5、6.33和6.11的水平,而市场化指数提高较低的海南、河北与广西三地分别提高了1.97、2.1、1.96。这就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市场发展差距。
对1997-2010年的十余年时间里,对市场化影响因素中的市场与职能部门关系、私有制经济的发展、产品、要素市场、法律、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对市场化指数的作用因素排名,其中获得较快发展的分别为私有制经济、产品、要素市场、制度环境,三者分别达到了4.8、4.0、3.9分。而市场与职能部门关系以及要素市场的提高相对就较为缓慢,分别维持在3.0和2.4分。这其中市场与职能部门关系作用的发展就显得更为缓慢,体现出我国在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对市场过多干预的现状。
采用增长核算法对1997-2010年时间段内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研究,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8个百分比,而在决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众多因素中,基于市场化、科技进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1.02和0.38个百分点,其余0.8个百分点由不可测因素贡献。上述数据表明,市场化建设仍然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重要增长点,他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近41.2%的贡献率,其次为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5%左右。
根据GDP增长率和市场化指数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正向关系,GDP增长率越高,其市场化指数也就越高,相反,GDP的增长率越低,则市场化指数也就越低[5]。因此,我们对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GDP进行分析,根据各省提供的GDP进行不变价计的GDP折算。对1997-2010年之间的GDP进行分析,剔除由于价格变动而带来的影响作用,我国各省份地区的平均GDP增长率达到了11.24%。而在这个时间段内,各个省市的GDP增长率也表现出很大的差距,这其中,内蒙古地区的GDP的增速最高,达到了13.6%左右,而云南地区的GDP增长率最低,为9%,这正与市场化指数在各个地区的水平相佐证。
三、结论
本文对我国不同省份地区的市场化指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并定量考察了我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数据结果表明,从1997-2010年之间,我国市场化指数能够保证平均每年将近1.5個百分比的经济增长贡献。市场化改革同时也完善了我国的微观经济和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这个过程中TFP的增长中的40%左右的比重是受市场化的影响的,现实中,市场化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大,这是因为在市场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与市场化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清楚,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的市场化是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周黎安、史宇鹏.地区放权与经济效率:以计划单列为例[J].经济研究,2007(1)
[3]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刘金涛、杨君、曲晓飞.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