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兴趣为动力,创设情景,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创新的发动机,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想象产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观察研究。要让学生对音乐有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淡化知识技能,注重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活动,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想象,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景条件下,积极思维,自我探究。在湘版音乐教材试行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需要,设置了相适应的情景主题,让学生融入景中,汇入音乐。例如,在欣赏一年级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一课中,我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四处盛开着“鲜花”,屏幕上展示着大树林,绿色的地毯就像一片大草地,孩子们围成四个圈,教师与学生席地而坐。身处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孩子们新奇而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激起了学生渴望了解森林故事的兴趣。全课都以在大森林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利用CAI课件展示的与音乐同步进行的三维动画,帮助学生领会作品,加深对音乐的感知,让学生在“森林”中看,在“森林”中听,最后,让学生在“森林”中玩。与此同时,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小动物头饰及各种道具,有用红线拉成的起点,有用海绵垫搭成的山坡,还有用呼拉圈连成的山洞,就在教室里拉开了“龟兔赛跑”的战场,让学生主动地在这样一个场景中体验、创新、自由表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便进入了角色,有的“小动物”为乌龟加油,有的“小动物”拿着鲜花在终点等候胜利者,还有的“小动物”为小兔的偷懒着急,这一系列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使学生获得身心愉悦。同时,音乐课也可以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其他形式,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产生创作的欲望。
二、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再如,在一年级歌表演《粉刷匠》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粉刷匠是怎样工作的,并且伴着音乐学一学,在将生活经验转变为律动表演后,我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刷才省力,动作又漂亮,并亲身试一试,编出一套自己的粉刷动作,并将这套动作运用到实践中,看看是否达到了漂亮、省力又轻松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三、以多媒体为手段,直观演示,促进创新思维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步普及,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活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较快,对事物外部的新奇特征充满兴趣,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而CAI课件的使用则可以帮助教师使音乐立体化、形象化。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使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从而冲破障碍。
《鸭子拌嘴》是湘版实验教材中的一首打击乐合奏听赏曲,全曲纯粹用打击乐器合奏,运用小钹、小镲、疙瘩镲、大锣、木鱼等打击乐器的多种合奏音响,描繪了鸭群漫游水中,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这种清一色锣鼓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乏味、枯燥,且全曲篇幅较长,听完一遍需要4~5分钟。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听赏音乐,我借助多媒体,通过战士根据乐曲的背景图制作而成的三维动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眼耳并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听赏的兴趣,其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屏幕上的小鸭子们表情不一,顽皮可爱,使摸不着见不到的音乐变得形象而具体,为孩子提供了想象的依据。此外,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仅局限于单纯的“拌嘴”,我让孩子们想象—下,鸭子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鸭妈妈是怎么说的?其他小鸭子又在干什么?并给这首器乐曲起一个名字。有了多媒体的辅助,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更大了。有的说小鸭子正在河里洗澡,有的则给乐曲起名《鸭子的一天》,还有的说小鸭子应该团结友爱,就像小朋友一样握手言和。孩子们大胆而充满童趣的表述都得到了我和同学们的赞许,课堂气氛自由活跃。◆(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兴趣是创新的发动机,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想象产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观察研究。要让学生对音乐有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淡化知识技能,注重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活动,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想象,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情景条件下,积极思维,自我探究。在湘版音乐教材试行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需要,设置了相适应的情景主题,让学生融入景中,汇入音乐。例如,在欣赏一年级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一课中,我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四处盛开着“鲜花”,屏幕上展示着大树林,绿色的地毯就像一片大草地,孩子们围成四个圈,教师与学生席地而坐。身处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孩子们新奇而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激起了学生渴望了解森林故事的兴趣。全课都以在大森林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利用CAI课件展示的与音乐同步进行的三维动画,帮助学生领会作品,加深对音乐的感知,让学生在“森林”中看,在“森林”中听,最后,让学生在“森林”中玩。与此同时,教师还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小动物头饰及各种道具,有用红线拉成的起点,有用海绵垫搭成的山坡,还有用呼拉圈连成的山洞,就在教室里拉开了“龟兔赛跑”的战场,让学生主动地在这样一个场景中体验、创新、自由表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便进入了角色,有的“小动物”为乌龟加油,有的“小动物”拿着鲜花在终点等候胜利者,还有的“小动物”为小兔的偷懒着急,这一系列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使学生获得身心愉悦。同时,音乐课也可以采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其他形式,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产生创作的欲望。
二、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再如,在一年级歌表演《粉刷匠》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粉刷匠是怎样工作的,并且伴着音乐学一学,在将生活经验转变为律动表演后,我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怎样刷才省力,动作又漂亮,并亲身试一试,编出一套自己的粉刷动作,并将这套动作运用到实践中,看看是否达到了漂亮、省力又轻松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三、以多媒体为手段,直观演示,促进创新思维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步普及,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活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较快,对事物外部的新奇特征充满兴趣,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而CAI课件的使用则可以帮助教师使音乐立体化、形象化。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适时巧妙演示,通过诱导、点拨,使学生沟通遇阻的思维,从而冲破障碍。
《鸭子拌嘴》是湘版实验教材中的一首打击乐合奏听赏曲,全曲纯粹用打击乐器合奏,运用小钹、小镲、疙瘩镲、大锣、木鱼等打击乐器的多种合奏音响,描繪了鸭群漫游水中,互相追逐嬉戏的情景,这种清一色锣鼓乐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乏味、枯燥,且全曲篇幅较长,听完一遍需要4~5分钟。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听赏音乐,我借助多媒体,通过战士根据乐曲的背景图制作而成的三维动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眼耳并用,大大增强了学生听赏的兴趣,其中,随着情节的发展,屏幕上的小鸭子们表情不一,顽皮可爱,使摸不着见不到的音乐变得形象而具体,为孩子提供了想象的依据。此外,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仅局限于单纯的“拌嘴”,我让孩子们想象—下,鸭子们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鸭妈妈是怎么说的?其他小鸭子又在干什么?并给这首器乐曲起一个名字。有了多媒体的辅助,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更大了。有的说小鸭子正在河里洗澡,有的则给乐曲起名《鸭子的一天》,还有的说小鸭子应该团结友爱,就像小朋友一样握手言和。孩子们大胆而充满童趣的表述都得到了我和同学们的赞许,课堂气氛自由活跃。◆(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珠市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