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丰富多变的课堂,教师应具备“倾听”的素质。即便是学生无心之语,也应有意引导;即便是错误理解,也可以结出好果;让倾听助学生一臂之力;让他们在寻根问源中有收获;在倾听中关注“弱势”,促进教学共同发展。
【关键词】倾听;课堂调控
倾听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品质。可以说,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具备一颗善于倾听的心灵,而一节高效的课必定是用心倾听的课堂。
一、倾听,“无心”亦应“有意”
在教学“正方体的体积”时,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学生很快地算出了结果:6×6×6=216立方分米。这时有一位学生随意地说了一句:“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刚好相等。”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马上说:“这位小朋友说的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是真的吗?你们认为呢?”学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于是老师搭建了一个辩论的平台,双方针锋相对。在辩论中,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他们的算式和得数一样,但前者表示长×宽×高,算的是体积。后者表示的是6个面的面积,两者的单位名称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两个不同的量是无法比较的,就像人的身高和体重是无法比较一样。这堂课正是老师的用心倾听,“有意”地抓住了“无心之语”,并有意地扩大,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提升,给课堂增添了一份价值,增添了一份精彩。
二、倾听,错枝也能结好果
布鲁诺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只要学生思考,其错误中总包含着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如笔者曾出过这样一道题:李叔叔要安装63个零件,他每小时装7个,8小时后还剩下几个?这道题的一般解法是:63-7×8=7个。但忽然有个学生大声叫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做法,63÷7-8×7也可以”,这时,引发了同学们的喝倒彩声、否定声。忽然,我明白这孩子的想法。这时我冷静地说,“你们觉得他错了,其实,他没错,只是他表达不完整,没有表达准确。谁看懂了他的算式,并帮他调整一下?”后来,终于有学生明白了:他是先算63个零件,每小时做7个,共需要9小时,已做了8小时,还要再做1小时,就是剩下1×7=7个。他的算式少了一个括号,应该是(63÷7-8)×7。小孩子语言表达稚嫩,容易出现错误。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倾听中巧妙地点拨,因势利导,用智慧去激活错误,扭转了学生原有的观念,使“错枝”也能结出“好果”。
三、倾听,助学生一臂之力
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懂得倾听的老师不仅是在听学生的发言,更是在收集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并伺机寻找点拨的最佳契机,以便“该出手时就出手”,助学生一臂之力,从而由个体的小问题引发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与研究,达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如在“平均数”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场跳绳比赛,小刚,小君两人平均跳了150个,加入小明后,三人平均跳了145个。那么,小明跳了多少个?在说理,辨析,强化的过程中,学生对平均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捕捉学生灵动的思想,助学生一臂之力,让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四、倾听,寻根问源有收获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的过程。倾听的核心是思考,老师倾听时,要伴随着活跃的思考和智慧的引导。
【案例】圆的认识
老师:你见过生活中的圆吗?谁来说说?
学生:茶杯上有圆。
老师:哦,你知道茶杯上的圆在哪儿?(引导学生观察,老师顺手一摸杯子的底面)是呀,杯子的底面是圆的。
学生:球也是圆的。
老师顺手托起乒乓球,这个球上有圆,可圆在哪儿?
学生:它的投影是圆的。
学生:将它切开,中间的面是圆的。
此时,教师借助电脑课件显示:将一个实心球切开,露出中间两面,是圆的。
可见,作为老师,应认真倾听,机智地抓住每一个契机,寻根问源,诱发思维,抽丝剥茧般地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
五、倾听,关爱“弱势”有温情
由于智力差异,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弱势群体。他们比一般孩子自卑、胆怯,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将目光转移到这些孩子身上,去倾听他们微乎其微的弱势声音。
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一块从“刻度2到刻度7”的橡皮长度。
生1:6厘米,因为从2到7刚好有2、3、4、5、6、7六个数字。
生2:5厘米,因为7-2=5,就是5厘米。
师:真好,你怎么想到用减法计算的?(生解释不清)
教室里一片安静,忽然后进生XX举手说:“我认为这块橡皮长7厘米”。教室里一片哗然。在同学们的嘘声中,她已不敢再开口,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小心翼翼地回答我说:“我是一格一格地数的,一共有7格。” “你觉得数了7格对吗?”她摇摇头,“你知道哪里错了?”“不是从0开始的”。“是呀,不是从0起点开始测量这块橡皮的长度,那怎么办?”她怔住了,“有没有办法让橡皮从0起点开始测量”,“哦,倒回去。”
师:对,让这块橡皮倒回到0起点,会怎么样?
生1:我知道倒回2格就回到了0起点,那终点7倒回2格就是5。
生2:倒回去,橡皮的长度就是“0—5”,刚好5厘米。
老师:终点7倒回2格,用什么算式表示。
生3:7-2=5厘米。
至此,学生终于清楚测量长度为什么只要用终点减起点就可以了。
老师:刚才,虽然XX发言错了,但我们正是从她的发言中找到了第一位同学的算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从终点减起点就是物体的长度了,我们要感谢XX同学!
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倾听是老师的双手,我们用这双手去探寻学生心底的“大千世界”,就一定会听到学生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就一定会让课堂的调控更加自如,让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倾听;课堂调控
倾听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品质。可以说,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具备一颗善于倾听的心灵,而一节高效的课必定是用心倾听的课堂。
一、倾听,“无心”亦应“有意”
在教学“正方体的体积”时,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学生很快地算出了结果:6×6×6=216立方分米。这时有一位学生随意地说了一句:“它的体积和表面积刚好相等。”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马上说:“这位小朋友说的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是真的吗?你们认为呢?”学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于是老师搭建了一个辩论的平台,双方针锋相对。在辩论中,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他们的算式和得数一样,但前者表示长×宽×高,算的是体积。后者表示的是6个面的面积,两者的单位名称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两个不同的量是无法比较的,就像人的身高和体重是无法比较一样。这堂课正是老师的用心倾听,“有意”地抓住了“无心之语”,并有意地扩大,促进全体学生思维的提升,给课堂增添了一份价值,增添了一份精彩。
二、倾听,错枝也能结好果
布鲁诺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只要学生思考,其错误中总包含着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如笔者曾出过这样一道题:李叔叔要安装63个零件,他每小时装7个,8小时后还剩下几个?这道题的一般解法是:63-7×8=7个。但忽然有个学生大声叫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做法,63÷7-8×7也可以”,这时,引发了同学们的喝倒彩声、否定声。忽然,我明白这孩子的想法。这时我冷静地说,“你们觉得他错了,其实,他没错,只是他表达不完整,没有表达准确。谁看懂了他的算式,并帮他调整一下?”后来,终于有学生明白了:他是先算63个零件,每小时做7个,共需要9小时,已做了8小时,还要再做1小时,就是剩下1×7=7个。他的算式少了一个括号,应该是(63÷7-8)×7。小孩子语言表达稚嫩,容易出现错误。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倾听中巧妙地点拨,因势利导,用智慧去激活错误,扭转了学生原有的观念,使“错枝”也能结出“好果”。
三、倾听,助学生一臂之力
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不仅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懂得倾听的老师不仅是在听学生的发言,更是在收集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并伺机寻找点拨的最佳契机,以便“该出手时就出手”,助学生一臂之力,从而由个体的小问题引发全体学生的深入思考与研究,达到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如在“平均数”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一场跳绳比赛,小刚,小君两人平均跳了150个,加入小明后,三人平均跳了145个。那么,小明跳了多少个?在说理,辨析,强化的过程中,学生对平均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捕捉学生灵动的思想,助学生一臂之力,让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四、倾听,寻根问源有收获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的过程。倾听的核心是思考,老师倾听时,要伴随着活跃的思考和智慧的引导。
【案例】圆的认识
老师:你见过生活中的圆吗?谁来说说?
学生:茶杯上有圆。
老师:哦,你知道茶杯上的圆在哪儿?(引导学生观察,老师顺手一摸杯子的底面)是呀,杯子的底面是圆的。
学生:球也是圆的。
老师顺手托起乒乓球,这个球上有圆,可圆在哪儿?
学生:它的投影是圆的。
学生:将它切开,中间的面是圆的。
此时,教师借助电脑课件显示:将一个实心球切开,露出中间两面,是圆的。
可见,作为老师,应认真倾听,机智地抓住每一个契机,寻根问源,诱发思维,抽丝剥茧般地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
五、倾听,关爱“弱势”有温情
由于智力差异,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弱势群体。他们比一般孩子自卑、胆怯,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将目光转移到这些孩子身上,去倾听他们微乎其微的弱势声音。
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观察一块从“刻度2到刻度7”的橡皮长度。
生1:6厘米,因为从2到7刚好有2、3、4、5、6、7六个数字。
生2:5厘米,因为7-2=5,就是5厘米。
师:真好,你怎么想到用减法计算的?(生解释不清)
教室里一片安静,忽然后进生XX举手说:“我认为这块橡皮长7厘米”。教室里一片哗然。在同学们的嘘声中,她已不敢再开口,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小心翼翼地回答我说:“我是一格一格地数的,一共有7格。” “你觉得数了7格对吗?”她摇摇头,“你知道哪里错了?”“不是从0开始的”。“是呀,不是从0起点开始测量这块橡皮的长度,那怎么办?”她怔住了,“有没有办法让橡皮从0起点开始测量”,“哦,倒回去。”
师:对,让这块橡皮倒回到0起点,会怎么样?
生1:我知道倒回2格就回到了0起点,那终点7倒回2格就是5。
生2:倒回去,橡皮的长度就是“0—5”,刚好5厘米。
老师:终点7倒回2格,用什么算式表示。
生3:7-2=5厘米。
至此,学生终于清楚测量长度为什么只要用终点减起点就可以了。
老师:刚才,虽然XX发言错了,但我们正是从她的发言中找到了第一位同学的算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从终点减起点就是物体的长度了,我们要感谢XX同学!
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倾听是老师的双手,我们用这双手去探寻学生心底的“大千世界”,就一定会听到学生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就一定会让课堂的调控更加自如,让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