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并进行总结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浓度为0.5%的络合碘与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护理切口,对照组采用单纯生理盐水清洗护理切口,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患感染1例,感染率为1.67%,对照组病患感染6例,感染率为10%,观察组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护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浓度为0.5%的络合碘与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護理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比使用单纯生理盐水护理切口疗效更为显著,前者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护理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化脓性阑尾炎;切口;预防与护理
化脓性阑尾炎作为外科常见的腹部疾病类型,多以青壮年为主,其发病由单纯性阑尾炎导致。化脓性阑尾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易导致阑尾穿孔、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外科诊治常以手术切除为主。影响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如:护理不当、病患自身免疫力、切口大小、手术位置等。所以,如何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高手术质量,是每个外科医生都需认真研究的问题【1】。为此,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男性病患33例,女性病患27例,病患年龄在16~48岁之间,病程为3~72h。对照组耐性病患28例,女性病患32例,病患年龄在18~50岁之间,病程为5~72h。所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性右下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术前彩超提示有阑尾增粗现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 ①急性腹痛,以上腹部与脐周为起点逐步转移至阑尾所在位置,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②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现象,并伴有腹肌反跳痛、腹肌紧张等症状;③患者血白细胞总数与中立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④若有阑尾穿孔情况会有局限性的腹膜炎体征【2】。
1.3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需完善各项指标检查,护理人员做好常规手术消毒、铺巾工作,向病患讲解阑尾炎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手术时根据病患的临床表现,以病患麦氏点或者右下腹直肌作为切口位置,一般化脓性阑尾炎切口长度为3~5cm,常规切开病患皮下组织进入腹腔内,切除病变阑尾,吸出脓液,清洗腹腔并缝合切口,在该过程中可根据手术情况考虑是否放置引流管。观察组患者采用浓度为3%,100ml的过氧化氢溶液浸泡阑尾炎切口3min后,用生理盐水擦拭干净,再用浓度为0.5%,500ml的络合碘反复清洗切口。对照组采用单纯生理盐水清洗切口,观察两组患者阑尾炎切口的愈合情况与感染情况【3】。另外,将切除的病变阑尾送检,脓液作细菌培养。
1.4切口愈合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病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①发生在阑尾炎手术后的3~7d,切口处有较多黄色液体渗出体外,病患无任何疼痛感觉;②常规检查病患切口时,可以发现敷料位置有黄色液体渗出,挤压切口位置有较多渗液;③阑尾炎切口愈合度差,渗液中会有游离的脂肪滴现象;④阑尾炎切口愈合良好,切口边缘以及切口处皮下组织无任何坏死现象;⑤提取渗出液,连续培养3次,未发现细菌生长【4】。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病患感染1例,感染率为1.67%,对照组病患感染6例,感染率为10%,观察组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护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阑尾是一条细长弯曲的盲管,平均长度为7~9cm,阑尾外径在0.5~1cm之间,上端开口于盲肠处,官腔内径小,静止时仅为0.2cm,阑尾远端处在游离闭锁状态,活动变化范围因人而异,尖端多指向回肠位置,这也是阑尾发炎的基础位置。阑尾手术切除后上伤口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等。据文献报道,阑尾穿孔敢感染率为10%,主要因手术时切口污染、存血、引流不畅等因素所致【5】。
本研究采用采用浓度为0.5%的络合碘与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护理切口其感染率明显低于使用单纯生理盐水冲洗。另外络合碘是一种灭菌性较强、含有活性剂的络和物,切口吸收后能够极大的降低病原体的表面张力,增加切口处细胞膜的通透性,碘分子还可有效抑制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结合,延缓菌体代谢酶的产生,破坏蛋白质与酶的结合,阻碍微生物的代谢功能【6】,因而能去的较为显著的护理效果,提高阑尾炎术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东亮.化脓性阑尾炎80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05:739.
[2]冯强,卓恩挺,符潘杰,刘松平,卢仕天.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临床观察与预防[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6:3083-3085.
[3]罗霄,葛亮,杨君.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4:92.
[4]龚德真.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5:135+137.
[5]谢鸿静,刘卫云,卢思英,刘娜,张扬.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4,10:1728-1729.
关键词:化脓性阑尾炎;切口;预防与护理
化脓性阑尾炎作为外科常见的腹部疾病类型,多以青壮年为主,其发病由单纯性阑尾炎导致。化脓性阑尾炎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易导致阑尾穿孔、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外科诊治常以手术切除为主。影响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如:护理不当、病患自身免疫力、切口大小、手术位置等。所以,如何预防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提高手术质量,是每个外科医生都需认真研究的问题【1】。为此,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男性病患33例,女性病患27例,病患年龄在16~48岁之间,病程为3~72h。对照组耐性病患28例,女性病患32例,病患年龄在18~50岁之间,病程为5~72h。所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性右下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术前彩超提示有阑尾增粗现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临床诊断标准 ①急性腹痛,以上腹部与脐周为起点逐步转移至阑尾所在位置,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②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现象,并伴有腹肌反跳痛、腹肌紧张等症状;③患者血白细胞总数与中立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④若有阑尾穿孔情况会有局限性的腹膜炎体征【2】。
1.3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需完善各项指标检查,护理人员做好常规手术消毒、铺巾工作,向病患讲解阑尾炎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手术时根据病患的临床表现,以病患麦氏点或者右下腹直肌作为切口位置,一般化脓性阑尾炎切口长度为3~5cm,常规切开病患皮下组织进入腹腔内,切除病变阑尾,吸出脓液,清洗腹腔并缝合切口,在该过程中可根据手术情况考虑是否放置引流管。观察组患者采用浓度为3%,100ml的过氧化氢溶液浸泡阑尾炎切口3min后,用生理盐水擦拭干净,再用浓度为0.5%,500ml的络合碘反复清洗切口。对照组采用单纯生理盐水清洗切口,观察两组患者阑尾炎切口的愈合情况与感染情况【3】。另外,将切除的病变阑尾送检,脓液作细菌培养。
1.4切口愈合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病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①发生在阑尾炎手术后的3~7d,切口处有较多黄色液体渗出体外,病患无任何疼痛感觉;②常规检查病患切口时,可以发现敷料位置有黄色液体渗出,挤压切口位置有较多渗液;③阑尾炎切口愈合度差,渗液中会有游离的脂肪滴现象;④阑尾炎切口愈合良好,切口边缘以及切口处皮下组织无任何坏死现象;⑤提取渗出液,连续培养3次,未发现细菌生长【4】。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病患感染1例,感染率为1.67%,对照组病患感染6例,感染率为10%,观察组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护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阑尾是一条细长弯曲的盲管,平均长度为7~9cm,阑尾外径在0.5~1cm之间,上端开口于盲肠处,官腔内径小,静止时仅为0.2cm,阑尾远端处在游离闭锁状态,活动变化范围因人而异,尖端多指向回肠位置,这也是阑尾发炎的基础位置。阑尾手术切除后上伤口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等。据文献报道,阑尾穿孔敢感染率为10%,主要因手术时切口污染、存血、引流不畅等因素所致【5】。
本研究采用采用浓度为0.5%的络合碘与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洗护理切口其感染率明显低于使用单纯生理盐水冲洗。另外络合碘是一种灭菌性较强、含有活性剂的络和物,切口吸收后能够极大的降低病原体的表面张力,增加切口处细胞膜的通透性,碘分子还可有效抑制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结合,延缓菌体代谢酶的产生,破坏蛋白质与酶的结合,阻碍微生物的代谢功能【6】,因而能去的较为显著的护理效果,提高阑尾炎术后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东亮.化脓性阑尾炎80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05:739.
[2]冯强,卓恩挺,符潘杰,刘松平,卢仕天.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临床观察与预防[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6:3083-3085.
[3]罗霄,葛亮,杨君.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4:92.
[4]龚德真.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5:135+137.
[5]谢鸿静,刘卫云,卢思英,刘娜,张扬.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4,10:1728-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