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再创造”活动为载体,助推学生隐性学力生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再创造”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知识本质创设情境、引领活动、促进反思,助推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建构、自主创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建构者。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隐性学力;学力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73-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愿望特别强烈。”依循学生的自我探究、成功的欲望,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知,更要激发学生认知的情绪和情感。“学力”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其中,隐性学力是一种具有奠基性、基础性作用的学力,通常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文化精神等。“再创造”思想是弗赖登塔尔提出的独特思想。“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这一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法。”运用“再创造”的方法指引学生学习,能培育学生的隐性学力。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就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习的内容发现或创造出来。”以“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为例,展示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进而进行数学“再创造”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感受、体验,助力学生隐性学力生长。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探索、创造提供适合场域。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关照学生的“学习现实”,为学生架构已知和未知的桥梁。通过情境,将学生的探究内驱力诱导出来,将学生的探究潜力开发出来,将学生的探究意志力激发出来,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圆的认识”时,首先创设了一个“寻宝”的情境:宝物在距离小华3米远处,宝物在哪里呢?一开始,学生只认为在小华的前方3米处,后来相继找出了后方3米、左边3米、右边3米……进而,学生得出了圆的轨迹。情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圓的本质,更让学生自主“创造”了一个圆。这样的圆的概念、圆的表象不是教师“授予”的,而是学生自主性建构的。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探究者。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产生了诸多的疑问,如“这个到宝物的距离是圆的什么?”“是什么决定着圆的大小?”“怎样画出一个圆?”等等。基于问题,学生展开画圆、撕圆、折圆等富含发现性、探究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在课末,华老师又重新回归课始情境:距离小华3米远的宝物真的就在以小华为圆心的圆周上吗?由此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敞亮学生视界,引导学生超越平面思维,着眼于空间视角,进而得出宝物应当在以小华为球心、以3米为球的半径的球面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力、探究力和思想力得到深度开掘。
  情境是数学知识学习的源泉,也是学生认知的载体。情境要蕴含数学知识的本质,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只有这样,情境才能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唤醒学生的情绪、思维,让学生从情感上、思维上卷人数学活动之中。在情境中,数学知识不再是空洞的、抽象的、符号化的,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借助情境,学生的隐性学力拔节生长!
  二、引领活动,让学生成为“探索者”
  活动是发展学生隐性学力的源泉,也是学生经验建构重要方式。数学化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诞生、发展过程。作为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探索者”。数学化活动,既要触及数学知识本质,又要能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
  “再创造”数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隐性学力,而且能扎实学生的隐性学力、保障学生的隐性学力,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许多教师通常采用“描述式教学”,即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样的教学,尽管也能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三角形”,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但却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力。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设向,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三角形。设问一:由三条线段(三根小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吗?设问二:由三条线段(三根小棒)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吗?设问三:由三条线段(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吗?通过这种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活动,引导学生相互沟通、质疑,通过对“组成”“围成”“首尾相连”等关键词的辨析,逐渐让学生建构起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活动完成再创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就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次、符号层次了,而是深入到意义层面,同时形成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敢想、敢说、敢做”的时空,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愿意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三、内省反思,让学生成为“建构者”
  弗赖登塔尔在《数学教育再探》一书中反复强调,教师要为学生的再创造活动提供帮助,而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通过内省、反思,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建构者”。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却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分几种情况来展开深度研究?通过反思,积极推动学生的再创造。这里,反思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还能助推学生的数学再创造活动。围绕反思,学生展开深度思考与探究。比如,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将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分成三种情况:一是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二是两根小棒长度的和小于第三根小棒;三是两根小棒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对于前两种情况,学生毫无争议。争议聚焦于“两根小棒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情况,对此学生展开比较、辨析、研讨,结果发现,当两根小棒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这两根小棒不能“拱”起来,而是与第三根小棒重合。有学生还联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图形与几何规律,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如此,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肤浅走向深入。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再创造’活动应当从‘原始现实’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钟启泉教授认为,学生的隐性学力是认知与情感、结构与能源的耦合体。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再创造”的数学活动更关注学生数学潜质的发掘,更能发展学生的隐性学力,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在“再创造”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知识本质,助推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建构、自主创造,让学生走上学习的“前台”。
  (责编:罗艳)
其他文献
[摘 要]习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复习课中,从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多维加工、融合渗透,通过设计综合性练习,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复习课;针对性;层次性;多元性;拓展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常规的教学中,乘除法的格式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只能单纯地模仿、记忆这些计算格式,缺少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建构。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格式中体会数学的美妙,发展思维。  [关键词]体验;思辨;规范  计算教学中,乘法竖式与加減法竖式的格式相似,而除法竖式却截然不同。教学二年级下册的“除法竖式”后,学生仍不能正确书写格式,到三年级下册再次出现除法
[摘要]数学学习迁移是数学知识、技能转化为数学能力的关键。以零件体积问题为例谈如何利用抽象、推理、模型、转化思想方法进行数学学习,给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途径。  [关键词]数学学习迁移;数学思想;体积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11-0001-02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
[摘要]草稿本满载着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痕迹,是数学学习的必需品,然而数学草稿本的重要性极容易被学生、家长和教师忽视。教师积极探索数学草稿本规范使用的价值,利用家校协同探寻草稿本使用的有效方法、途径,可降低学生因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错误率,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校协同;草稿本;规范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部分,很多同学抱怨不知道怎么写作,更有教师也抱怨不知道如何教孩子们写作。实际上,写作课程并不要求学生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是要学生能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所以,我认为写作教学不在于“教”高深的理论知识,也不在于空喊口号,刻意拔高思想,而在于引导学生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就是我所说的写作教学思想“教而引,思而动”。只有教师的“教而引”和学生的“思而动”相
[摘 要]课程整合是一种大趋势,将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起来,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过丰富表象,激发兴趣;发散思维,突破难点;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新旧整合,优势互补,使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优势互补;辅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
[摘 要]以“商的变化规律”为例,探析数学规律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在感知、强化、内化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规律,最终完成知识的整体建构。  [关键词]数学规律;感知;强化;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68-02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数学规律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支撑。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验
[摘 要]表象是指当具体有形的物体离开视线后,人脑在神经系统中复原出的原物的虚像。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通过建立表象,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关键词]长度单位;毫米;表象;有序;实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39-01  小学数学教学中,长度、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的概念建立,原则上都属于表象的积淀
[摘 要]“智性学习”方式倡导数学学习要引导学生抓住核心概念,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和系统地感悟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学习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习题,并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引导学生把各個知识点加以整合,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同时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智性复习;整体教学;认知结构;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从创设情境、适时追问、亲历操作三方面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数学思考 创设情境 适时追问 亲历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84  数学思考指的是人们在遇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