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确立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主体地位,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提出学习目标,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则是指通过教师的分组或者学生之间自主分组,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每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作为初中生的重点学习科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对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予以分析。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式设计不合理,要求不明确。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失之偏颇,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要求不明确,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头绪,缺乏针对性、目的性。一些教师没有给学生设计学习问题,一味让学生自主讨论,缺少对课堂的控制。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对课文进行讨论、朗读、表演等,但是并没有说明学生应讨论到什么程度,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讨论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使得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为一纸空谈。
(二)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到位。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前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解决,却并不在意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所用的方式方法,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学生能否得出与书中相一致的答案。在这样的导向下,学生认为只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便万事大吉,不会向教师提出有关讨论过程、解题方法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些教师只是带领学生解决课后的问题,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并不进行询问。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教师没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无从谈论因材施教、改变教学方法。
这两种问题的存在均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自己的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識,改变固有的教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学生自主合作观念的培养,转变学生的观念,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使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也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自己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带领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如果学生还像以前一样只是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就无法培养他们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支配、调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工具书主动学习。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不应一开始就讲解文章,而应让学生通过查找《古汉语常用词典》等工具书,对文章进行翻译。由学生自己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好处,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课前设计好教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教师应在课前认真设计好教学问题,用有效、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性格、学习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将设计好的问题、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挑选问题,并对挑选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解答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学生整理问题的答案,形成最终结果,交由教师评阅。在教授《藤野先生》一课时,有的教师的课堂问题往往设计得不够合理,没有规律性,比如在刚开始教学课文的前几个段落时,会提问学生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弃医从文,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在学完文章后才能解答,不利于课文前面部分的学习与延伸。有的教师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会提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某一个汉字如何书写、如何组词造句等。这类字词认识问题不是教学重点,在课前预习之后教师就应解决,而不是留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有进行有效提问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先设计好课堂问题,如“鲁迅在写清国留学生时抓住了他们的什么特点”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具有针对性与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地指导学生。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木兰诗》的学习难点在于生字词的认识与文章语句的理解,有的汉字学生根本不认识,更不用说去理解这篇文章了。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某一部分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生字词掌握的情况,然后集中解决学生都不认识的字词。对于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走动,认真听他们的讨论内容,了解每个组的学习情况。有的组讨论问题时毫无章法,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逐段讨论;有的组学生相对内向,不善于讨论,教师应设法激起他们讨论的积极性,带领他们分析文章,提高他们的讨论热情;还有的组学生过于活泼,会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教师应及时制止;对于有的组无法理解为什么是“对镜贴花黄”而不是“对镜贴黄花”等,教师应提供帮助,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由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教师逐一解决之后,再带领学生对《木兰诗》一文进行逐句分析,重点解决学生生字词的朗读和语句翻译中的问题。如果教师认为师生沟通交流到此为止,那就大错特错了。师生的沟通也包括文章学习之后的巩固。有的学生对于学过的文章仍存在疑问,或者有的地方仍然没有记住,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学后的情况。课后作业也是很好的沟通交流的工具。教师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会发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对于大家都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单独解决,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问,真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责编 秦越霞)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式设计不合理,要求不明确。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占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失之偏颇,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要求不明确,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头绪,缺乏针对性、目的性。一些教师没有给学生设计学习问题,一味让学生自主讨论,缺少对课堂的控制。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对课文进行讨论、朗读、表演等,但是并没有说明学生应讨论到什么程度,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讨论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使得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成为一纸空谈。
(二)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到位。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前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解决,却并不在意学生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所用的方式方法,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学生能否得出与书中相一致的答案。在这样的导向下,学生认为只要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便万事大吉,不会向教师提出有关讨论过程、解题方法的问题。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些教师只是带领学生解决课后的问题,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并不进行询问。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教师没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无从谈论因材施教、改变教学方法。
这两种问题的存在均不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自己的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識,改变固有的教学、学习方式,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重视学生自主合作观念的培养,转变学生的观念,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使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也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自己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带领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如果学生还像以前一样只是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就无法培养他们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支配、调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工具书主动学习。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不应一开始就讲解文章,而应让学生通过查找《古汉语常用词典》等工具书,对文章进行翻译。由学生自己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好处,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课前设计好教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教师应在课前认真设计好教学问题,用有效、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性格、学习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将设计好的问题、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挑选问题,并对挑选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解答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学生整理问题的答案,形成最终结果,交由教师评阅。在教授《藤野先生》一课时,有的教师的课堂问题往往设计得不够合理,没有规律性,比如在刚开始教学课文的前几个段落时,会提问学生为什么鲁迅先生会弃医从文,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在学完文章后才能解答,不利于课文前面部分的学习与延伸。有的教师在课文学习过程中会提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比如某一个汉字如何书写、如何组词造句等。这类字词认识问题不是教学重点,在课前预习之后教师就应解决,而不是留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有进行有效提问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先设计好课堂问题,如“鲁迅在写清国留学生时抓住了他们的什么特点”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具有针对性与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地指导学生。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木兰诗》的学习难点在于生字词的认识与文章语句的理解,有的汉字学生根本不认识,更不用说去理解这篇文章了。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某一部分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生字词掌握的情况,然后集中解决学生都不认识的字词。对于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走动,认真听他们的讨论内容,了解每个组的学习情况。有的组讨论问题时毫无章法,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按照文章的段落顺序逐段讨论;有的组学生相对内向,不善于讨论,教师应设法激起他们讨论的积极性,带领他们分析文章,提高他们的讨论热情;还有的组学生过于活泼,会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内容,教师应及时制止;对于有的组无法理解为什么是“对镜贴花黄”而不是“对镜贴黄花”等,教师应提供帮助,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由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教师逐一解决之后,再带领学生对《木兰诗》一文进行逐句分析,重点解决学生生字词的朗读和语句翻译中的问题。如果教师认为师生沟通交流到此为止,那就大错特错了。师生的沟通也包括文章学习之后的巩固。有的学生对于学过的文章仍存在疑问,或者有的地方仍然没有记住,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学后的情况。课后作业也是很好的沟通交流的工具。教师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会发现,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对于大家都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单独解决,争取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问,真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