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形式,也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其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然而,因我国专业对口学徒制岗位提供不足,导致高职院校所推行的所谓现代学徒制培养与真正的现代学徒制相距甚远。本文阐述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以及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进而探讨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新思路,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国家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从酝酿到出台,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并制定了配套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而我国也将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一个创新点,增添高职教育的活力,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授教,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就形成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打破以往学校育人为主、企业用人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主体”育人;第二,学生“双身份”学徒。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兼有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接受学校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在企业就是学徒身份,在师傅的教育指导下通过参与具体岗位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双导师”师资建设。“双导师”指的是选拔出企业的业务骨干做带教师傅,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来承担教学任务,从而形成“双导师”制。校内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负责,还要跟踪监督学生的企业学徒过程。要求企业师傅既能驾驭教学项目,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们尽快熟悉工作任务、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第四,校企“双师资”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专业标准来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并优化课程内容。还能发挥出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以专业性、实用性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突出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这样就能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实践能力,对行业内的前沿发展技术有更多了解。
三、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1、缺乏完備的法律保障机制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尝试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支持,由此就很难保障这些参与合作的企业及学徒的合法权益。此外,在落实现有的政府相关扶持政策过程中执行力差,扶持作用没能真正发挥出来,严重打击了一些高职院校和参与企业的积极性。
2、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无法提供合适的师资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本科生,尽管他们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实践动手教学能力较差。
第二,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要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深化校企合作,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对外宣传时声称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主要体现在: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企业并未真正的参与进来,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学生在企业多是开展顶岗实习,大多是承担流水线的岗位。
3、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学生离真正的“员工”仍有一定差距。为此,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随之就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
四、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新思路
1、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我国,有的政策和规划已明确提出实施现代学徒制,但是却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及制度。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对实施现代学徒制进行调控,采取的办法主要为:第一,从国家层面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立由多部门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具体的现代学徒制用工关系条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政策,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要予以明确。第二,教育部门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改革传统的学年制、学时制的教学模式,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对弹性学制、学分制进行完善,有机结合起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来打造,为青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成才之路。第三,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的影响下,多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学校和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关系,指导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2、校企双方共同研发“学徒制”课程体系
应由校企双方师资共同来改革重构现有的课程体系,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育人目标,对当前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做重新的整合,将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要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教学内容中要增加企业核心能力培养部分,工作现场多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做到讲授理论和指导实践两者相结合。
3、打造校企“双文化”教学环境
为了保持持久的进行校企双方合作,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切实的打造出校园企业文化环境,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悬挂牌匾。在教室、实训室内悬挂企业核心文化、企业标识、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媒体、网站、招生简章等,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展,并详细介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社会中企业的知名度和被认可度,高职院校要多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及员工培训。依据校企合作的双方需要,利用好企业资源,在校内成立“人才培养及项目研发基地”,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创新提高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对高职现代学徒制的初步探索及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1).
[2]孙小兰.对我国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15(2).
[3]石伟平.论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深入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5(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国家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从酝酿到出台,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并制定了配套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而我国也将现代学徒制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一个创新点,增添高职教育的活力,使其能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授教,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就形成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打破以往学校育人为主、企业用人为目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主体”育人;第二,学生“双身份”学徒。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兼有学生和学徒两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接受学校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在企业就是学徒身份,在师傅的教育指导下通过参与具体岗位工作,全面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第三,“双导师”师资建设。“双导师”指的是选拔出企业的业务骨干做带教师傅,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来承担教学任务,从而形成“双导师”制。校内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负责,还要跟踪监督学生的企业学徒过程。要求企业师傅既能驾驭教学项目,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们尽快熟悉工作任务、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第四,校企“双师资”课程开发。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专业标准来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并优化课程内容。还能发挥出企业的育人主体作用,以专业性、实用性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突出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这样就能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实践能力,对行业内的前沿发展技术有更多了解。
三、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1、缺乏完備的法律保障机制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尝试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予以支持,由此就很难保障这些参与合作的企业及学徒的合法权益。此外,在落实现有的政府相关扶持政策过程中执行力差,扶持作用没能真正发挥出来,严重打击了一些高职院校和参与企业的积极性。
2、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无法提供合适的师资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本科生,尽管他们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是工作经验不足,实践动手教学能力较差。
第二,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要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深化校企合作,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对外宣传时声称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主要体现在: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企业并未真正的参与进来,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学生在企业多是开展顶岗实习,大多是承担流水线的岗位。
3、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学生离真正的“员工”仍有一定差距。为此,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随之就出现了“校热企冷”的现象。
四、高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新思路
1、政府出台具体政策,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我国,有的政策和规划已明确提出实施现代学徒制,但是却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及制度。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中对实施现代学徒制进行调控,采取的办法主要为:第一,从国家层面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立由多部门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具体的现代学徒制用工关系条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等政策,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要予以明确。第二,教育部门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改革传统的学年制、学时制的教学模式,以“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对弹性学制、学分制进行完善,有机结合起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来打造,为青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成才之路。第三,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的影响下,多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学校和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关系,指导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2、校企双方共同研发“学徒制”课程体系
应由校企双方师资共同来改革重构现有的课程体系,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育人目标,对当前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做重新的整合,将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要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教学内容中要增加企业核心能力培养部分,工作现场多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做到讲授理论和指导实践两者相结合。
3、打造校企“双文化”教学环境
为了保持持久的进行校企双方合作,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切实的打造出校园企业文化环境,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悬挂牌匾。在教室、实训室内悬挂企业核心文化、企业标识、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媒体、网站、招生简章等,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展,并详细介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社会中企业的知名度和被认可度,高职院校要多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及员工培训。依据校企合作的双方需要,利用好企业资源,在校内成立“人才培养及项目研发基地”,从而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创新提高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对高职现代学徒制的初步探索及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1).
[2]孙小兰.对我国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15(2).
[3]石伟平.论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深入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