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应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而目前教学内容并未形成高职特色。教学内容是保证人才质量的根本要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本文力求教育与就业结合的同时,在《基础会计》课程内容改革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应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高职课程的开发、建设要全力贯彻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方针,全力寻求教育与就业的结合点、生产与学习的结合点。但由于高职院校开办时间较短,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会计学及相关管理学专业中均开设《基础会计》课程,虽然名称各异,课时不同其讲述内容却是相差无几。纵观近几年相关教材,并未形成真正适应高职特色的专用教材,有些对口学生甚至认为他们使用的高职教材不如中专教材。教材如此,教学内容自然乏善可陈。如何使《基础会计》的教学体系适应高职高专特色,值得探索和实践。
一、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存在的弊端
1、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
根据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做的跟踪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选择从事会计、出纳、仓库管理、收银员、部门核算等会计相关岗位工作,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实践性课程设置比重小,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无法胜任具体工作,从而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占主导地位,不符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
在会计教学方法上,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没有能够恰当地应用观摩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比较欢迎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我们知道,很多会计理念的形成或者获取,单靠“填鸭式”教学是很难完成的。而对会计理念的缺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同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考核不规范,应试教育依然存在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强调高职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搞应试教育。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传统的闭卷答题方式。闭卷考试的试题内容倾向于理论知识,且大多是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对于分析问题和会计实际操作的内容则很少涉及。一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背答案、抄笔记也能通过考试,没有达到学生学懂会做的目的。再加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职称考试、资格考试使得我们把通过各种考试也作为教育目标,毕竟获取了较多的资格证书对于学生的就业是大有帮助的,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教材内容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导致课堂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目前,《基础会计》教材仍属于“理论型”教材,与会计实际存在脱节。比如,教材中所有的经济业务都是用文字去描述,而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是通过各种单据来体现的;又如,教材中介绍账户结构通常是按“丁”字帐形式,而实际工作中却见不到“丁”字帐页等,造成会计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存在很大差异。而教材目前仍是学生自习及课下复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就出现了许多会计理论呱呱叫,会计工作不会做的学生。《基础会计》不同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完全就理论讲理论,会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特别是对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学生来看,掌握起来更加困难。《基础会计》教材的这种现状,是长期以来造成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会计教材也都是按照上市公司的业务来编写,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不可能到大中型企业从事财务工作,他们就业的对象主要还是一些小型企业,教材内容的大企业化导致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5、教师对职业岗位不了解,缺乏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从会计专业来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短缺。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一般都是从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容易造成会计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据统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也仅占专业教师的20%左右。另外还出现把“双师型”教师误解为“双证型”教师这种情况。很多会计专业教师通过考证,取得“双证”,甚至多证,但证件多并不代表操作技能强。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专门的会计技能指导教师,而是由相关财会专业课教师兼任。也造成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薄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这种现状,在目前全国教改形势的推动下,各个高职学院也曾做了一些尝试。推荐《基础会计》配套的实践环节的教材,即《基础会计单项实训》,力求技能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然而学生在上《基础会计》理论课时,已经习惯了处理用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再加上实训内容大多数从教材摘取了一些表格,配上一些说明,也和实际工作相差万里,由于课时较少,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则无大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以缩小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改变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相脱节、实践与理论相脱离和教学模式滞后的状况。
2、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首先完善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借助案例库,教师把社会现实的《基础会计》案例带到课堂上,通过案例来讲解理论,让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在校外建设实习基地,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会计学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践活动, 全方位地感知会计学的实务,保障实践教学顺利推进。
3、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案例式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其相适应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案例式教学。在课程的开始,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会计项目小组(每个小组6人),并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教师为各个项目小组合理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布置一些工作任务。 如在第一章“公司的组建与经营”中安排如下一些实践活动或工作任务:(1).参观一个生产型企业;(2).模拟创办一个生产型公司,完成资本投入的核算;(3).以座谈、观看电子资料的方式认识生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4).以座谈、观看电子资料的方式认识公司财务规章制度;(5). 认知公司的资产、负债;(6).认知公司的所有者权益;(7). 认知公司的收入费用利润;(8). 认知公司账簿;(9). 建账。 通过强化、细化《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下,接受和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既能核算,又懂管理。
4、规范课程考核方式
由于社会的需要,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中心已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转变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教学考核方式也应由注重结论转移到注重过程上。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我们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考核理论知识。因此,用一两次考试判定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就显得不够合理。从考试方式看,我们有必要适当推行开卷考试,必要时,对于一些非常复杂的接近现实的案例分析题,可以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从试题类型上看,在保留一些记忆性试题和选择性试题的同时还应增加一些业务综合题和案例分析题以及相关的技能操作题;从考核方法上看,可以采用笔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首先是会计专业教师要有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
改变若干年来会计教学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较为易行和效果较好的方式。通过社会调查,教师深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同时,教师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以促进会计教学实现与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真正改变、课程教学优化和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根本提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才能够有实质性的突破,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能型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海颖 浅议高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j]教育战线,2007,(5)
[2]吴迅 浅谈对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期刊网,2008,(9)
[3]周静 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0)
[4]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1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应有别于“学科型”教育,强调“职业性”和“应用性”,高职课程的开发、建设要全力贯彻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方针,全力寻求教育与就业的结合点、生产与学习的结合点。但由于高职院校开办时间较短,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会计学及相关管理学专业中均开设《基础会计》课程,虽然名称各异,课时不同其讲述内容却是相差无几。纵观近几年相关教材,并未形成真正适应高职特色的专用教材,有些对口学生甚至认为他们使用的高职教材不如中专教材。教材如此,教学内容自然乏善可陈。如何使《基础会计》的教学体系适应高职高专特色,值得探索和实践。
一、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存在的弊端
1、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
根据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做的跟踪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选择从事会计、出纳、仓库管理、收银员、部门核算等会计相关岗位工作,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实践性课程设置比重小,使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无法胜任具体工作,从而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2、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占主导地位,不符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需要
在会计教学方法上,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基本上还是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没有能够恰当地应用观摩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比较欢迎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我们知道,很多会计理念的形成或者获取,单靠“填鸭式”教学是很难完成的。而对会计理念的缺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同时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程考核不规范,应试教育依然存在
虽然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强调高职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不搞应试教育。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传统的闭卷答题方式。闭卷考试的试题内容倾向于理论知识,且大多是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对于分析问题和会计实际操作的内容则很少涉及。一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背答案、抄笔记也能通过考试,没有达到学生学懂会做的目的。再加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职称考试、资格考试使得我们把通过各种考试也作为教育目标,毕竟获取了较多的资格证书对于学生的就业是大有帮助的,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教材内容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导致课堂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目前,《基础会计》教材仍属于“理论型”教材,与会计实际存在脱节。比如,教材中所有的经济业务都是用文字去描述,而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是通过各种单据来体现的;又如,教材中介绍账户结构通常是按“丁”字帐形式,而实际工作中却见不到“丁”字帐页等,造成会计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存在很大差异。而教材目前仍是学生自习及课下复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就出现了许多会计理论呱呱叫,会计工作不会做的学生。《基础会计》不同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完全就理论讲理论,会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特别是对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学生来看,掌握起来更加困难。《基础会计》教材的这种现状,是长期以来造成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会计教材也都是按照上市公司的业务来编写,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不可能到大中型企业从事财务工作,他们就业的对象主要还是一些小型企业,教材内容的大企业化导致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
5、教师对职业岗位不了解,缺乏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从会计专业来看,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短缺。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一般都是从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的,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容易造成会计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指导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只熟悉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据统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也仅占专业教师的20%左右。另外还出现把“双师型”教师误解为“双证型”教师这种情况。很多会计专业教师通过考证,取得“双证”,甚至多证,但证件多并不代表操作技能强。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专门的会计技能指导教师,而是由相关财会专业课教师兼任。也造成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薄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这种现状,在目前全国教改形势的推动下,各个高职学院也曾做了一些尝试。推荐《基础会计》配套的实践环节的教材,即《基础会计单项实训》,力求技能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然而学生在上《基础会计》理论课时,已经习惯了处理用文字描述的经济业务,再加上实训内容大多数从教材摘取了一些表格,配上一些说明,也和实际工作相差万里,由于课时较少,也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则无大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以缩小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改变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相脱节、实践与理论相脱离和教学模式滞后的状况。
2、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首先完善案例库建设。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借助案例库,教师把社会现实的《基础会计》案例带到课堂上,通过案例来讲解理论,让学生开展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在校外建设实习基地,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会计学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践活动, 全方位地感知会计学的实务,保障实践教学顺利推进。
3、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案例式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其相适应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项目案例式教学。在课程的开始,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会计项目小组(每个小组6人),并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教师为各个项目小组合理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布置一些工作任务。 如在第一章“公司的组建与经营”中安排如下一些实践活动或工作任务:(1).参观一个生产型企业;(2).模拟创办一个生产型公司,完成资本投入的核算;(3).以座谈、观看电子资料的方式认识生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4).以座谈、观看电子资料的方式认识公司财务规章制度;(5). 认知公司的资产、负债;(6).认知公司的所有者权益;(7). 认知公司的收入费用利润;(8). 认知公司账簿;(9). 建账。 通过强化、细化《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下,接受和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学中做,做中学,既能核算,又懂管理。
4、规范课程考核方式
由于社会的需要,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的中心已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转变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教学考核方式也应由注重结论转移到注重过程上。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我们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考核理论知识。因此,用一两次考试判定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就显得不够合理。从考试方式看,我们有必要适当推行开卷考试,必要时,对于一些非常复杂的接近现实的案例分析题,可以以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从试题类型上看,在保留一些记忆性试题和选择性试题的同时还应增加一些业务综合题和案例分析题以及相关的技能操作题;从考核方法上看,可以采用笔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首先是会计专业教师要有较高的实践教学水平。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建立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
改变若干年来会计教学落后于实际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及时给予学生最新的知识与信息,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较为易行和效果较好的方式。通过社会调查,教师深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同时,教师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对会计改革的热点和专业教学中的重点、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以促进会计教学实现与社会需要和经济发展同步,达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真正改变、课程教学优化和教师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根本提高,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才能够有实质性的突破,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技能型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海颖 浅议高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教学改革 [j]教育战线,2007,(5)
[2]吴迅 浅谈对高职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期刊网,2008,(9)
[3]周静 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0)
[4]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