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能力是个人基本素质的标志,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不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而思维能力又是由思维的品质所决定的,因此,怎样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提高人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其思维与能力的突破口。
【关键词】思维品质;策略;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學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处理好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学习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瓶颈”,打开探究“缺口”,开拓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解决问题”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更为重要,下面笔者以“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提问”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程度,对同一道题能有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认识。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新教材、新情境、新视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设疑,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解决问题是总结审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成果。要学生读懂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灵活地运用数学要领和基本数量关系、运用顺序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面思考,多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课件呈现教材的情境图,并出示相关信息: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生2:美术小组和航模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生3: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多少人?
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一方面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另一方面也使老师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更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这些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加深了对课本解法的理解;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运用“迁移”策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广度。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往往有缺损,他们不善于将有关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之中,因而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就是运用迁移规律,发挥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习的知识,形成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针对这种现状,老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类比,抓住知识系统中同类要素的衔接,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获得扎实牢固的新知、技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得到了培养和加强。
例如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教学时,为让学生认识用分数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先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练习:一是找标准量,说数量关系式;二是通过从“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入手,沟通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联系,把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关系。这样,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又自然流畅地完成了从引入到新课的过渡。
经常进行这样的知识点衔接训练,可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运用“图表”策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用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就简避繁,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教师在重知识教学和重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又丰富的联想,沟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奠定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运用简化策略除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还可以运用图表策略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便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引导学生把图画中的信息提炼成数学的运算式,逐步帮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会更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加强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画线段图理解题意中领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思维敏捷性。
四、运用“创造”策略,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创造性是指学生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越学越聪明,在解题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方法,达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之目的。
例如: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师:根据上述数量关系,能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1:展示解答。设:航模小组有x人?列出的方程是:
生2:展示解答。设:航模小组有x人?列出的方程是:
生3:展示解答。
对这几种解法要及时评价,进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问题,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的训练;在练习设计中,强调学生要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式、能根据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说出等量关系式及完成解答过程等。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中了解并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教学时,不要规定学生用书本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得出自己的算法。然后通过学生展示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3]陈会.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思维品质;策略;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独创性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學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处理好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学习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瓶颈”,打开探究“缺口”,开拓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解决问题”的学习贯穿在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更为重要,下面笔者以“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提问”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程度,对同一道题能有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认识。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新教材、新情境、新视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设疑,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解决问题是总结审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成果。要学生读懂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深刻理解数量关系,灵活地运用数学要领和基本数量关系、运用顺序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面思考,多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课件呈现教材的情境图,并出示相关信息: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生2:美术小组和航模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生3: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多少人?
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一方面是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另一方面也使老师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更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这些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加深了对课本解法的理解;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运用“迁移”策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广度。小学生的认识结构往往有缺损,他们不善于将有关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之中,因而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从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就是运用迁移规律,发挥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习的知识,形成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针对这种现状,老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类比,抓住知识系统中同类要素的衔接,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获得扎实牢固的新知、技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得到了培养和加强。
例如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教学时,为让学生认识用分数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先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练习:一是找标准量,说数量关系式;二是通过从“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入手,沟通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联系,把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关系。这样,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又自然流畅地完成了从引入到新课的过渡。
经常进行这样的知识点衔接训练,可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运用“图表”策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敏捷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用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就简避繁,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教师在重知识教学和重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又丰富的联想,沟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奠定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运用简化策略除了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还可以运用图表策略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便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引导学生把图画中的信息提炼成数学的运算式,逐步帮助学生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会更理性地思考问题。同时加强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画线段图理解题意中领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思维敏捷性。
四、运用“创造”策略,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创造性是指学生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羁绊和思维定式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越学越聪明,在解题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大胆的设想,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方法,达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之目的。
例如:学校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的人数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师:根据上述数量关系,能自己解决问题吗?
生1:展示解答。设:航模小组有x人?列出的方程是:
生2:展示解答。设:航模小组有x人?列出的方程是:
生3:展示解答。
对这几种解法要及时评价,进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问题,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的训练;在练习设计中,强调学生要能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式、能根据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说出等量关系式及完成解答过程等。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从中了解并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教学时,不要规定学生用书本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得出自己的算法。然后通过学生展示各自不同的解答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和珍.新课程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及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3]陈会.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