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半亩方塘”之所以“清如许”想必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教室也可以算作是教师的“半亩方田”吧,如何让这“半亩方田”常常“清如许”呢?下面就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谈几点体会。\
一、活用课堂提问,让学生自行探究
阅读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先对课题进行质疑,然后梳理主要问题展开教学。用多了,学生渐渐地就不喜欢提问了。于是,我把提问的视野转向了词、句、段、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写作顺序等。有时选用一句话,有时选用一段话,有时纵观全篇,引导学生随处发现问题,使沉寂的课堂又活跃起来。如教学《孔子学琴》一文时,我问:“孔子学琴到底学得怎样,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个问题是根据课题学生质疑后我进行伸展的。经过一番读文与思考,文中的这些句子“师襄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不能使人感动。”“师襄听得如痴如醉……没体会作者的为人。”“师襄静静地坐在孔子身边,感情随着抑扬的琴声起伏不平……终于知作者。”这些本应该由教师提问的,却在学生的一言一语中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提问提得起劲,回答问题也像比赛似的争先恐后,这样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二、自定学习目标,让学生乐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课堂,引领他们自行质疑,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学会读书。
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初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后,我这样跟学生说:“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每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要读懂这则寓言,大家认为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就算读懂了呢?”听到要提问并且是像老师那样提出解决读文的问题,学生就开始献计献策了: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入齐宣王的吹竽队里,还自称技艺高超,他真的技艺高超吗?齐湣王继位后为什么南郭先生“急忙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在文中指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让学生把以上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大家各抒己见,交流胜欢。集体交流时发言积极,课堂就成了辩论赛场,热闹非凡。
三、师生互换角色,让课堂生动活泼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积极作用;会使课堂上出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在哪里提问?怎样问?”我们的课堂,不只我们是老师,每一个学生也都是老师,而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于是,带着尝试的想法,我展开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这样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让大家当老师,你仔细地把课文读一读,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在哪里提问题,怎样提,并且会怎样回答。”这一席话,学生听着有些新奇,这可是老师从未如此教学。带着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奇,学生展开了自学。在巡视中,我发现了这样的笔迹:“此次地震的危害有多大?父亲得到消息后表现怎样?有哪些人劝父亲放弃,父亲又是如何做的?父亲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原因是什么?当父亲找到儿子时,儿子为什么不先出来?……问题的后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回答。虽然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和概括性不强,甚至也没有紧扣重点,但是学生却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在学生集体交流假设提问和回答之后,我再做梳理,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父亲挖掘的过程,感受父子情深,理解“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至此,学习活动似乎结束了,但并非如此。学生抓住当小老师的机会,赶紧给我提问题,并且要求一定要我作答,不可请教同学们。这节尝试课,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互换角色,才有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
四、借助现代技术,让课堂绽放光彩
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讯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如教学《卫星比武》一文时,学生对各种卫星并不了解,即使文中对各种卫星的样子和功能做了具体介绍,学生也不在短时间内把各种卫星熟记于脑中。于是,我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各种卫星的实物图像,并且通过跳跃、移动、变形、闪烁等功能,把静态的知识化为动态的知识。学生的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都瞪大眼睛看着,生怕错过了。我乘热打铁说:“我想让大家当一回卫星解说员,你能看着图片介绍卫星的样子和功能吗?”由于有形象的图像在眼前,一个个解说员陆续走上讲台,一场“卫星比武”就开始……
不时给课堂注入“活水”,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信,课堂就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而是师生共演,其乐融融了。
一、活用课堂提问,让学生自行探究
阅读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先对课题进行质疑,然后梳理主要问题展开教学。用多了,学生渐渐地就不喜欢提问了。于是,我把提问的视野转向了词、句、段、修辞手法、表达方法、写作顺序等。有时选用一句话,有时选用一段话,有时纵观全篇,引导学生随处发现问题,使沉寂的课堂又活跃起来。如教学《孔子学琴》一文时,我问:“孔子学琴到底学得怎样,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个问题是根据课题学生质疑后我进行伸展的。经过一番读文与思考,文中的这些句子“师襄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不能使人感动。”“师襄听得如痴如醉……没体会作者的为人。”“师襄静静地坐在孔子身边,感情随着抑扬的琴声起伏不平……终于知作者。”这些本应该由教师提问的,却在学生的一言一语中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提问提得起劲,回答问题也像比赛似的争先恐后,这样课堂也就活起来了。
二、自定学习目标,让学生乐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课堂,引领他们自行质疑,共同研讨解决问题,学会读书。
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时,初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后,我这样跟学生说:“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每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要读懂这则寓言,大家认为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就算读懂了呢?”听到要提问并且是像老师那样提出解决读文的问题,学生就开始献计献策了: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入齐宣王的吹竽队里,还自称技艺高超,他真的技艺高超吗?齐湣王继位后为什么南郭先生“急忙偷偷地逃走了”?“滥竽充数”在文中指什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让学生把以上问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大家各抒己见,交流胜欢。集体交流时发言积极,课堂就成了辩论赛场,热闹非凡。
三、师生互换角色,让课堂生动活泼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积极作用;会使课堂上出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在哪里提问?怎样问?”我们的课堂,不只我们是老师,每一个学生也都是老师,而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于是,带着尝试的想法,我展开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这样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让大家当老师,你仔细地把课文读一读,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在哪里提问题,怎样提,并且会怎样回答。”这一席话,学生听着有些新奇,这可是老师从未如此教学。带着对这种学习方法的好奇,学生展开了自学。在巡视中,我发现了这样的笔迹:“此次地震的危害有多大?父亲得到消息后表现怎样?有哪些人劝父亲放弃,父亲又是如何做的?父亲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原因是什么?当父亲找到儿子时,儿子为什么不先出来?……问题的后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要回答。虽然这些问题都比较浅显和概括性不强,甚至也没有紧扣重点,但是学生却一丝不苟地完成着。在学生集体交流假设提问和回答之后,我再做梳理,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父亲挖掘的过程,感受父子情深,理解“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至此,学习活动似乎结束了,但并非如此。学生抓住当小老师的机会,赶紧给我提问题,并且要求一定要我作答,不可请教同学们。这节尝试课,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互换角色,才有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
四、借助现代技术,让课堂绽放光彩
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讯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如教学《卫星比武》一文时,学生对各种卫星并不了解,即使文中对各种卫星的样子和功能做了具体介绍,学生也不在短时间内把各种卫星熟记于脑中。于是,我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播放各种卫星的实物图像,并且通过跳跃、移动、变形、闪烁等功能,把静态的知识化为动态的知识。学生的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都瞪大眼睛看着,生怕错过了。我乘热打铁说:“我想让大家当一回卫星解说员,你能看着图片介绍卫星的样子和功能吗?”由于有形象的图像在眼前,一个个解说员陆续走上讲台,一场“卫星比武”就开始……
不时给课堂注入“活水”,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信,课堂就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是观众,而是师生共演,其乐融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