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也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引导学生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一课的设置,就是对“学习”“生活”“生长”理念的最佳诠释。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不同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都有提及,只是内容的表述、取材的角度、插图的运用、活动的设计都不尽相同。下面就以这节活动课为例,谈谈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设置。
初中历史教材既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历史知识,又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还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生源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我国地域广大,东部与西部、内地与沿海、城市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须在统一课标的指导下实现多样化、多层次,既满足共同知识需求,也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
二
对比不同版本教材,不难发现,每个版本教材,从指导思想到内容选择,从体例安排到文字表述,从插图选用到活动设置,都颇有新意,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究其原因,也是考虑到使用该版本教材的学生的生活环境。
1.人教版教材的使用范围是最广的,既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信息闭塞的农村,所以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基本沿袭编年体通史体例,讲究时序性和整体性,在语言的表述上相对平和,重视概念和史实的阐述。插图的选择没有地区概念,活动的设计有选择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图片选择了富裕农村的住宅小区和高速公路,“活动与探究”有收集票证和访问长辈“二选一”,活动课安排为“家庭的照片”展示,这样的活动安排无论何时何地,都方便学生开展,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2.北师大版教材的使用范围仅次于人教版,绝大部分是在城镇,所以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体例相对灵活,既有时序性的编排,也有专题史的呈现,语言表述尤其是课题和子目的表述非常优美新颖。很多材料的补充是原文(包括文言文、英文、原始文件等)和翻译同时并存,既考虑到历史材料的真实性,也考虑到不同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八年级下册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通过活动课的安排来落实课标的内容标准,以不同方式的展示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活动对城镇的学生很有吸引力。
3.川教版教材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四川和一些西部地区,兼顾内地,所以川教版的教材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上跟人教版教材比较接近。但是,川教版教材插图的选用则体现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并且引用大量数据说明问题,在几个版本教材中,这一点颇具特色。比如,八年级下次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一共引用了30多组数字来说明城乡居民改革开放前后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变化,并且选用了“摩托车进入普通牧民家”、“四川德阳市农民为孩子买回钢琴”、“山区农民在县城使用IC卡电话”等图片,这些都与四川和西部地区的生活有关。
4.华师大版教材的使用范围并不广,但是该教材的特点却是最鲜明的。上海地区的学生相对内地学生,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思想新颖,所以华师大版教材也充分认识和考虑到这一点,在语言的表述上更讲究史料原文,更注重时代特征。插图的选用丰富全面,甚至是巨幅插图导入新课,气势磅礴,无不显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龙头的气概。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共选用了14幅图片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这在所有版本的教材中插图使用量是最多的。最后一幅合宁高速公路的图片占了整整一个版面,这在其他版本教材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华师大版活动的设计相对其他版本难度稍大。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3课《“票证时代”的结束》,在人教版中是作为课后活动安排的,在北师大版中它是活动的一个方面,在川教版中只有少量文字提及,但是华师大版却将其作为一节活动课去处理,这样的活动安排显现的大气。
教材版本的多样,充分考虑到了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不同需要,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就笔者个人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借鉴人教版的概念阐述、川教版的数据引用、华师大版的史料原文,使枯燥的历史更加鲜活、单一的课堂更加丰富。
三
社会生活走进初中历史教材,使初中学生对久远的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明白历史的推动者,不仅仅是凤毛麟角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人民群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创造者。社会生活走进初中历史教材,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发展,这也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也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引导学生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一课的设置,就是对“学习”“生活”“生长”理念的最佳诠释。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不同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都有提及,只是内容的表述、取材的角度、插图的运用、活动的设计都不尽相同。下面就以这节活动课为例,谈谈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设置。
初中历史教材既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历史知识,又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还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生源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我国地域广大,东部与西部、内地与沿海、城市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教材必须在统一课标的指导下实现多样化、多层次,既满足共同知识需求,也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
二
对比不同版本教材,不难发现,每个版本教材,从指导思想到内容选择,从体例安排到文字表述,从插图选用到活动设置,都颇有新意,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究其原因,也是考虑到使用该版本教材的学生的生活环境。
1.人教版教材的使用范围是最广的,既有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有信息闭塞的农村,所以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基本沿袭编年体通史体例,讲究时序性和整体性,在语言的表述上相对平和,重视概念和史实的阐述。插图的选择没有地区概念,活动的设计有选择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图片选择了富裕农村的住宅小区和高速公路,“活动与探究”有收集票证和访问长辈“二选一”,活动课安排为“家庭的照片”展示,这样的活动安排无论何时何地,都方便学生开展,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2.北师大版教材的使用范围仅次于人教版,绝大部分是在城镇,所以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体例相对灵活,既有时序性的编排,也有专题史的呈现,语言表述尤其是课题和子目的表述非常优美新颖。很多材料的补充是原文(包括文言文、英文、原始文件等)和翻译同时并存,既考虑到历史材料的真实性,也考虑到不同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八年级下册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通过活动课的安排来落实课标的内容标准,以不同方式的展示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活动对城镇的学生很有吸引力。
3.川教版教材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四川和一些西部地区,兼顾内地,所以川教版的教材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上跟人教版教材比较接近。但是,川教版教材插图的选用则体现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并且引用大量数据说明问题,在几个版本教材中,这一点颇具特色。比如,八年级下次第20课《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一共引用了30多组数字来说明城乡居民改革开放前后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变化,并且选用了“摩托车进入普通牧民家”、“四川德阳市农民为孩子买回钢琴”、“山区农民在县城使用IC卡电话”等图片,这些都与四川和西部地区的生活有关。
4.华师大版教材的使用范围并不广,但是该教材的特点却是最鲜明的。上海地区的学生相对内地学生,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思想新颖,所以华师大版教材也充分认识和考虑到这一点,在语言的表述上更讲究史料原文,更注重时代特征。插图的选用丰富全面,甚至是巨幅插图导入新课,气势磅礴,无不显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龙头的气概。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共选用了14幅图片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这在所有版本的教材中插图使用量是最多的。最后一幅合宁高速公路的图片占了整整一个版面,这在其他版本教材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华师大版活动的设计相对其他版本难度稍大。比如八年级下册第23课《“票证时代”的结束》,在人教版中是作为课后活动安排的,在北师大版中它是活动的一个方面,在川教版中只有少量文字提及,但是华师大版却将其作为一节活动课去处理,这样的活动安排显现的大气。
教材版本的多样,充分考虑到了我国不同地区学生的不同需要,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就笔者个人而言,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借鉴人教版的概念阐述、川教版的数据引用、华师大版的史料原文,使枯燥的历史更加鲜活、单一的课堂更加丰富。
三
社会生活走进初中历史教材,使初中学生对久远的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明白历史的推动者,不仅仅是凤毛麟角的英雄人物,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人民群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创造者。社会生活走进初中历史教材,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发展,这也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