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选择和运用的途径、策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最终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是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重要内容。针对这一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索,合理运用各种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好德治,并从中受益。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这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与改革,以推动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变革与升级。为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从巧妙设置课堂导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多样教学活动、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四个维度出发,全面分析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巧妙设置课堂导入,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和起点,灵活巧妙的课堂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提高对课堂导入的关注和重视,对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新课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读,以确定导入的内容,在教学开始时,采用游戏、竞赛、动画、问题、故事等形式,引入正式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国家机构有哪些》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收集到相关的材料。随后,笔者又让同学们展开了一场竞赛,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位学生收集的资料更全面,有了这次活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高,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踊跃学习,踊跃发言。如此,笔者在课堂上灵活导入,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扩张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因此,把道德实际与法治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是十分必要的,有效地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特征。针对这一点,教师应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扩大教学范围,以生活为起点,主动观察、挖掘、搜集与学生生活经历、实际经历有关的各种案例、材料和资源,并把它们融入课堂实践,使之还原和创造生活场景,营造学生熟悉的氛围,促使学生深入体验道德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例如,在教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本课旨在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日常事例中,感受到法律的普遍性,因为它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将教学融入生活,展开教学。课堂上,笔者首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如在等交通信号灯时,一些人总是抓住机会横穿马路,无视红灯信号,从这个现象出发,让学生思考,行人闯红灯有没有违反法律?把具体的情境作为材料,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并能正确区分道德、法律和纪律。如此,笔者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应用意识。
三、开展多样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课堂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和组织形式,其组织和开展活动能给学生带来更为直接、丰富的情感认知体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针对这一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改变单一性的教学方式,尝试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形式,并保证其包含体育、文化、社会实践等教育意义,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学会有效的知识、技能,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例如,笔者在讲授《地球——我们的家园》课程时,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進行了专题培训,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感受到快乐,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知识理解
直观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优化知识呈现的形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彻底改变以往语言讲解加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合理、巧妙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实现直观教学方法的运用,对相关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实现直观教学方法的运用。
例如,在教授《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本节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秋的由来和习俗,笔者在上课前就透过网络搜集各地中秋的习俗。此外,笔者还在课堂上运用了信息技术展示所收集的图片,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笔者还会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如中秋佳节的习俗、活动等,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喜悦。如此,笔者通过这种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认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各学科教育教学必须顺应形势和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为此,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误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巧妙设置课堂导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多样教学活动、运用直观教学方法等创新策略,全面推进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钱怡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情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91-292.
[2]马爱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7):18-19.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这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与改革,以推动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变革与升级。为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从巧妙设置课堂导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多样教学活动、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四个维度出发,全面分析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巧妙设置课堂导入,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点和起点,灵活巧妙的课堂导入能直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提高对课堂导入的关注和重视,对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新课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读,以确定导入的内容,在教学开始时,采用游戏、竞赛、动画、问题、故事等形式,引入正式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国家机构有哪些》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收集到相关的材料。随后,笔者又让同学们展开了一场竞赛,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位学生收集的资料更全面,有了这次活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更高,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踊跃学习,踊跃发言。如此,笔者在课堂上灵活导入,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应用意识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扩张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因此,把道德实际与法治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是十分必要的,有效地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特征。针对这一点,教师应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扩大教学范围,以生活为起点,主动观察、挖掘、搜集与学生生活经历、实际经历有关的各种案例、材料和资源,并把它们融入课堂实践,使之还原和创造生活场景,营造学生熟悉的氛围,促使学生深入体验道德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例如,在教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本课旨在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日常事例中,感受到法律的普遍性,因为它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将教学融入生活,展开教学。课堂上,笔者首先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如在等交通信号灯时,一些人总是抓住机会横穿马路,无视红灯信号,从这个现象出发,让学生思考,行人闯红灯有没有违反法律?把具体的情境作为材料,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并能正确区分道德、法律和纪律。如此,笔者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应用意识。
三、开展多样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课堂活动”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和组织形式,其组织和开展活动能给学生带来更为直接、丰富的情感认知体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针对这一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改变单一性的教学方式,尝试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形式,并保证其包含体育、文化、社会实践等教育意义,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学会有效的知识、技能,实现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例如,笔者在讲授《地球——我们的家园》课程时,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進行了专题培训,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感受到快乐,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增进学生知识理解
直观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优化知识呈现的形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彻底改变以往语言讲解加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合理、巧妙地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实现直观教学方法的运用,对相关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实现直观教学方法的运用。
例如,在教授《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本节课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秋的由来和习俗,笔者在上课前就透过网络搜集各地中秋的习俗。此外,笔者还在课堂上运用了信息技术展示所收集的图片,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笔者还会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如中秋佳节的习俗、活动等,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喜悦。如此,笔者通过这种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认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各学科教育教学必须顺应形势和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为此,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彻底摆脱传统教学的误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巧妙设置课堂导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多样教学活动、运用直观教学方法等创新策略,全面推进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钱怡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活动情境的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91-292.
[2]马爱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