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教师的重视。观察发现,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普遍存在教师启发型对话多;对话时学生准备不充分;单方向对话;形式化对话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有效地创设对话情景;注意课堂对话的针对性;开展合作引导学生深入对话。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对话
对话教学的理念源远流长,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当代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教师的重视,小学课堂教学的对话教学尤其轰轰烈烈。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突出平等理念,倡导互相尊重,强化双方互动,注重多向交流,旨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中,诸如“满堂问”、为“对话”而对话等问题随处可见。但相当数量的教师还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对话教学”,从而曲解了对话教学的本质属性,偏离了对话教学的方向,大大限制了对话教学的功能,甚至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师生对话的本质
对话教学是自古至今中西教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髓。中国孔子的启发式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曾经创造对话教学的极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部分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对话教学可谓达到上述目标的最好平台之一。“平等、民主”理念是师生对话的基本要求。对话的实质昭示平等、民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
对话,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同时也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我们有理由认为对话教学实质上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课堂教学。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课堂对话存在的问题
2001年至201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重要文件,并在全国展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但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气氛依旧,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的师生对话。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2.1教师启发型对话多
大本分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在启发型的问题上,但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教师往往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回答问题的形式以集体回答为主,其次是抽答。抽答的对象主要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当然这主要是很少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追求教学效率,教师通常在提问几秒后发现没有学生响应,便重复问题或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学生因此失去了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
2.2“数学上正确”为判别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标准
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有些教师注意到了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称赞,但多流于形式,没有激励性。教师绝大多数时候是把学生的回答简单地重复一遍并加以追问,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点评和进一步的引申;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错误没有明确指出并予以纠正,态度比较含糊;追问也主要是对前一问题的延续或对前一问题的回答感到不大满意而作出的,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梯度。
2.3对话时学生准备不充分
主要是针对知识点发问,问题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明,课堂上时有“问而无答”的现象。所提问题大多是针对知识点发问,缺乏探究性和实用性;同一个问题教师有时要表述好几遍,把意思表达明确,学生半晌才明白问题的含义并作出反应。
2.4单方向对话
师生各自对文本进行解读,产生话题,而后才能使对话有序、健康地进行。但课堂中师生并未做到真正地和文本对话。
2.4.1教师“独白式对话”
对话是双向理解的过程,在一个“独白型”的话语空间里,他人的思想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否定。有研究者将这种“独白式”教学的实质总结为:忠诚于学科,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没有观众;体现了权力,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忽视了意义。其原因主要是师生在对话体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并未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仍然以文本为中心,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独白式”对话带来的后果如下:教师仍是教书匠,学生是“仓库”、“存储器”;教师要求,学生被要求;教师评价,学生被评价;教师决定,学生执行。
2.4.2优生“表演式对话”
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尚不会主动学习,由于接受新知能力不同,速度有差异,于是对老师提问的反应各不相同。学习优秀的学生,领悟力高,接受新知的能力强,针对老师的问题会做出相应的回答。再加上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更愿意让优生回答,于是便出现了优生“表演式的对话”。而那些反应稍显迟钝、接受能力稍差、表达有障碍的学生和害怕回答的学生被提问很少,甚至有些学生永远处在对话圈外。
3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
3.1有效地创设对话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
3.2注意课堂对话的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对话要有针对性,切忌不分主次轻重,为对话而对话。例如,讲授“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哪步可以省略,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根据教材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先按一般方法计算,接着提问:“哪步可以省略?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这些针对教学内容,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提问,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点化作用。
3.3开展合作引导学生深入对话
弗莱雷认为,在对话中,为了改造世界,对话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他指出,在非对话的教学中,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一个主体要使对方成为客体。而在对话式教学中,不存在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共同去揭示这个世界、去改造这个世界。因此,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对话
对话教学的理念源远流长,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当代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教师的重视,小学课堂教学的对话教学尤其轰轰烈烈。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突出平等理念,倡导互相尊重,强化双方互动,注重多向交流,旨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中,诸如“满堂问”、为“对话”而对话等问题随处可见。但相当数量的教师还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对话教学”,从而曲解了对话教学的本质属性,偏离了对话教学的方向,大大限制了对话教学的功能,甚至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师生对话的本质
对话教学是自古至今中西教学思想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髓。中国孔子的启发式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曾经创造对话教学的极致,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部分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对话教学可谓达到上述目标的最好平台之一。“平等、民主”理念是师生对话的基本要求。对话的实质昭示平等、民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
对话,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理解,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同时也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我们有理由认为对话教学实质上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课堂教学。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课堂对话存在的问题
2001年至201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等重要文件,并在全国展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但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气氛依旧,课堂教学并没有有效的师生对话。存在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2.1教师启发型对话多
大本分教师倾向于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在启发型的问题上,但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教师往往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回答问题的形式以集体回答为主,其次是抽答。抽答的对象主要是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当然这主要是很少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追求教学效率,教师通常在提问几秒后发现没有学生响应,便重复问题或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学生因此失去了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
2.2“数学上正确”为判别学生回答正确与否的标准
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有些教师注意到了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称赞,但多流于形式,没有激励性。教师绝大多数时候是把学生的回答简单地重复一遍并加以追问,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点评和进一步的引申;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错误没有明确指出并予以纠正,态度比较含糊;追问也主要是对前一问题的延续或对前一问题的回答感到不大满意而作出的,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梯度。
2.3对话时学生准备不充分
主要是针对知识点发问,问题针对性不强,指向性不明,课堂上时有“问而无答”的现象。所提问题大多是针对知识点发问,缺乏探究性和实用性;同一个问题教师有时要表述好几遍,把意思表达明确,学生半晌才明白问题的含义并作出反应。
2.4单方向对话
师生各自对文本进行解读,产生话题,而后才能使对话有序、健康地进行。但课堂中师生并未做到真正地和文本对话。
2.4.1教师“独白式对话”
对话是双向理解的过程,在一个“独白型”的话语空间里,他人的思想要么被同化,要么被否定。有研究者将这种“独白式”教学的实质总结为:忠诚于学科,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没有观众;体现了权力,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忽视了意义。其原因主要是师生在对话体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并未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仍然以文本为中心,消极地接受文本和照搬教参,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独白式”对话带来的后果如下:教师仍是教书匠,学生是“仓库”、“存储器”;教师要求,学生被要求;教师评价,学生被评价;教师决定,学生执行。
2.4.2优生“表演式对话”
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尚不会主动学习,由于接受新知能力不同,速度有差异,于是对老师提问的反应各不相同。学习优秀的学生,领悟力高,接受新知的能力强,针对老师的问题会做出相应的回答。再加上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老师更愿意让优生回答,于是便出现了优生“表演式的对话”。而那些反应稍显迟钝、接受能力稍差、表达有障碍的学生和害怕回答的学生被提问很少,甚至有些学生永远处在对话圈外。
3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
3.1有效地创设对话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
3.2注意课堂对话的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对话要有针对性,切忌不分主次轻重,为对话而对话。例如,讲授“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哪步可以省略,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根据教材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先按一般方法计算,接着提问:“哪步可以省略?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这些针对教学内容,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提问,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点化作用。
3.3开展合作引导学生深入对话
弗莱雷认为,在对话中,为了改造世界,对话双方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他指出,在非对话的教学中,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一个主体要使对方成为客体。而在对话式教学中,不存在一个主体要使另一个成为客体,对话的双方都是主体,共同去揭示这个世界、去改造这个世界。因此,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