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课是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常见形式,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的课,不同的听课者受益不同,有的教师听课时专注于记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甚至把师生的对话一一做了记录,听课成了做课堂实录,这样听课收益不会大。怎样更有效地听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达到高效听课,需唱好课前、课堂、课后“三部曲”。
一、课前有准备
教师听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与借鉴。我们听的课主要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参赛选手的竞赛课、同年级的研究课和随堂课等,这些课虽然层次不一,但都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作为听课者,不论听什么课,首先要有准备地去听课,尽可能事先了解授课教师情况和教学内容,并自我进行初步的教学构想:教学目标定位是什么,我会怎样引入,大体分哪些环节,我将如何突破难点,我会怎样设计板书,对教学的场景、角色、过程、效果,都做预设,做到先“备课”再听课,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对所要听的课心怀期待。如我在听邱学华、吴正宪等知名教育专家的课之前,事先拜读他们的教育论著,这样在听他们的课时,不但可以欣赏到他们娴熟的教学技巧,还可以学到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如何体现在课堂中,这对自己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就帮助很大。竞赛课是选手(甚至许多教师)心血的结晶,听课前有必要自己先认真分析教材,研究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版本教材里是如何安排和处理的。对不同选手执教同一内容,自己不妨也做不同的设想,听课时注意不同选手是如何突破难点达成目标的。对于交流课、随堂课,也应对教材、班组、教师个性有所了解,听课时学习如何组织教学、随机应变、夯实基础、面向全体等,这样课后便于与授课教师交流学习。有准备地去听课,使听课有针对性,“看热闹”的成分少了,看“门道”的成分多了,听课实效性增强了。
二、课堂有思考
在听课的过程中,除了做必要的流程记录,更多的要动脑思考。将所听的课与自己的事先构想进行比较,不断给自己“照镜子”,会发现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设计思路更好,语言更有特色等许多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把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迅速记录下来。有时发现有的地方处理不如自己预设的好,也作简单记录。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会出现不可预测的“节外生枝”,听课时学习执教者是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更多的时候把自己置于执教角色思考:这个问题我会怎样处理?我会如何变“问题”为“宝贵资源”?有时把自己定位为学生,期望执教教师能怎样关注我、鼓励我。如有一次听课,我发现坐在后面的一位男生凡教师提问他都举手,但教师一直没有让他回答,有几次他激动得都站了起来,但又都失望地坐了下来。看着他,我的心竟也很急:“老师,让他回答一次吧!”为此我们一直在思考: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听课可以让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课后有反思
不少教师听课结束合上听课本就完成任务,即使参与评课,也多是一些浅层次的点评。笔者认为听课中得到许多启示,有了许多想法、思考、困惑,都是宝贵的财富,是反思的素材、提高的基石,那些课堂上只能随手记下的东西,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反思才能消化,才能从中吸取养分。
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用听课前自己的教学构想对比所听的课,或许会发现自己得意之作原来如此“幼稚”或“还可取”,不妨把二者“合二为一”,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教学构想进行整理,对别人的教学设计提出实实在在的意见。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听好的课,是一种享受,听课之后慢慢去“嚼”、去“品”,每次品味,可以吸收好多东西,都能获益,如同补充“维生素”。如果所听之课不够理想,也能吸取一些教训,如同“打预防针”,避免自己走弯路。
作者单位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课前有准备
教师听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与借鉴。我们听的课主要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参赛选手的竞赛课、同年级的研究课和随堂课等,这些课虽然层次不一,但都可以学到许多东西。作为听课者,不论听什么课,首先要有准备地去听课,尽可能事先了解授课教师情况和教学内容,并自我进行初步的教学构想:教学目标定位是什么,我会怎样引入,大体分哪些环节,我将如何突破难点,我会怎样设计板书,对教学的场景、角色、过程、效果,都做预设,做到先“备课”再听课,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对所要听的课心怀期待。如我在听邱学华、吴正宪等知名教育专家的课之前,事先拜读他们的教育论著,这样在听他们的课时,不但可以欣赏到他们娴熟的教学技巧,还可以学到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如何体现在课堂中,这对自己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就帮助很大。竞赛课是选手(甚至许多教师)心血的结晶,听课前有必要自己先认真分析教材,研究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版本教材里是如何安排和处理的。对不同选手执教同一内容,自己不妨也做不同的设想,听课时注意不同选手是如何突破难点达成目标的。对于交流课、随堂课,也应对教材、班组、教师个性有所了解,听课时学习如何组织教学、随机应变、夯实基础、面向全体等,这样课后便于与授课教师交流学习。有准备地去听课,使听课有针对性,“看热闹”的成分少了,看“门道”的成分多了,听课实效性增强了。
二、课堂有思考
在听课的过程中,除了做必要的流程记录,更多的要动脑思考。将所听的课与自己的事先构想进行比较,不断给自己“照镜子”,会发现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设计思路更好,语言更有特色等许多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把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迅速记录下来。有时发现有的地方处理不如自己预设的好,也作简单记录。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会出现不可预测的“节外生枝”,听课时学习执教者是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更多的时候把自己置于执教角色思考:这个问题我会怎样处理?我会如何变“问题”为“宝贵资源”?有时把自己定位为学生,期望执教教师能怎样关注我、鼓励我。如有一次听课,我发现坐在后面的一位男生凡教师提问他都举手,但教师一直没有让他回答,有几次他激动得都站了起来,但又都失望地坐了下来。看着他,我的心竟也很急:“老师,让他回答一次吧!”为此我们一直在思考: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听课可以让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课后有反思
不少教师听课结束合上听课本就完成任务,即使参与评课,也多是一些浅层次的点评。笔者认为听课中得到许多启示,有了许多想法、思考、困惑,都是宝贵的财富,是反思的素材、提高的基石,那些课堂上只能随手记下的东西,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反思才能消化,才能从中吸取养分。
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用听课前自己的教学构想对比所听的课,或许会发现自己得意之作原来如此“幼稚”或“还可取”,不妨把二者“合二为一”,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教学构想进行整理,对别人的教学设计提出实实在在的意见。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听好的课,是一种享受,听课之后慢慢去“嚼”、去“品”,每次品味,可以吸收好多东西,都能获益,如同补充“维生素”。如果所听之课不够理想,也能吸取一些教训,如同“打预防针”,避免自己走弯路。
作者单位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