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抽象在于从图形、算式、文字等对象的众多属性中辨认出本质属性或特征,从看似不同的特征当中,找出共同特点。文章作者从学生为何思维受阻出发,尝试着在教学过程当中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有初步的数学抽象能力,常常需要依靠图画、实物或操作活动来获得感性经验,然后进行抽象。提升教学质量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应将重心放在研究数学抽象的内涵、类型、层次及教学。因此,笔者将《周长和面积》作为典型课例剖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一、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受阻的原因
教材因素:现在的教材内容丰富、联系密切,但是知识的连贯性不强,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内容太少,使得教学无法深入展开,教师的拓展之路举步维艰。教材的各个分支自成一体, 分别编写,因而相互之间缺乏交叉、渗透和呼应, 从而造成知识交汇处反而成为教学“盲点” 的尴尬局面:周长和面积课时的安排混乱。
教法因素:一些教师意识不到数学抽象给学生带来哪些认知上的困惑, 思维训练不重视,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激发思考成分较少,造成学生只会模仿,不懂创新。
学生思维因素:
(1)思维的懒惰性。学生有时候会逃避、害怕解决问题。在上课,只会去听教师的讲解,而不主动去思考,不制订学习计划。
(2)数学思想方法缺乏。教师在上课时,知识的脉络解析得清清楚楚,解题的思想方法作为重点突出。然后一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盲目地做笔记,没有从根本和实质上理解问题。
(3)思维的机械性。看到题目就套公式。有专业术语,就去回忆公式。看到数据盲目开始解题,只要见到术语,便搬公式;只会盲目地去做题目,不能灵活运用。
(4)评价机制本身的不完善、贯彻得不完全。现今的评价机制是片面的。评价的维度不足。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疏通思维
1.适度使用教具,促进思维发展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则要从具象开始。在教学过程当中,从具象过渡到抽象,操作实践是最直观的。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更有价值的话,必须摆脱学具,以抽象方式组拼知识脉络。
例如,笔者在《周长和面积》“实践操作”环节设计中,给学生提出了3点实践要求,分别是:
(1)长方形纸上的格子是边长为1cm的正方形。
(2)在长方形纸上,剪掉一个长方形,观察剩下的部分。
(3)剩下的部分和原来的长方形进行对比变化。
填写“学习任务单”。每人剪的数量为5~6种。多剪几种不同的类型,让材料更加丰富,使得学生的认知和体会更加充分。
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便能牢牢地刻在脑海中。为摆脱学具,由具體向抽象转化的思维能力,以及促进、发展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深刻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构建习题框架,综合思维训练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思维训练是非常有效的。课堂上构建习题框架。将易混淆的题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区别辨认,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3.经历过程到对象的再抽象,构建知识网络与体系
联系新旧知识,沟通相互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才能完备自身的知识与思维体系。教学中,学生经历深刻体验,通过汇报总结,从数学对象的众多属性或特征中辨认出本质属性,从貌似不同的同类数学对象中找出共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辨析、观察、概括与整理等活动,能更好地沟通起整个知识结构。本环节让学生先交流汇报,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针对学生讨论环节中的知识漏洞,有侧重地让学生经历变与不变的诊断过程的同时,实现具体的抽象化,抽象在脑海的具象化,让学生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缪建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J].新课程(小学版),2006(1):36.
[2]刘永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堂实录[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2):10-12.
[3]林永志. 周长与面积[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2009(2):92-93.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想象能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有初步的数学抽象能力,常常需要依靠图画、实物或操作活动来获得感性经验,然后进行抽象。提升教学质量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应将重心放在研究数学抽象的内涵、类型、层次及教学。因此,笔者将《周长和面积》作为典型课例剖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一、学生数学抽象思维受阻的原因
教材因素:现在的教材内容丰富、联系密切,但是知识的连贯性不强,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内容太少,使得教学无法深入展开,教师的拓展之路举步维艰。教材的各个分支自成一体, 分别编写,因而相互之间缺乏交叉、渗透和呼应, 从而造成知识交汇处反而成为教学“盲点” 的尴尬局面:周长和面积课时的安排混乱。
教法因素:一些教师意识不到数学抽象给学生带来哪些认知上的困惑, 思维训练不重视,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激发思考成分较少,造成学生只会模仿,不懂创新。
学生思维因素:
(1)思维的懒惰性。学生有时候会逃避、害怕解决问题。在上课,只会去听教师的讲解,而不主动去思考,不制订学习计划。
(2)数学思想方法缺乏。教师在上课时,知识的脉络解析得清清楚楚,解题的思想方法作为重点突出。然后一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盲目地做笔记,没有从根本和实质上理解问题。
(3)思维的机械性。看到题目就套公式。有专业术语,就去回忆公式。看到数据盲目开始解题,只要见到术语,便搬公式;只会盲目地去做题目,不能灵活运用。
(4)评价机制本身的不完善、贯彻得不完全。现今的评价机制是片面的。评价的维度不足。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疏通思维
1.适度使用教具,促进思维发展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则要从具象开始。在教学过程当中,从具象过渡到抽象,操作实践是最直观的。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更有价值的话,必须摆脱学具,以抽象方式组拼知识脉络。
例如,笔者在《周长和面积》“实践操作”环节设计中,给学生提出了3点实践要求,分别是:
(1)长方形纸上的格子是边长为1cm的正方形。
(2)在长方形纸上,剪掉一个长方形,观察剩下的部分。
(3)剩下的部分和原来的长方形进行对比变化。
填写“学习任务单”。每人剪的数量为5~6种。多剪几种不同的类型,让材料更加丰富,使得学生的认知和体会更加充分。
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便能牢牢地刻在脑海中。为摆脱学具,由具體向抽象转化的思维能力,以及促进、发展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深刻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构建习题框架,综合思维训练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思维训练是非常有效的。课堂上构建习题框架。将易混淆的题进行对比训练,让学生区别辨认,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3.经历过程到对象的再抽象,构建知识网络与体系
联系新旧知识,沟通相互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才能完备自身的知识与思维体系。教学中,学生经历深刻体验,通过汇报总结,从数学对象的众多属性或特征中辨认出本质属性,从貌似不同的同类数学对象中找出共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总是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辨析、观察、概括与整理等活动,能更好地沟通起整个知识结构。本环节让学生先交流汇报,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针对学生讨论环节中的知识漏洞,有侧重地让学生经历变与不变的诊断过程的同时,实现具体的抽象化,抽象在脑海的具象化,让学生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缪建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J].新课程(小学版),2006(1):36.
[2]刘永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堂实录[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2):10-12.
[3]林永志. 周长与面积[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版),2009(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