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浓厚的民俗文化环境,可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们具有良好熏陶作用,甚至可激发人们的探索欲望。因此,在进行幼儿教学中,部分教师已开始将民俗文化与幼儿课程相融合,也收到了一定成效。本文主要讨论将民俗文化应用于幼儿课程中,促使幼儿能够对民俗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自发探索民俗文化当中的内涵,以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
关键词:民俗文化;幼儿课程;碰撞
为提升幼儿对教学内容关注,需要引入具有趣味性教学内容。民俗文化作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培养民族意识以及推动文化传承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其本身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因此,可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课堂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一、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在新时期教学环境下,幼儿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关注幼儿意愿,并在教学中通过提升幼儿兴趣方式,促使其主动学习。为了发挥民俗文化在幼儿课堂教学中作用,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应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首先,应加强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民俗文化传说的关注。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多数地区均流传着一些民俗传说,但常听到的民俗故事较少,在利用此类素材进行教学时,应对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其次,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幼儿教学开展中,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存在一定难度,且多数与节日相关,甚至未能对民俗文化进行有效利用。随着幼儿课程不断推进,为提升民俗文化在幼儿教学中作用效果,开始从幼儿日常生活以及周边进行资源挖掘,并引导幼儿进入到民俗文化中探索,利于提升幼儿对相关内容关注程度。最后,形成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积累中,为发挥其作用,且可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应对各种民俗文化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并建立民俗文化资源库,便于随意取用相应素材资源。
二、探索民俗文化主题价值链
在幼儿课程教学中,为发挥民俗文化育人作用,应加强对其研究,并关注幼儿兴趣,结合其兴趣对民俗文化中包含的主题价值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关注幼儿兴趣方向,并探索其生活中的基石。加强对幼儿生活研究与关注,挑选其感兴趣部分形成课程资源,并将其引入到课程中,并观察幼儿与民俗文化资源碰撞结果,然后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如关于中秋节习俗方面,可通过引导幼儿开展微主题活动方式,让幼儿亲身参与到日常探寻中秋相关民俗活动中。其次,投放民俗文化资源,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氛围。任何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幼儿课程开展,均需要民俗文化相关材料支持,而这些材料不可全部由教师提供,需要由幼儿与教师共同探索而来。在探索期间,可准备材料箱放置幼儿日常自行收集的各种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标记,便于在日常民俗文化探索活动中应用。最后,落实实践探索,创造文化主体价值。幼儿园课程教学中,通过实践可帮助其获得更多经验,通过亲身参与,利于发现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必须提升对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并将文化相关的实践课程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引导幼儿感受编织、剪纸、民间、游戏、编制等传统民俗活动,切身感受传统民俗文化、工艺特点以及传统游戏中知识、技能中带有的魅力,从而利用各种丰富实践活动,丰富主题,不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职级,帮助幼儿切身感受文化价值[1]。
三、营造良好民俗文化氛围
为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了解民俗文化,应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圍。首先,应设计节日文化课程。如元宵节中可通过开展认识元宵节语言活动,做元宵综合活动等与节日相关的多种类型文化活动形式,设计节日相关文化课程[2]。其次,开展节日文化课程,不同区域均有地域民俗文化节日庆典,而不同地域文化活动,每年在主题会存在一定差别,如幼儿活动、亲子活动、教学活动等。为发挥活动在教学中作用,应重视各种文化活动作用,并引导幼儿亲自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其中包含的浓厚民俗情感。最后,创造节日文化乐园,为帮助幼儿种下民俗文化种子,应根据当地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乐园,为幼儿提供感受传统文化场所。加深对相关民俗风情内容了解,提升其对文化传承内容认知了解,激发幼儿参与课民俗文化教学课堂活动兴趣。
四、打造民俗文化主题幼儿生活场所
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场所,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并积极参与到文化探索活动中。因此,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应在地区民俗文化基础上打造与文化主题相符合的幼儿生活场所。首先,应是探索老街文化底蕴。传统老街是帮助人们更好感受民俗文化氛围的区域。在活动开展中,园长可以带领教师深入老街,切身感受民族文化氛围,了解文化呈现形式,通过拍摄、视频、采访等形式,加强对地区民俗文化了解,这样更好地将其引入到课堂中。同时教师在熟悉老街文化后,还可以带领幼儿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到老街民俗文化探索中,通过逛街方式,收集并了解资源民俗文化素材。其次,融入乡村民俗礼赞。古老乡村中包含大量传统民俗文化,乡村会保留着传统文化形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乡村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民俗文化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及家长走进乡村,切实感受其中包含的民俗传统,包括祭典、祈福等活动。引导幼儿用心观察,找出其中包含的文化素材,并将其应用到日常课堂学习中[3]。最后,促进民俗文化传承。例如在元宵节日中,教师可带领幼儿通过寻找节日相关素材,如灯笼、挂饰等,将其应用于课堂环境布置中,营造幼儿园民俗文化活动氛围,并在教师以及民俗文化资源指导下,打造微型民俗文化活动长廊,通过感受环境中展现文化内容,促进民俗文化传承。
五、结语
随着新时期教学理念更新,在幼儿教学中更加重视其主动性,通过培养幼儿参与课程积极主动,可促进其成长发展,在培养其主动性必须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相关实践活动表明,将民俗文化与幼儿课程相结合,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不仅利于提升儿童在课程中表现能力,而且利于实现文化创传。
参考文献:
[1]魏晓晴.利用民俗文化,优化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环境[J].内蒙古教育,2016(11):19.
[2]蔡美美.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多元化[J].新智慧,2020(4):31.
[3]何世红.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J].教前教育研究,2021(5):89-92.
关键词:民俗文化;幼儿课程;碰撞
为提升幼儿对教学内容关注,需要引入具有趣味性教学内容。民俗文化作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培养民族意识以及推动文化传承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其本身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因此,可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课堂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一、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在新时期教学环境下,幼儿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加关注幼儿意愿,并在教学中通过提升幼儿兴趣方式,促使其主动学习。为了发挥民俗文化在幼儿课堂教学中作用,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应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首先,应加强对日常生活中各种民俗文化传说的关注。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多数地区均流传着一些民俗传说,但常听到的民俗故事较少,在利用此类素材进行教学时,应对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其次,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幼儿教学开展中,民俗文化资源挖掘存在一定难度,且多数与节日相关,甚至未能对民俗文化进行有效利用。随着幼儿课程不断推进,为提升民俗文化在幼儿教学中作用效果,开始从幼儿日常生活以及周边进行资源挖掘,并引导幼儿进入到民俗文化中探索,利于提升幼儿对相关内容关注程度。最后,形成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积累中,为发挥其作用,且可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应对各种民俗文化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并建立民俗文化资源库,便于随意取用相应素材资源。
二、探索民俗文化主题价值链
在幼儿课程教学中,为发挥民俗文化育人作用,应加强对其研究,并关注幼儿兴趣,结合其兴趣对民俗文化中包含的主题价值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关注幼儿兴趣方向,并探索其生活中的基石。加强对幼儿生活研究与关注,挑选其感兴趣部分形成课程资源,并将其引入到课程中,并观察幼儿与民俗文化资源碰撞结果,然后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如关于中秋节习俗方面,可通过引导幼儿开展微主题活动方式,让幼儿亲身参与到日常探寻中秋相关民俗活动中。其次,投放民俗文化资源,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氛围。任何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幼儿课程开展,均需要民俗文化相关材料支持,而这些材料不可全部由教师提供,需要由幼儿与教师共同探索而来。在探索期间,可准备材料箱放置幼儿日常自行收集的各种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类标记,便于在日常民俗文化探索活动中应用。最后,落实实践探索,创造文化主体价值。幼儿园课程教学中,通过实践可帮助其获得更多经验,通过亲身参与,利于发现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必须提升对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并将文化相关的实践课程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引导幼儿感受编织、剪纸、民间、游戏、编制等传统民俗活动,切身感受传统民俗文化、工艺特点以及传统游戏中知识、技能中带有的魅力,从而利用各种丰富实践活动,丰富主题,不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职级,帮助幼儿切身感受文化价值[1]。
三、营造良好民俗文化氛围
为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了解民俗文化,应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圍。首先,应设计节日文化课程。如元宵节中可通过开展认识元宵节语言活动,做元宵综合活动等与节日相关的多种类型文化活动形式,设计节日相关文化课程[2]。其次,开展节日文化课程,不同区域均有地域民俗文化节日庆典,而不同地域文化活动,每年在主题会存在一定差别,如幼儿活动、亲子活动、教学活动等。为发挥活动在教学中作用,应重视各种文化活动作用,并引导幼儿亲自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其中包含的浓厚民俗情感。最后,创造节日文化乐园,为帮助幼儿种下民俗文化种子,应根据当地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乐园,为幼儿提供感受传统文化场所。加深对相关民俗风情内容了解,提升其对文化传承内容认知了解,激发幼儿参与课民俗文化教学课堂活动兴趣。
四、打造民俗文化主题幼儿生活场所
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场所,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并积极参与到文化探索活动中。因此,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应在地区民俗文化基础上打造与文化主题相符合的幼儿生活场所。首先,应是探索老街文化底蕴。传统老街是帮助人们更好感受民俗文化氛围的区域。在活动开展中,园长可以带领教师深入老街,切身感受民族文化氛围,了解文化呈现形式,通过拍摄、视频、采访等形式,加强对地区民俗文化了解,这样更好地将其引入到课堂中。同时教师在熟悉老街文化后,还可以带领幼儿及其家长共同参与到老街民俗文化探索中,通过逛街方式,收集并了解资源民俗文化素材。其次,融入乡村民俗礼赞。古老乡村中包含大量传统民俗文化,乡村会保留着传统文化形式,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乡村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民俗文化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及家长走进乡村,切实感受其中包含的民俗传统,包括祭典、祈福等活动。引导幼儿用心观察,找出其中包含的文化素材,并将其应用到日常课堂学习中[3]。最后,促进民俗文化传承。例如在元宵节日中,教师可带领幼儿通过寻找节日相关素材,如灯笼、挂饰等,将其应用于课堂环境布置中,营造幼儿园民俗文化活动氛围,并在教师以及民俗文化资源指导下,打造微型民俗文化活动长廊,通过感受环境中展现文化内容,促进民俗文化传承。
五、结语
随着新时期教学理念更新,在幼儿教学中更加重视其主动性,通过培养幼儿参与课程积极主动,可促进其成长发展,在培养其主动性必须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相关实践活动表明,将民俗文化与幼儿课程相结合,可激发幼儿探索兴趣,不仅利于提升儿童在课程中表现能力,而且利于实现文化创传。
参考文献:
[1]魏晓晴.利用民俗文化,优化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环境[J].内蒙古教育,2016(11):19.
[2]蔡美美.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多元化[J].新智慧,2020(4):31.
[3]何世红.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J].教前教育研究,2021(5):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