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反贪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afeng62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人不出庭、出庭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顽疾。证人不出庭,庭审中不能对关键性的证人证言进行充分质证,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客观性,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一个突出原因。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明确了证人出庭及保护制度,对检察机关反贪部门的取证工作及案件质量必然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对新刑诉法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给反贪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积极应对新刑诉法的实施。
  一、 新刑诉法规定的证人出庭作证和保护制度
  (一)明确了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
  新刑诉法第187条明确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前款规定。”根据规定,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同时符合三个要件,即“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有异议”、“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同时人民警察作为目击证人时也需具备这三个要件。
  (二)确立了强制证人作证制度
  现行刑诉法规定了作证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同时规定凡是证人证言都要接受法庭控辩双方质证,但这些规定未能予以落实。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没有规定不履行作证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是重要原因。新刑诉法对此进行了完善,没有正当理由不按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这是我国首次在刑诉法中确立强制出庭作证制度,并免除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的强制出庭作证义务,同时该条第二款规定了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作证的惩罚措施。
  (三)规定了对证人作证的保护制度
  在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后,如何保护证人的安全、维护证人的合法权益,使证人愿意出庭与被告人当庭对质,新刑诉法弥补了现行刑诉法在证人保护方面的空白。新刑诉法第61名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将保护的范围扩大至证人的近亲属。第62条细化了对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保护措施,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多种保护性措施来保护证人。为控辩双方在庭审中反复质询创造了条件,让当事人的权益更能得到及时维护。
  (四)明确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
  除了担心受到报复,还有部分证人出于经济考虑不愿出庭。证人出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如果没有人为此买单,许多人都会作出趋利避害的选择。新刑诉法第63条规定 “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此项法律条款的出台,从经济补偿方面,鼓励证人出庭作证,更有效地维护了证人的合法权益。
  二、 证人出庭作证和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证人出庭作证是由证人证言的特性决定的。证人是指知道案件情况并提供证言的人,证人凭其亲身体验感知案件有关事实并向法院陈述作证。证人证言具有不可替代性,即不能由其他人员代替证人作证。证人证言的不可替代性要求证人必须亲自到庭作证。
  首先,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的质证,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新刑诉法第59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证人出庭能够弥补由于询问人业务素质和记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询问笔录在某些细节、内容表述上出现的模棱两可的语言。通过当庭审查、判断、核实,可以使模糊不清的表达得以准确的理解。同时,证人出庭作证,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进行质证,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认定案件事实。
  其次,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增强案件审理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证人出庭,对侦查环节的取证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公开质证,可以有效减少执法过程中的偏差,避免暗箱操作,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另一方面,摄于庭审的庄严和法律的威严,能有效减少作伪证、恶意串供等现象的发生,减少金钱、利益等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增加证人证言的真实性。
  第三、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维护法律尊严,是实现法治的需要。由于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现行法律规定的公民出庭作证义务形同虚设,这有损于法律的严肃性,破坏法律的尊严。法律的至上性和权威性是法治的基本构成要素,实行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就不允许任何人践踏法律,不允许证人随意不出庭。因此,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对于维护法律尊严是十分必要的。
  三、 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对反贪工作的影响
  新刑诉法实施后,反贪部门查办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庭审中,证人出庭的情况将明显增加,反贪部门的侦查取证工作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消极作证甚至拒绝作证的仍将占大多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和为贵”等封建传统观念使人们“无诉为德行、涉诉为耻辱”,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证人往往不愿出庭作证。况且,出庭作证毕竟与书面作证不同,要求证人面对被告人证实或揭露犯罪事实,会有不少证人对出庭持消极甚至抵触的态度。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证人怕是非、求安稳,仍会是一种普遍的心理。
  (二)污点证人出庭难以保障。反贪部门所办案件中,贿赂犯罪占很大比重。贿赂犯罪中,行贿人作为污点证人,对其取证已是困难重重,再让他们出庭作证,难度一定会更大。新刑诉法规定,关键证人不出庭将可能受到训诫、拘留等制裁,这将严重影响侦查阶段的取证工作。证人本着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为避免庭审出庭,宁可侦查阶段拒绝作证,而新刑诉法对侦查阶段拒绝作证并没有处罚措施。另外,污点证人大多在全国各地从业,对反贪部门有效控制证人行踪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证人在庭审中出现证言反复的情况可能增多。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情”,公民作证意识普遍不强,明哲保身观念根深蒂固。另外,贪污贿赂犯罪不同于其他刑事犯罪,没有被害人,犯罪危害性的隐蔽性较强,人们往往对此类犯罪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同情心理,而忽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作用。另外,证人多与被告人是同乡、同事、朋友、亲戚或利害关系人的关系,有的可能还得到过被告人的帮助,往往持有同情或愧疚等复杂心理。这些证人在庭审环境下,可能会因多种顾虑而改变甚至推翻自己原先的证言,庭审中将会出现更多变数。
  (四)证人要求检察机关予以人身保护的可能性会增多。由于对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的同情心理,证人往往认为自己在法庭上作证是加害犯罪嫌疑人,会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因此担心事后会遭到被告人及其亲属的打击报复,事实上证人与被告人当庭质证也确易引起被告人及其家属的仇恨感。而证人必然会以人身保护作为自己作证或出庭作证的条件,此次刑诉法虽设置了证人出庭和保护制度,但对如何保护证人不受打击报复,公检法三者在保护证人方面的角色与职责分工尚不明确,该条款缺乏可操作性。检察机关如何来保护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还需要假以时日加以研究。
  四、 反贪部门应如何积极应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新刑诉法实施后,证人出庭作证及保护制度给反贪工作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反贪部门要从外部环境和自身素质两方面来积极谋求应对措施,通过强化自身素质,扎实开展初查工作,优化对证人取证工作的方式方法,积极应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影响。
  (一)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增强公民出庭作证的自觉性。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打击犯罪、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提高履行作证义务的自觉性、积极性,逐步形成作证光荣、拒证可耻的社会风气,使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均以国家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为钱、权、势所动,从而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使他们由变被迫作证变自觉作证。
  (二)扎实做好初查工作,为案件打下坚实基础。面对证人出庭可能带来的证言反复等情况,反贪部门更应加强初查工作,从而为整个案件的办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做好线索的筛选、过滤和评估,集中精力进行细致全面的初查,掌握大量充足且程序合法的证据材料,变由供到证的落后侦查模式为由证到供的现代侦查模式,才能应对证人可能出现的证言反复问题。初查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成败。要在案件办理之初就有对整个案件证据链条的全面谋划,依法全面固定关键性证据,形成证据锁链,把案件办成铁案。
  (三)加强新刑诉法学习,优化取证方式方法。修改后的刑诉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反贪部门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全面透彻学习修改后的刑诉法的条文内容、立法本意以及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司法理念。大力提升反贪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反贪干警的侦查取证能力,针对不同证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取证水平。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树立良好形象,取证过程中严格执法,方式恰当,减少证人的抵触情绪,确保证言的稳定性。
  (四)加强对证人保护举措的研究与实施。在立法解释未出台之前,检察机关应与公安法院等部门就证人保护进行磋商,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对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工作。一方面通过加大惩治贪污贿赂犯罪的力度,形成邪不压正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消除证人作证的顾虑。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制定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权益予以保护的具体措施,可商请法院设计针对关键证人出庭作证的质证程序和方式,如在庭审过程中,可以采取被告人暂时退庭、应证人要求化名或播放录音录像等手段,减缓其与被告人之间的冲突。对打击报复证人的,要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对打击报复方形成威慑,给证人以足够的安全感和事后保障。
  (作者通讯地址: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江苏 南通 226300)
其他文献
新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下,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及侦查人员收集证据的原则及禁止性手
期刊
摘要:立案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以及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刑事监督职能,既反映了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现代民主法治的最高追求。从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履行这一职能,对于减少和遏制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执法不严的问题,以及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已成为
期刊
摘要: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新刑诉法规定的特别程序,正确的理解、适用该制度关系到未成年刑事检察工作的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关键词: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犯罪;适用;完善  基于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制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特别程序。其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成为一大亮点。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附条
期刊
摘要:逮捕是刑事诉讼中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逮捕和刑罚一样,如双刃之剑,用之得当,则国家、社会和个人均受其益;用之不当,不仅个人的权益受到践踏,而且国家利益、社会秩序和法律威严、法律应有的公平正义均受到损害。因此,随着法制社会的进步,现代逮捕制度的建立,人们对逮捕的作用、功能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理性,越来越符合现代法制的要求,符合人权保障思想的要求,对逮捕的滥用也越来越警惕。本文针对现行刑事诉讼法及新修
期刊
摘 要: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在预防贿赂犯罪,促进社会诚信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查询系统自身设计不合理、流程不规范、查询工作强制约束力不足等缺陷,应予以完善:(一)从技术层面、信息录入、规范选项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二)从申请主体、受理主体、查询方式入手规范查询流程;(三)通过提高约束力、建立退出机制、扩大应用范围来保障与廉洁准入制度的有效衔接。  关键
期刊
摘 要:2012年9月,为保障新刑诉法的准确、有效实施,做好新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番禺区法院与检察院就全面试行新刑诉法多次进行协调、研讨,双方就新刑诉法的相关修订内容,订立了《关于试行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细则》。依照该《细则》的规定,2012年11月6日,番禺区法院选取了被告人吴某某职务侵占一案,首次进行了庭前会议。本文通过对此次庭前会议的回顾,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的操作细则提出设想,并就此次实
期刊
侦查监督部门处于检察机关维护稳定和依法进行法律监督的最前沿,集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功能于一身。审查批捕权作为一项侦查监督工作的重要权能,决定着逮捕这一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的执行,关系到公民的基本人权。  然而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往往因缺乏法律知识、人身自由被限制等原因,并不能充分行使为自己辩护的权利,自身权益无法充分保障,还可能影响到办案质量。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10月以来,沙河口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
期刊
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维护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机关,而各级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局、反渎职侵权局等自侦部门,在反腐败斗争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是检察机关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能部门。因此,对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办案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监督,建立严密的自我防错纠错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是进一步规范人民检察院侦查业务,保证人民检察院的侦查人员严格、公正执法,文明办案,依法行使职权,防止司法腐败的重要保障
期刊
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职务犯罪的易发领域。社会管理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应着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严肃查处劳动和保障领域职务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一、 案件特点  (一)发案环节集中在资金发放、费用收取、资
期刊
人情、天理、国法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冲突,但在法治社会中,情理法可以协调,其协调融合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也是现代法治的最高境界。  一、情理法的内涵与关系  情理法三者之间既有矛盾冲突又能统一协调,主要表现在:  1、情理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情包括人之常情、人性、人的本能、民情等方面;理包括人与社会共同应该遵循的一些规律,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如习惯、共同规则,公共道德或公共利益即公序良俗;法是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