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对歌剧的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xiao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白鹿原》之前,西安和北京的朋友们就给我“打过预防针”。我理解他们的善意,但当我晚上走出剧场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奇迹的发生,《白鹿原》在西安人民剧院的首演之夜绝对是一次难忘的记忆。第一幕开始前,剧场里简直如骡马市一样乱哄哄的,演出开始后,不断有小孩子的声音、吃喝甚至塑料袋的声音,这是标准的一片歌剧处女地啊。然而,第二幕中间开始,我被歌剧的奇迹深深打动了:我在跟随剧情和音乐享受旅程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瞬间意识到,整个剧场是如此宁静,只剩下舞台上和乐池里的声音,满满的观众席竟然被音乐和戏剧完全折服!第三幕也是同样的完美经历,尽管舞台上和乐池里有很多地方难以达到完美的境界,但至少观众席让我倍感光明。西安人民剧院,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难以称得上是一座现代化的、适合歌剧演出的好剧场,外立面颇有历史韵味,建筑也是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从这里首演的《白鹿原》,却让我对歌剧在中国的未来有了进一步的信心。荣耀应该归于歌剧艺术,归于伟大的陈忠实先生,归功于程大兆、易立明先生和他的团队。
  中国当然已经有了非常出色的歌剧。北京、上海、广州甚至天津,抛开国外歌剧院、剧团的访问演出不说,单纯论国内自己组织制作的歌剧,也已经汗牛充栋,原创的题材也已经层出不穷。《白鹿原》的首演成功,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再次确认了中国歌剧的选题方向。我曾经在多篇文章里呼吁,中国的歌剧发展最终还是要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寻求滋养。不管是《日出》《西施》还是《白鹿原》,或是从史书、或从戏剧、或从小说,改编成歌剧剧本的水准姑且不论,至少选材的大方向得到一再确认。
  二是再次确认了中国歌剧的音乐取向。程大兆先生的音乐好听耐听,第二幕最后的《间奏曲》甚至惊为天人,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乐器的辩证使用也是中国作曲家的文化使命,但程先生的《间奏曲》和第三幕部分咏叹调的片段十分感人。
  三是制作体制需要集聚群贤。单纯依靠一个剧团的人才,如今很难制作出 高水平的歌剧。国际一流的剧院也同样需要邀请导演团队、项尖的独唱歌手,甚至是一流的指挥家。更何况,我国的歌剧院团长期以来正经演出没几场、制作没几部,很多艺术家一方面吃不饱,一方面无用武之地。以歌剧演出为核心,打破条条线线的束缚,不拘泥于本地乐团、本地音乐家(指挥),放眼全国邀约演员,合理配置艺术家资源,实现艺术的最大化,才是发展的正途,也是打破“僵尸院团”,实现艺术生产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制作就具有鲜明的“群贤毕至”的特征,来自上海、北京乃至海外不同院团的艺术家纷纷根据不同的项目加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白鹿原》的成功,完全取决于群贤的力量。北京的易立明团队给予了作品的呈现以国内一流的高度,而歌手阵容、演职人员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国内一线的最棒的力量,比如男中音孙砾,他在歌剧舞台上近年来塑造的一批角色都深入人心。声乐指导韦福根甚至如排练钢琴家沈烨,舞台上看不到他们,但对于作品的声乐呈现,他们却是举足轻重的。
  四是充分的公共财政支持。充分的赞誉应当给予陕西省文化厅。尽管西部地区总体而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文化厅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提出创意、委约作品、支持创作和上演,给全国的文化系统做出了标杆。这部歌剧也是文化部主办的艺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传统上这类由文化部门“买单”的歌剧大多数是“排一年、演三场、评个奖、进库房”四部曲,但《白鹿原》真的具有成为经典的潜力。
  许多伟大的歌剧的首演,都有过不尽如人意的种种经历,有的甚至是惨败。许多伟大的作曲家曾经反复修改、修订甚至是推倒重来,威尔第、瓦格纳莫不如是。个人愚见,《白鹿原》至少有如下方面有改进的空间:
  一是剧本。不容否认,洋洋洒洒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时间跨度几十年,将之浓缩到不到三小时的三幕歌剧里,是一件超难完成的任务。需要编剧有极深的人文造诣和常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深度,才能穿透纸面,凝炼出作品的精神内核,并选取最适合移植到歌剧舞台的切入角度。与此同时,编剧的文学功底和歌剧思维,对于改编经典名著到歌剧的剧本而言,也至关重要。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尽管音乐在第三幕已经渐入佳境,但剧本的拖沓导致戏剧和音乐严重脱节,整个第三幕味同嚼蜡。同时,政治的、革命的、封建的、文化的甚至女权运动视角的《白鹿原》,都没有在歌剧舞台上放大,简短的三幕里,缺乏“视野宽、切口小”的深度。
  二是减法。加法,已经很多。陕西特色的秦腔演员、陕西白鹿原的风景、窑洞、革命场景、陕西地方特色的服装等已经很多,第三幕蝴蝶的化蝶场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爱情悲剧都要做成中国的罗密欧朱丽叶化蝶成仙?小娥最多也和蛾子同音,不是蝴蝶呀。更不要说画蛇添足的鬼魂,跑出来稀稀拉拉唱一大段。
  三是结构。音乐的结构上,缺乏提纲挈领的序曲,倘若能将《间奏曲》注入更加交响化的因素,成为序曲:戏剧的结构上,将庞大的第一幕和拖沓的第三幕做适当的调整,观众恐能更专注于戏剧和音乐的发展,歌剧的效果会更好。
  四是音响。声音的呈现,或许和剧场有一定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责任恐怕要归咎于指挥和乐团。给力太“猛”,音量对于1200座的小剧场来说太大,无法呈现出弱奏的音量,听觉十分容易疲劳。当然,没有在音响正确的剧场磨练出来的本领,苛求乐团和指挥并不是合理的评论,这恐怕更多是演奏习惯的问题。乐团也略显稚嫩,这样的完成度对他们而言或许已经是尽力而为。期待下一次的现场演出。
其他文献
挪威抒情戏剧女高音(lyric dramatic soprano)丽兹·戴维森(Lise Davidsen),自2015年在多明戈国际歌剧比赛(Operalia)和宋雅女王国际音乐比赛(Queen Sonja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以挪威女王命名的国际歌唱家比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荣获冠军以来,引起了业内外的极大关注。  闪闪发光的履历  戴维森来自挪威东南
期刊
由德国威斯巴登歌剧院委约作曲家赫尔穆特·厄尔灵(Helmut Oehring)创作的歌剧《雅歌塔》(Agota),作为威斯巴登“五月国际艺术节”推出的悲剧题材声乐戏剧,5月4日在黑森州国家剧院进行了世界首演。观众们在70分钟的演出中体会到了存在于现实和虚幻中的混乱、迷惘和压抑。  赫尔穆特·厄尔灵1961年生于柏林东部,父母亲是聋哑人。在柏林艺术学院,厄尔灵师从艺术大师作曲家乔治·卡兹尔(东德电子
期刊
说起歌剧,尤其是西方经典歌剧,人们恐怕不会首先想到福州。但是近几年,西方经典歌剧在福州的演出渐次频繁,受欢迎的程度也一年比一年热烈。从几年前一场歌剧演出只能卖出十几张票,到此次《卡门》原定的两场票全部早早售罄,而福建大剧院售票口每天依然不断有询问购票的人们。于是,就在开演前的十天,福建大剧院临时决定加演一场。据大剧院董事长孙砾介绍,加演的这场除了三楼100余个座位没有开票,剩余的门票又是一开票即售
期刊
2020年初,当笔者坐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观看《茶花女》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将成为自己在2020年上半年——甚至有可能是全年——在现场观看的唯一一场歌剧。  原本,笔者对今夏英国歌剧节的制作充满期待,计划了包括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的现代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们的对话》(Dialogues des Carmélites)、贝多芬的《菲岱里奥》(Fidelio)以及德沃夏克
期刊
2016年4月13、14日,金湘先生的代表作,歌剧《原野》在深圳保利剧院连演两场。演出方并非国内大型知名的国有院团,而是由几位年轻的歌剧人自发组建的深圳青年歌剧团(SYOC)完成的。这两场演出也是这个民间歌剧团的创团演出,全部的演出经费来自自筹和社会的支持,总共200万。  杨阳,旅美男中音歌唱家、深圳大学青年讲师;吕珥荃,旅欧男高音歌唱家;李洋,香港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三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因为
期刊
中国爱乐者大多是从《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走进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音乐世界的。曾经聆听过卡巴耶、斯塔德、郭淑珍、张立萍等女高音演唱其谱写的“月亮颂”,2016年5月17日那个初夏之夜,第一次现场欣赏“卢莎卡”咏叹这首名曲。在威尔第、比才、瓦格纳等意、法、德语歌剧新版制作之后,国家大剧院实现了德沃夏克歌剧《水仙女》的中国首演。一个新的语种,同德沃夏克音乐语言有机结合,带来新的声腔语调和音律韵味,在
期刊
2010年6月29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厦门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在随后的4年里,“中心”便以最小的团队组合、最低的成本,紧锣密鼓地制作了《茶花女》(中文版)、《紫藤花》(歌剧《伤逝》校园版)、《帕老爷的婚事》、《快乐寡妇》、《岳飞》等5部中外经典歌剧,创造了厦门乃至全国的奇迹。“中心”的成立,拉近了福建的民众与歌剧之间的距离,福建本土潜在的歌剧人才也被发现、发掘出来,他们的才
期刊
三年前,曾经动心要到北京去看歌剧《原野》。当年那个制作演出班底实在强劲—戏剧界大腕李六乙执导,男中音袁晨野饰演逃出牢狱、满腔怒火与仇恨的仇虎,女高音张立萍饰演被逼下嫁并不爱的焦大星的金子,而焦大星这位被金子背叛的丈夫由男高音张建一饰演,他瞎眼的寡母则由女中音梁宁饰演。此外,由黄屹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联同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共同演出。相信若不是为了参演北京国际音乐节,应当很难组成这一“钻石钢铁阵容”
期刊
谈到歌剧《白鹿原》的创作过程,集作曲、编剧于一身的程大兆坦言:“从始至终,我都处在一个矛盾纠结当中,有几次都想要放弃,但是每次都坚持下来了!”因着这份坚持,观众才有幸在去年的12月份现场聆听了歌剧《白鹿原》音乐会版。半年之后的2016年5月21日,舞台版歌剧《白鹿原》正式首演。演出前,程大兆走上台,向观众简述了对于这部歌剧的创作心得,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原来是和陈忠实先生约定好,首演他一定会
期刊
曾经多次言称,威尔第歌剧《茶花女》是本人现场聆赏最多的经典之一。2016年开春以来,3月18日先听了张国勇指挥上海歌剧院“邮轮”版首演,4月23日又听了余隆指挥国家大剧院‘镜面”版复排演出。重要的是,这两个“茶花女”之间正巧留出一段“空白”,因此两个版本似有“无痕对接”的意味。本来并无类比的主观故意——何谈“最”喜欢,但说“更”喜欢——这就是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的眼光与口味的个体差异和不同。  一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