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名著,古今中外之瑰宝,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继往开来。尽管中学课本选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这些作品只是窥虎一斑,教材代表的只是一种前沿的教学理念、思想,而不是教育的全部,结合教材、走出教材、发挥教材之功用已成为新型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已成为语文教改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名著导读中学语文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实验教科书和以往的相比,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它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名著导读作为新课标的一项新增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了解,理解古今中外一些名家经典内容、情节、主题和写作手法,对扩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具有深远意义。
1 中学生阅读之现状
如今,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当代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卡通画、“快餐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如武侠、言情类书籍上,他们偏爱时尚流行、轻松刺激的内容,阅读情趣呈现感性化、浅层化趋势,而对文学名著则漠然置之。其实,造成这种结局并非全是学生的错,因为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名著的时间,同时许多学生家中又少有藏书,因此,真正读过完整名著的学生很少。
因此,如何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吸引到能够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经典名著上来,成为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新教材引入“名著导读”的深远意义
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名著导读”的出现,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1)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一旦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经典名著中呈现出来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贯穿在其中的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也是深邃的。中学生在阅读名著时,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不可能领会得十分深透。因此,要加强名著的阅读指导,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中既有对名著的内容简介,又有精彩纷呈的选段,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点评”以及“阅读建议”和“探究思考”。教师如果能开好这个口子,在不动声色中就将学生领入名著的精神殿堂,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2)教给了学生阅读方法。现在有的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往往是“粗略式、快餐式的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是浮光掠影,草草收兵,只能了解皮毛,没有什么收获。教师在导读时应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丰富多彩的世界,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对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做到“开卷有益”。
与此同时,由于每个读者都有个性的差异,有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授之以“渔”,不单单导读内容,还要给学生介绍赏析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以己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品味作品的意境。
(3)陶冶学生的情操。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名著浩如烟海,蕴涵的人文精神博大丰厚,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增加人生阅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名著阅读,无论是篇幅和人文内涵较之课文都更为丰富,更易于引导学生认识大千世界,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它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语文教材中其他知识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语文课是通过人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反过来,这种文化素养的传承又是通过名著的阅读来实现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紧扣名著导读这个环节,以此为向,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人生态度。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学生必能有所收获。
关键词名著导读中学语文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实验教科书和以往的相比,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它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名著导读作为新课标的一项新增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了解,理解古今中外一些名家经典内容、情节、主题和写作手法,对扩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具有深远意义。
1 中学生阅读之现状
如今,中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当代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卡通画、“快餐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如武侠、言情类书籍上,他们偏爱时尚流行、轻松刺激的内容,阅读情趣呈现感性化、浅层化趋势,而对文学名著则漠然置之。其实,造成这种结局并非全是学生的错,因为学习任务繁重,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名著的时间,同时许多学生家中又少有藏书,因此,真正读过完整名著的学生很少。
因此,如何将学生课外阅读的注意力吸引到能够代表人类文化精粹的经典名著上来,成为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 新教材引入“名著导读”的深远意义
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名著导读”的出现,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1)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一旦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经典名著中呈现出来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贯穿在其中的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也是深邃的。中学生在阅读名著时,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不可能领会得十分深透。因此,要加强名著的阅读指导,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中既有对名著的内容简介,又有精彩纷呈的选段,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点评”以及“阅读建议”和“探究思考”。教师如果能开好这个口子,在不动声色中就将学生领入名著的精神殿堂,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2)教给了学生阅读方法。现在有的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往往是“粗略式、快餐式的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是浮光掠影,草草收兵,只能了解皮毛,没有什么收获。教师在导读时应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丰富多彩的世界,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对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做到“开卷有益”。
与此同时,由于每个读者都有个性的差异,有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授之以“渔”,不单单导读内容,还要给学生介绍赏析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以己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品味作品的意境。
(3)陶冶学生的情操。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名著浩如烟海,蕴涵的人文精神博大丰厚,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阅读名著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写作水平,增加人生阅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名著阅读,无论是篇幅和人文内涵较之课文都更为丰富,更易于引导学生认识大千世界,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它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语文教材中其他知识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语文课是通过人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反过来,这种文化素养的传承又是通过名著的阅读来实现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紧扣名著导读这个环节,以此为向,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人生态度。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学生必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