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优化教学方法,实现为学生培养、改善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133-01
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改善数学计算能力,打好学习基础,教师就必须合理设计数学教学对策。
1.为小学生培养、改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教学要求明确确定要为学生培养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基础,积极的为学生培养计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2)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推理、逻辑运算等能力进行锻炼
小学数学虽然简单,但是存在逻辑性与思维性,积极的为学生培养运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推理及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是改善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
(3)帮助学生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学习根基
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若基础的计算能力没有打牢,在日后的学习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培养计算能力,有助于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改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运用水平。
2.小学生培养、改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对策
(1)为学生培养数学计算兴趣
一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方法的兴趣,比如引入游戏、口算竞答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计算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计算方法及要点。二是,展开数学计算实践教学,结合实际生活现象,组织学生将所学数学运算方法带入实际生活中进行使用,帮助学生发具备现数学计算能力的价值。
比如,教师讲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知识期间,首先要为学生普及计算法则的具体内容,如“a+b=b+a,(a+b)+c=a+(b+c)=a+b+c”,然后经过语言整理,为学生传递相关信息,如:数字之间的相加,无括号则按顺序依次计算,若有括号则先算括号内的,后算括号外的。此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可引入如下习题,即“分别求35+18+15、15+19+5、(12+125)+10之和”。通过锻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运算规律。接着教师可自编全新的问题,如“小张去蔬菜店买了15元香蕉、30元大葱、50元大米,身上还有20元,那么小张带了多少钱出去?”此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会列出计算式,即“15+30+50+20=115元”。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加法結合律与交换律重新书写计算式”,学生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5+30)+50+20;(2)15+(30+50)+20;(3)15+(30+50+20);(4)(15+30+50)+20。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算相加方便的,后算相加困难的。此时学生发现先算20、30此类整数相加,后加15时计算速度明显提高。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培养计算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2)积极展开口算、估算训练教学
首先,教师要组织口算教学。数学教师日常教学中,应利用每堂课最后五分钟展开口算训练教学。比如,为学生安排四则混合运算口算习题,要求学生用口算方式计算答案。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拆分混合运算习题,接着口算被拆分的部分,最后整体计算被拆分部分结果,获得最终答案。比如,要求学生计算200+10×10-40÷2+(90+10),此时应引导学生按照“先括号、后乘除,最后加减”的顺序完成计算。计算过程为:
200+10×10-40÷2+(90+10)
=200+10×10-40÷2+100
=200+100-20+100
=300-20+100
=280+100=380
其次,为学生培养估算能力。一是,在日常的数学课教学中为学生普及估算知识、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估算思维,为学生传授“四舍五入”知识,让学生掌握“先计算整体结果、在结合结果展开估算”的计算思想,一般估算在无法计算准确结果的题中常用。二是,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即“某城市的粮油站组织促销活动,通常使用的售油油桶可装满5斤鲜榨大豆油,当前粮油站要出售46斤的大豆油,那么可以装多少桶?”面对此类问题,多数学生都会马上列式计算,不过发现46÷5无法得到整数,最终结果是“9……1”。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引入估算概念,忽视多出的1斤豆油,这样就能得出最终答案,同时也帮助学生减少了习题计算中不必要的困扰,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与计算能力。
(3)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巩固
在课堂中掌握新的计算能力后,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教师要布置作业,为学生巩固计算能力。比如,完成《速度、路程、时间关系》教学后,应为学生设计、布置如下作业,即“选择5个对象,调查其出行方式、使用交通工具、时间等并给出比较报告。”通过比较学生的报告,检验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关系掌握效果,最终结果显示学生的调查统计、计算方法科学、准确,学生问题中的逻辑关系认知明确、计算方法运用得当,所以实现了巩固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学生估算、口算及计算规律等运用方法,才能完成为学生培养、改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桂玲.提高藏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9(01):115
[2]温彦彬.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8(05):93-94
[3]郭小玲.浅谈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86
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4-0133-01
小学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改善数学计算能力,打好学习基础,教师就必须合理设计数学教学对策。
1.为小学生培养、改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意义
(1)小学教学要求明确确定要为学生培养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基础,积极的为学生培养计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2)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推理、逻辑运算等能力进行锻炼
小学数学虽然简单,但是存在逻辑性与思维性,积极的为学生培养运算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推理及思维能力进行锻炼,是改善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
(3)帮助学生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学习根基
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若基础的计算能力没有打牢,在日后的学习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培养计算能力,有助于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改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运用水平。
2.小学生培养、改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对策
(1)为学生培养数学计算兴趣
一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方法的兴趣,比如引入游戏、口算竞答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计算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数学计算方法及要点。二是,展开数学计算实践教学,结合实际生活现象,组织学生将所学数学运算方法带入实际生活中进行使用,帮助学生发具备现数学计算能力的价值。
比如,教师讲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课知识期间,首先要为学生普及计算法则的具体内容,如“a+b=b+a,(a+b)+c=a+(b+c)=a+b+c”,然后经过语言整理,为学生传递相关信息,如:数字之间的相加,无括号则按顺序依次计算,若有括号则先算括号内的,后算括号外的。此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可引入如下习题,即“分别求35+18+15、15+19+5、(12+125)+10之和”。通过锻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运算规律。接着教师可自编全新的问题,如“小张去蔬菜店买了15元香蕉、30元大葱、50元大米,身上还有20元,那么小张带了多少钱出去?”此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会列出计算式,即“15+30+50+20=115元”。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加法結合律与交换律重新书写计算式”,学生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15+30)+50+20;(2)15+(30+50)+20;(3)15+(30+50+20);(4)(15+30+50)+20。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算相加方便的,后算相加困难的。此时学生发现先算20、30此类整数相加,后加15时计算速度明显提高。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培养计算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2)积极展开口算、估算训练教学
首先,教师要组织口算教学。数学教师日常教学中,应利用每堂课最后五分钟展开口算训练教学。比如,为学生安排四则混合运算口算习题,要求学生用口算方式计算答案。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拆分混合运算习题,接着口算被拆分的部分,最后整体计算被拆分部分结果,获得最终答案。比如,要求学生计算200+10×10-40÷2+(90+10),此时应引导学生按照“先括号、后乘除,最后加减”的顺序完成计算。计算过程为:
200+10×10-40÷2+(90+10)
=200+10×10-40÷2+100
=200+100-20+100
=300-20+100
=280+100=380
其次,为学生培养估算能力。一是,在日常的数学课教学中为学生普及估算知识、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估算思维,为学生传授“四舍五入”知识,让学生掌握“先计算整体结果、在结合结果展开估算”的计算思想,一般估算在无法计算准确结果的题中常用。二是,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即“某城市的粮油站组织促销活动,通常使用的售油油桶可装满5斤鲜榨大豆油,当前粮油站要出售46斤的大豆油,那么可以装多少桶?”面对此类问题,多数学生都会马上列式计算,不过发现46÷5无法得到整数,最终结果是“9……1”。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引入估算概念,忽视多出的1斤豆油,这样就能得出最终答案,同时也帮助学生减少了习题计算中不必要的困扰,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与计算能力。
(3)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巩固
在课堂中掌握新的计算能力后,学生很容易遗忘,所以教师要布置作业,为学生巩固计算能力。比如,完成《速度、路程、时间关系》教学后,应为学生设计、布置如下作业,即“选择5个对象,调查其出行方式、使用交通工具、时间等并给出比较报告。”通过比较学生的报告,检验学生对速度、路程、时间关系掌握效果,最终结果显示学生的调查统计、计算方法科学、准确,学生问题中的逻辑关系认知明确、计算方法运用得当,所以实现了巩固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学生估算、口算及计算规律等运用方法,才能完成为学生培养、改善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桂玲.提高藏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9(01):115
[2]温彦彬.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8(05):93-94
[3]郭小玲.浅谈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