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参加县教研室举行的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此次评选活动共有八节音乐课。四节《龟兔赛跑》,四节《友谊的回声》,在听课的时候记下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及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的一些看法。
欣赏课之一——欣赏与表演
《龟兔赛跑》是欣赏课,说实话,我总觉得欣赏课是不太容易上的,但是这四节课应该说上得还可以,四人执教各有各的特点。我发现一个共性的不足就是欣赏课上非音乐的东西太多,很典型的一面就在于第一遍欣赏音乐的时候,教师就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做动作,而且教师还一边大声的指挥着孩子们做动作,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们根本听不清音乐,注意力全在教师的语言和动作上,音乐反而成了多余的东西。试想这样的欣赏,听还不如不听。第二点是为表演而表演,而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被音乐所感染的那种快乐的表演。可能很多教师觉得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音乐,这样的课堂看起来不热闹,孩子们的参与性不强,所以只要是音乐响起,就让孩子们动起来,试想,很多孩子还没听明白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怎么会一听到音乐就表演,这些孩子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或是不知所措,或是手忙脚乱,或是觉得好玩乱做一气,真正的音乐反而成了点缀。也许孩子们只是记住了小乌龟的努力、小兔子的调皮,只是知道了这个故事,而真正的音乐,相信是没有记忆的。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让我去上这节课,我会这样上吗?我有这些老师上得好吗?应该怎么样让孩子更多地欣赏音乐、感知音乐,进而因音乐而动、因音乐而舞、因音乐而演,同时又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游戏中领会到音乐的魅力?相信这是每一个音乐老师努力的目标。
欣赏课之二——欣赏与语言
也许在音乐课上,很多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音乐上,而忽略了音乐课上老师语言的重要性。有一个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很大,她的音色明亮动听、说话时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而且她很聪明地在自己的课上充分展示了她的这一特长:这首欣赏曲中本来有解说,可是她把音乐做成了几个片断,把中间的解说部分去掉了,而是换成了自己亲自来解说,效果出奇得好。孩子们全神贯注地随着老师的解说去聆听音乐,真的好像到了比赛的现场,老师讲得生动,孩子们听得认真,老师的解说为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心里只有音乐,情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着。看来在欣赏课中并不在于老师说的多少,而是在于怎么说,怎样巧妙地用语言帮助孩子们来更好地理解音乐。课堂语言真的很重要。
唱歌课之一——难点的解决
在学习歌曲《友谊的回声》时,四个教师都能抓住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教学:即回声。但我觉得比较巧妙的还是许春梅老师。她用小故事导入(故事本来就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始先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用桥洞里两只青蛙的叫声来引出回声,简单而生动。随后又引导孩子们用日常用语来模仿回声“喂,你好!”、“你是谁”,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很自然地用小一些的声音来表现回声,这时候老师更进一步,随琴声来模仿,把本课的难点解决掉了。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强弱孩子们已经用歌声表现出来了。老师又接上了一句:我很奇怪,为什么音高一样,我们唱出来的效果却不一样呢?聪明的孩子们马上想到了是声音的大小不一样(强弱),有的孩子甚至直接就说出了声音的强弱。试想,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还觉得难吗?还觉得音乐是枯燥的吗?
唱歌课之二——范唱与引导
另一个引起我思考的问题是:有的老师声乐非常好,但是孩子们唱得却不好,是什么原因?其实还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有三节课,老师一味地让孩子们大声地唱,而且是反复强调,尽管老师的范唱非常美,但是在其语言的一再强调下,孩子们对老师的范唱已经视若无物了,更别再说模仿了。因为老师的演唱本来就和其语言引导是互相矛盾的。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非常简单,一是引导孩子们小声地唱,有感情地唱;二是模仿老师的声音演唱。相信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这首歌孩子们就能唱得很美。
唱歌课之三——注意细节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首歌曲有几个老师一直是一二段的歌词连续学唱的,实际上一二段虽然只有两小节的旋律有一点小差别,但对学生们来说,难度也是有的,如果不加任何提示的直接唱第二段,必然在这个地方卡壳。学生唱不下去,老师只能停下来再教唱,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我觉得应该先在第一段中把休止符、切分音、强弱记号这几个难点解决掉,把歌曲的旋律唱熟,然后再让孩子们随范唱默唱第二段,相信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两小节旋律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稍加提示,问题自然轻松解决掉了。■
欣赏课之一——欣赏与表演
《龟兔赛跑》是欣赏课,说实话,我总觉得欣赏课是不太容易上的,但是这四节课应该说上得还可以,四人执教各有各的特点。我发现一个共性的不足就是欣赏课上非音乐的东西太多,很典型的一面就在于第一遍欣赏音乐的时候,教师就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做动作,而且教师还一边大声的指挥着孩子们做动作,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孩子们根本听不清音乐,注意力全在教师的语言和动作上,音乐反而成了多余的东西。试想这样的欣赏,听还不如不听。第二点是为表演而表演,而不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被音乐所感染的那种快乐的表演。可能很多教师觉得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音乐,这样的课堂看起来不热闹,孩子们的参与性不强,所以只要是音乐响起,就让孩子们动起来,试想,很多孩子还没听明白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怎么会一听到音乐就表演,这些孩子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或是不知所措,或是手忙脚乱,或是觉得好玩乱做一气,真正的音乐反而成了点缀。也许孩子们只是记住了小乌龟的努力、小兔子的调皮,只是知道了这个故事,而真正的音乐,相信是没有记忆的。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让我去上这节课,我会这样上吗?我有这些老师上得好吗?应该怎么样让孩子更多地欣赏音乐、感知音乐,进而因音乐而动、因音乐而舞、因音乐而演,同时又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游戏中领会到音乐的魅力?相信这是每一个音乐老师努力的目标。
欣赏课之二——欣赏与语言
也许在音乐课上,很多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音乐上,而忽略了音乐课上老师语言的重要性。有一个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很大,她的音色明亮动听、说话时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而且她很聪明地在自己的课上充分展示了她的这一特长:这首欣赏曲中本来有解说,可是她把音乐做成了几个片断,把中间的解说部分去掉了,而是换成了自己亲自来解说,效果出奇得好。孩子们全神贯注地随着老师的解说去聆听音乐,真的好像到了比赛的现场,老师讲得生动,孩子们听得认真,老师的解说为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心里只有音乐,情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着。看来在欣赏课中并不在于老师说的多少,而是在于怎么说,怎样巧妙地用语言帮助孩子们来更好地理解音乐。课堂语言真的很重要。
唱歌课之一——难点的解决
在学习歌曲《友谊的回声》时,四个教师都能抓住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教学:即回声。但我觉得比较巧妙的还是许春梅老师。她用小故事导入(故事本来就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始先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用桥洞里两只青蛙的叫声来引出回声,简单而生动。随后又引导孩子们用日常用语来模仿回声“喂,你好!”、“你是谁”,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很自然地用小一些的声音来表现回声,这时候老师更进一步,随琴声来模仿,把本课的难点解决掉了。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强弱孩子们已经用歌声表现出来了。老师又接上了一句:我很奇怪,为什么音高一样,我们唱出来的效果却不一样呢?聪明的孩子们马上想到了是声音的大小不一样(强弱),有的孩子甚至直接就说出了声音的强弱。试想,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还觉得难吗?还觉得音乐是枯燥的吗?
唱歌课之二——范唱与引导
另一个引起我思考的问题是:有的老师声乐非常好,但是孩子们唱得却不好,是什么原因?其实还是一个引导的问题。有三节课,老师一味地让孩子们大声地唱,而且是反复强调,尽管老师的范唱非常美,但是在其语言的一再强调下,孩子们对老师的范唱已经视若无物了,更别再说模仿了。因为老师的演唱本来就和其语言引导是互相矛盾的。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非常简单,一是引导孩子们小声地唱,有感情地唱;二是模仿老师的声音演唱。相信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这首歌孩子们就能唱得很美。
唱歌课之三——注意细节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首歌曲有几个老师一直是一二段的歌词连续学唱的,实际上一二段虽然只有两小节的旋律有一点小差别,但对学生们来说,难度也是有的,如果不加任何提示的直接唱第二段,必然在这个地方卡壳。学生唱不下去,老师只能停下来再教唱,破坏了歌曲的完整性。我觉得应该先在第一段中把休止符、切分音、强弱记号这几个难点解决掉,把歌曲的旋律唱熟,然后再让孩子们随范唱默唱第二段,相信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两小节旋律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稍加提示,问题自然轻松解决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