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古族题材电影在中国当代电影史上是最为灿烂的一抹,新中国建立之初它是维护民族团结、展现国家统一风貌的重要文化载体;新世纪以来它是描绘民族风貌、展现民族风采、刻画民族文化的重要文化形式。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数量层出不穷,本文首先对蒙古族题材电影概念进行辨析,然后梳理出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特点,进而反思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创作中产生的问题。
从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诞生至今,蒙古族题材电影已走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进入市场探索商业化路径至今,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逐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更是逐步适应市场的阵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讲,蒙古族题材电影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但是他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却寻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国内外电影节展上斩获众多奖项便证明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准。但就在蒙古族题材电影急速发展之时,在创作数量井喷之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桎梏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电影
1蒙古族题材电影概念界定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学界和业界均对此争论不休。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志敏在第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一文,王志敏教授在文中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界定原则,即“一个根本原则(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作者原则、题材原则)”。然而,本文的“蒙古族题材电影”有意将这一概念扩大。即在时代语境下,“蒙古族题材电影”是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拍摄的、描绘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现蒙古族民族文化风貌、讲述内蒙古民族地区风俗、刻画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传承的影片。自然,本文讲述的内容为中国的蒙古族题材电影,不包括日本、蒙古国等国家拍摄的展现蒙古族风情的影片。
2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特点
2.1数量可观
以时间的脉络向历史回溯,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史,即从辉煌到暗淡再到巅峰。1949年,国家初建百废待兴,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也为了号召广大少数民族人民投入到祖国的革命建设中,国家极为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故此蒙古族题材电影进入辉煌发展时期,在十七年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等影片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进入到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迎来了高速发展,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集团)创作了大量影片。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在新世纪以来创作了《珠拉的故事》《天上草原》等百余部蒙古族题材电影。就在内蒙古本土如火如荼的摄制蒙古族题材电影时,其他兄弟省市和地区的影视公司也在摄制蒙古族题材电影,诸如北京瓯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摄制的《草原日记》、北京昆仑兄弟电影电视有限公司摄制的《绿草地》。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19年,二十年间共诞生了近200部蒙古族题材电影。
2.2多样化发展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开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步陷入到囹圄之中,蒙古族题材电影也不例外的成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单一的国家叙事模式成为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重要叙事内容。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开始多样化,它的主题不在拘泥于对蒙古族历史的宏观讲述与对国家民族团结的主观建构。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更多的讲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情、民族品性,将镜头对准蒙古族人民,真正讲述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例如塞夫、麦丽丝执导的《天上草原》讲述的就是内蒙古民族人民的博爱胸怀与伟大力量、德格娜执导的《告别》更是一部通过自身成长反映内蒙古人民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迷思的影片、麦丽丝执导的《圣地额济纳》在讲述内蒙古额济纳土尔扈特族人民把自己5万平方公里的美丽牧场奉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故事时,也同样是将爱情贯穿在影片始终,以小见大的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品性。
2.3民族特色鲜明
蒙古族题材电影之所以称之为蒙古族题材电影,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它展现的文化是蒙古族文化。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民族文化的讲述上、在民族风情的展现上都呈现出新的气象。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在草原、内蒙古民族风情景观的展现上不在是用风景当背景,而是真正的将故事内容融入到影片中,将蒙古族文化融入到影片的血液中。另一方面,它不是用风俗当奇观,为迎合观众制作一些未经考证的“伪民俗”,而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讲述影片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困境,就如同宁才导演的《季风中的马》以一种几乎近似于沉默的诉说,讲述了由于草原沙化,牧民不得不退出草场迁往城镇的故事,用马为载体讲述民族文化的困顿,无疑是代表了蒙古族文化的。草原、马背、蒙古包共同构筑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民族特色。
3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面临的问题
3.1市场竞争力不足
1993年, 當时的广电部出台了《关于当前探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电影的生产和经营引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打破了过去由中影公司统购包销国产影片的经营格局,使各电影公司可以直接与电影厂购买影片。中影公司也就此取消了对内蒙古区每年500万元影片版权费的补贴。故此,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生存状况昨日今非,曾经不用关注市场反应、一心在影像艺术上探索、精心打磨影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电影从公益事业转变为娱乐工业之时,其经济属性则成为了其重要的拍摄因素,因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受众狭小,不能适应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它适应市场化的道路也异常艰难。一方面,由于获利因素民营公司不愿投入资金拍摄蒙古族题材电影;另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拍摄蒙古族题材“大片”电影也不具备现实性,故此蒙古族题材电影大多走向了“艺术化道路”,观众认知度不够也导致了其市场竞争力也愈发不足,周而复始,故此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商业化瓶颈的打破还需一定时间。
3.2民族文化“他者化”表述
民族文化是蒙古族题材电影最为重要的展现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困境和守护民族精神的决心,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者不经意间建构了一个个假想性的草原文化的“乌托邦”, 而这些“乌托邦”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具有异质性的。一想起蒙古族题材电影,观众定然想起奶茶、那达慕、草原、蒙古包……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这些民俗文化的运用无可厚非,这样的表现方式能够将观众迅速带入影片中,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精神愉悦之感。但是一些影片把这些本代表民族文化的民俗元素打造成为吸引观众目光的“猎奇元素”,大草原成为了故事发生的布景板、蒙古包成了烘托民族气氛的道具……这种表达方式将会致使观众对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产生误解,不利于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蒙古族文化传播。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期,但是也必须看到它存在的问题。只有深耕民族文化,不断创作出符合观众审美的影片,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相信蒙古族题材电影会得到市场与观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花晖,顾广欣.新时期少数民族电影的情感建构与传播[J].当代电影,2017(09):191-194.
[2]田义贵,王雪丽.蒙古族题材电影:从“被塑”到“自审”[J].电影艺术,2011(04):114-118.
[3]赵增春.内蒙古电影事业的回顾与展望[J].实践, 1996 (10) :46-48.
[4]王鹤彤,张芸.21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民族想象性建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1):88-92.
从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诞生至今,蒙古族题材电影已走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进入市场探索商业化路径至今,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逐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更是逐步适应市场的阵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某种意义上讲,蒙古族题材电影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但是他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却寻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国内外电影节展上斩获众多奖项便证明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准。但就在蒙古族题材电影急速发展之时,在创作数量井喷之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桎梏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电影
1蒙古族题材电影概念界定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学界和业界均对此争论不休。最有代表性的是王志敏在第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一文,王志敏教授在文中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的两个界定原则,即“一个根本原则(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作者原则、题材原则)”。然而,本文的“蒙古族题材电影”有意将这一概念扩大。即在时代语境下,“蒙古族题材电影”是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拍摄的、描绘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现蒙古族民族文化风貌、讲述内蒙古民族地区风俗、刻画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与精神传承的影片。自然,本文讲述的内容为中国的蒙古族题材电影,不包括日本、蒙古国等国家拍摄的展现蒙古族风情的影片。
2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特点
2.1数量可观
以时间的脉络向历史回溯,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史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史,即从辉煌到暗淡再到巅峰。1949年,国家初建百废待兴,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也为了号召广大少数民族人民投入到祖国的革命建设中,国家极为重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故此蒙古族题材电影进入辉煌发展时期,在十七年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等影片更是成为了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进入到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迎来了高速发展,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集团)创作了大量影片。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在新世纪以来创作了《珠拉的故事》《天上草原》等百余部蒙古族题材电影。就在内蒙古本土如火如荼的摄制蒙古族题材电影时,其他兄弟省市和地区的影视公司也在摄制蒙古族题材电影,诸如北京瓯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摄制的《草原日记》、北京昆仑兄弟电影电视有限公司摄制的《绿草地》。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2019年,二十年间共诞生了近200部蒙古族题材电影。
2.2多样化发展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开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步陷入到囹圄之中,蒙古族题材电影也不例外的成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单一的国家叙事模式成为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重要叙事内容。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开始多样化,它的主题不在拘泥于对蒙古族历史的宏观讲述与对国家民族团结的主观建构。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更多的讲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情、民族品性,将镜头对准蒙古族人民,真正讲述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例如塞夫、麦丽丝执导的《天上草原》讲述的就是内蒙古民族人民的博爱胸怀与伟大力量、德格娜执导的《告别》更是一部通过自身成长反映内蒙古人民在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迷思的影片、麦丽丝执导的《圣地额济纳》在讲述内蒙古额济纳土尔扈特族人民把自己5万平方公里的美丽牧场奉献给祖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故事时,也同样是将爱情贯穿在影片始终,以小见大的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品性。
2.3民族特色鲜明
蒙古族题材电影之所以称之为蒙古族题材电影,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它展现的文化是蒙古族文化。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民族文化的讲述上、在民族风情的展现上都呈现出新的气象。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在草原、内蒙古民族风情景观的展现上不在是用风景当背景,而是真正的将故事内容融入到影片中,将蒙古族文化融入到影片的血液中。另一方面,它不是用风俗当奇观,为迎合观众制作一些未经考证的“伪民俗”,而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讲述影片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在时代语境下的困境,就如同宁才导演的《季风中的马》以一种几乎近似于沉默的诉说,讲述了由于草原沙化,牧民不得不退出草场迁往城镇的故事,用马为载体讲述民族文化的困顿,无疑是代表了蒙古族文化的。草原、马背、蒙古包共同构筑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民族特色。
3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面临的问题
3.1市场竞争力不足
1993年, 當时的广电部出台了《关于当前探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电影的生产和经营引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打破了过去由中影公司统购包销国产影片的经营格局,使各电影公司可以直接与电影厂购买影片。中影公司也就此取消了对内蒙古区每年500万元影片版权费的补贴。故此,蒙古族题材电影的生存状况昨日今非,曾经不用关注市场反应、一心在影像艺术上探索、精心打磨影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电影从公益事业转变为娱乐工业之时,其经济属性则成为了其重要的拍摄因素,因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受众狭小,不能适应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它适应市场化的道路也异常艰难。一方面,由于获利因素民营公司不愿投入资金拍摄蒙古族题材电影;另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拍摄蒙古族题材“大片”电影也不具备现实性,故此蒙古族题材电影大多走向了“艺术化道路”,观众认知度不够也导致了其市场竞争力也愈发不足,周而复始,故此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商业化瓶颈的打破还需一定时间。
3.2民族文化“他者化”表述
民族文化是蒙古族题材电影最为重要的展现内容。为了更好地突出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困境和守护民族精神的决心,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者不经意间建构了一个个假想性的草原文化的“乌托邦”, 而这些“乌托邦”是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具有异质性的。一想起蒙古族题材电影,观众定然想起奶茶、那达慕、草原、蒙古包……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这些民俗文化的运用无可厚非,这样的表现方式能够将观众迅速带入影片中,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精神愉悦之感。但是一些影片把这些本代表民族文化的民俗元素打造成为吸引观众目光的“猎奇元素”,大草原成为了故事发生的布景板、蒙古包成了烘托民族气氛的道具……这种表达方式将会致使观众对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产生误解,不利于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蒙古族文化传播。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期,但是也必须看到它存在的问题。只有深耕民族文化,不断创作出符合观众审美的影片,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相信蒙古族题材电影会得到市场与观众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花晖,顾广欣.新时期少数民族电影的情感建构与传播[J].当代电影,2017(09):191-194.
[2]田义贵,王雪丽.蒙古族题材电影:从“被塑”到“自审”[J].电影艺术,2011(04):114-118.
[3]赵增春.内蒙古电影事业的回顾与展望[J].实践, 1996 (10) :46-48.
[4]王鹤彤,张芸.21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民族想象性建构[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