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它巧妙地体现在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中。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准、用得妙,值得学生细细体味;课后习题和“字词句运用”则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和生动感,并在运用中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语言获得的规律,围绕“动词的积累和运用”进行多层次的语言训练,从而扎实有效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表演体验,知其意
没有真正理解的字词,学生无法有效积累,更谈不上准确、灵活地运用。教师在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中教给学生理解动词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字形分析、图文结合、表演体验等方法理解动词,可以大大提高动词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的“蹲、蹬、跳、蹦”都有“足字旁”。教学这组动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足字旁”的字?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说出“路、跑、跟”等,教师再适时点拨:你们觉得这些字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通过交流和引导,学生能把带有“足字旁”的动词和腿脚联系起来,便可初步了解这几个动词的基本意思。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做一做这几个动作,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体验来揣摩和体会,在“动一动”的活动中便可准确理解这几个动词的意思。又如“迎、追、游”这三个动词不仅写出小蝌蚪在水里的动作,更写清了小蝌蚪和鲤鱼妈妈、乌龟、大青蛙这三个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三张图片,分别是小蝌蚪与鲤鱼妈妈、小蝌蚪与乌龟以及小蝌蚪与大青蛙,借助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看清小蝌蚪和不同对象之间的不同位置。接着,教师创设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和大青蛙,表演“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学生在表演交流的过程中,便可意会到:鲤鱼妈妈正朝着小蝌蚪游来,面对面的时候,小蝌蚪是“迎上去”;乌龟转过头和小蝌蚪说话,乌龟游在小蝌蚪的前面,所以小蝌蚪是“追上去”;而大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看见了,所以小蝌蚪是“游过去”。三个不同的动词,准确地表现出不同对象的位置关系;图文结合和表演体验的合理运用,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三个动词。
二、品读感悟,明其巧
本单元几篇课文中的动词都用得生动有趣、准确巧妙,值得学生慢慢去品味。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动词运用的巧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甩”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小尾巴;“蹲、披、露、鼓”把大青蛙神气的神态和艳丽的外表表现得淋漓尽致;“蹬、跳、蹦”这三个连续的动词,把小青蛙纵身跃起、身姿轻盈、动作敏捷的画面变得鲜活,给学生满满的真实感和生动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小蝌蚪“甩尾巴”时俏皮可爱的样子,笔者引导学生“说、找、演、换”:说说小蝌蚪有着什么样的尾巴、连续两个“长”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找找哪个词写出了小蝌蚪长长的尾巴特别好玩;用一只手臂或者长长的头发做做“甩”的动作;把“甩”换成“摇”再品读品读。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甩”的巧妙。又如“蹬、跳、蹦”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给这三个动词调换位置,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换位、自读、感悟的过程中,很快明白这三个动词是有先后顺序的,“蹬”是向下用力、“跳”是双脚离地、“蹦”是高高跳起,它们是小青蛙瞬间完成的连续性动作。最后,指导学生通过表演体会小蝌蚪身体的轻盈和动作的敏捷。再如《我是什么》一文中,“落、打、飘”的准确运用使得语句更严谨。教学时,笔者先出示“落、打、飘”,让学生选字填入课文的句子;接着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小水滴、小硬球和小雪花相约去旅行,它们同时从云朵妈妈家里出发,1小时后了,它们到哪儿了?你能用卡片在黑板上摆出它们的位置吗?学生把雹子、雨和雪花的卡片摆成了低、中、高三个位置,很快地理解雹子“打”的速度最快、雪花“飘”的速度最慢。通过图文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到“落、打、飘”用词的精妙。
三、情境表达,践其用
围绕“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本单元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也都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动词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运用所学的动词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动词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小蝌蚪找妈妈》课后习题安排了“披、鼓、露、甩”这四个动词的说话训练。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的过程中,笔者创设了“闯关夺宝”的情境,首先“看图,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入句中”;其次“看图,选择合适的动词说一句话”;最后“联系生活,选择动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在游戏的过程中,由易到难、有梯度地指导学生进行“披、鼓、露、甩”这四个动词的运用和表达,让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积累词语、内化词语,达到“积累并运用”的教学目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的选做题,鼓励学生选用“乘着风、蹦着跳着、漂浮、炸开”等动词仿照课文的格式进行诗歌创编。课前,笔者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方法;课上,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行介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创编一节小诗为示范,让学生细细品味动词的运用;最后鼓励学生用上合适的动词编一编诗歌。学生在介绍传播方法、品味動词和创编诗歌的过程中,实现了动词的迁移运用和读写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步骤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即“理解—积累—运用”。正确理解词义是词语学习的首要目标,足够的词汇积累是准确运用的可靠保证,不断地实践和运用则促进语言能力的最终形成。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就是依照以上规律,引导学生在表演体验中理解动词、在品读感悟中积累动词、在情境表达中准确运用动词,循序渐进地落实好本单元“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一语言要素。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陈本煌)
一、表演体验,知其意
没有真正理解的字词,学生无法有效积累,更谈不上准确、灵活地运用。教师在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中教给学生理解动词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字形分析、图文结合、表演体验等方法理解动词,可以大大提高动词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的“蹲、蹬、跳、蹦”都有“足字旁”。教学这组动词时,笔者引导学生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足字旁”的字?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说出“路、跑、跟”等,教师再适时点拨:你们觉得这些字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通过交流和引导,学生能把带有“足字旁”的动词和腿脚联系起来,便可初步了解这几个动词的基本意思。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做一做这几个动作,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体验来揣摩和体会,在“动一动”的活动中便可准确理解这几个动词的意思。又如“迎、追、游”这三个动词不仅写出小蝌蚪在水里的动作,更写清了小蝌蚪和鲤鱼妈妈、乌龟、大青蛙这三个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三张图片,分别是小蝌蚪与鲤鱼妈妈、小蝌蚪与乌龟以及小蝌蚪与大青蛙,借助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看清小蝌蚪和不同对象之间的不同位置。接着,教师创设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和大青蛙,表演“迎上去”“追上去”和“游过去”。学生在表演交流的过程中,便可意会到:鲤鱼妈妈正朝着小蝌蚪游来,面对面的时候,小蝌蚪是“迎上去”;乌龟转过头和小蝌蚪说话,乌龟游在小蝌蚪的前面,所以小蝌蚪是“追上去”;而大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看见了,所以小蝌蚪是“游过去”。三个不同的动词,准确地表现出不同对象的位置关系;图文结合和表演体验的合理运用,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三个动词。
二、品读感悟,明其巧
本单元几篇课文中的动词都用得生动有趣、准确巧妙,值得学生慢慢去品味。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动词运用的巧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甩”写出了小蝌蚪灵活地摆动细长的小尾巴;“蹲、披、露、鼓”把大青蛙神气的神态和艳丽的外表表现得淋漓尽致;“蹬、跳、蹦”这三个连续的动词,把小青蛙纵身跃起、身姿轻盈、动作敏捷的画面变得鲜活,给学生满满的真实感和生动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小蝌蚪“甩尾巴”时俏皮可爱的样子,笔者引导学生“说、找、演、换”:说说小蝌蚪有着什么样的尾巴、连续两个“长”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找找哪个词写出了小蝌蚪长长的尾巴特别好玩;用一只手臂或者长长的头发做做“甩”的动作;把“甩”换成“摇”再品读品读。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甩”的巧妙。又如“蹬、跳、蹦”教学中,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笔者让他们给这三个动词调换位置,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换位、自读、感悟的过程中,很快明白这三个动词是有先后顺序的,“蹬”是向下用力、“跳”是双脚离地、“蹦”是高高跳起,它们是小青蛙瞬间完成的连续性动作。最后,指导学生通过表演体会小蝌蚪身体的轻盈和动作的敏捷。再如《我是什么》一文中,“落、打、飘”的准确运用使得语句更严谨。教学时,笔者先出示“落、打、飘”,让学生选字填入课文的句子;接着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小水滴、小硬球和小雪花相约去旅行,它们同时从云朵妈妈家里出发,1小时后了,它们到哪儿了?你能用卡片在黑板上摆出它们的位置吗?学生把雹子、雨和雪花的卡片摆成了低、中、高三个位置,很快地理解雹子“打”的速度最快、雪花“飘”的速度最慢。通过图文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到“落、打、飘”用词的精妙。
三、情境表达,践其用
围绕“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本单元每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也都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旨在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动词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运用所学的动词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动词运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小蝌蚪找妈妈》课后习题安排了“披、鼓、露、甩”这四个动词的说话训练。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的过程中,笔者创设了“闯关夺宝”的情境,首先“看图,选择合适的动词填入句中”;其次“看图,选择合适的动词说一句话”;最后“联系生活,选择动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在游戏的过程中,由易到难、有梯度地指导学生进行“披、鼓、露、甩”这四个动词的运用和表达,让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积累词语、内化词语,达到“积累并运用”的教学目标。《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的选做题,鼓励学生选用“乘着风、蹦着跳着、漂浮、炸开”等动词仿照课文的格式进行诗歌创编。课前,笔者布置学生预习,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方法;课上,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行介绍,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创编一节小诗为示范,让学生细细品味动词的运用;最后鼓励学生用上合适的动词编一编诗歌。学生在介绍传播方法、品味動词和创编诗歌的过程中,实现了动词的迁移运用和读写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掌握语言的步骤大致由三个环节构成,即“理解—积累—运用”。正确理解词义是词语学习的首要目标,足够的词汇积累是准确运用的可靠保证,不断地实践和运用则促进语言能力的最终形成。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就是依照以上规律,引导学生在表演体验中理解动词、在品读感悟中积累动词、在情境表达中准确运用动词,循序渐进地落实好本单元“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一语言要素。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内厝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陈本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