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涵盖了学校的方方面面,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学校育人价值出发,笔者认为,当前研究学校文化的核心应聚焦于学校精神建设。学校文化的内容叙事过于宏大,牵涉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很难有效地聚焦在一个点上来考虑。而学校精神则不然,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起始点与终极目标。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最终呈现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励一代代人向上、向善、向美、向新。然当前学校教育的现实是,一些学校只注重学校外观的华丽、设备的先进、口号的特异等,而忽略了学校精神的建设,导致学校精神锻造的疏忽或缺失。
一、学校精神的内涵及表现
所谓“精神”,精者灵也、神者魂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学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或灵魂。学校精神一般物化表达为校训、校风、校歌及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等。校风是学校主体的群体心理定势,是由历史而来的一种外化的群体行为方式。比如说责任感、上进心等皆是学校的学风,是学校精神的外化行为。校训是学校发展目标,主要是学生发展目标的精练表达,是体现学校的核心追求。如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校长期间就提出北大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而校歌则是校园文化的艺术凝练,也往往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当然,还有其他特定的形式都反映了学校精神实质。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学校精神的建设过程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不是线性的发展过程。
二、小学学校精神建设的行动策略
(一)整体认识:学校精神建设的内生逻辑
要推进学校精神建设,首先要从整体上认识学校精神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其次是如何发展演变并最终形成学校独特的育人品质。纵观具有独特学校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笔者认为,学校精神主要有以下幾个阶段:其一,萌芽期;其二,整合期;其三,凸显期;其四,自觉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精神建设的内生逻辑,以整体认识推进学校精神建设的策略,唯有如此,才不会凝练出与学校教育实践不相符合的学校精神,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漂浮在领导者头顶的学校精神。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是推进学校精神建设的基础。演武第二小学“墨化教育”精神的提炼过程,关注了学校的历史发展背景,基于老渔民和城乡二元结合的薄弱现实,从师生自我肯定、自我追求出发,通过传统书墨文化的实践渗透来激发师生主动向上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关注了学校精神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目标。
(二)实践提炼:学校精神培育的核心路径
学校精神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的价值追求,当学校的价值取向成为多数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学校精神就成为学校文化之魂。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学校精神不是理念上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语言表达的存在,而是根植于学校的教育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探索、提炼,并以实践来表达、来培育,这是学校精神培育的核心路径。只有通过实践基础的探索过程,才能够获得多数人的认同,也才是有根基的。演武第二小学从学校的历史发展变化中,探索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精神——做最好的自己,其实质就是引导学校教育的多方主体养成不断自我求新求变求生长的精神。“墨化教育”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其中“墨元素”是起点,更是启点。墨化教育活动中的书画与墨香环境,只是一个表面抓手,是我们特色教育理念的启发点,更为重要的由表及里,从书法实践归纳和提炼出“立本、守正、修身、创新”的内部逻辑,作为我们学校特色理念的方法论指引,并指引学校的特色教育办学。“墨化教育”是一个“形”到“神”的提炼归纳过程。第一次提炼:书画艺术实践者在临摹、读帖、创作过程中由入门到精通,最后融通,经历着守正、修身、创新,最后笔意合一,意象融合的艺术实践和体验。这一过程中,由具体的书化实践,到美学上的情感体验,是由“形”上升到“神”的提炼。这样的理念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促进“修身启智”,从而“做最好的自己”。
(三)多元渗透:学校精神建设的现实基础
学校精神不能停留在建设层面,不能停留在某一特定方面,应该是在具体实践当中进行综合渗透,将学校精神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全时空渗透,是学校精神建设的现实基础。其一,学校精神应融入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当中,促使形成基于学校精神特质的新常态。其二,多物化层面对学校精神符号的显性化呈现。某种精神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的渗透,需要让师生随处可见,随时可闻,随机可碰。如根据学校办学的意图,将学校精神形成各个学校文化区或者文化主题区。同时也应在各个功能区设置的过程中,注重将学校精神渗透其中。其三,以确立的学校精神来规范学校管理,学校精神建设不是作秀,也不是为了好听而设,而是应有其实质性内涵,要具体转化为教育主体的行为品质。如演武第二小学的“墨化教育”采取了多元渗透的策略,将学校精神不断转化为学校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学校环境建设、学校规章制度、学校课程的方方面面当中,其中还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墨化教育”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学校精神转化渗透的载体。
(四)符号表征:学校精神贯彻的自信练达
虽然说精神是抽象的,是看不见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特定场域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是通过符号来表征的。这种表征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是以学校教育的形式或仪式为载体的某种特定行为来凸显一种精神品质。如校歌,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歌以言情,歌以言志,校歌往往体现了学校的核心追求和独特精神面貌,经常性的进行校歌演唱能够给学校的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当然,这样的校歌必须是凝聚一个学校的整体智慧。特殊的形式在特定的场域当中有特定的作用,能够不断强化场域当中人的心理暗示,使之潜移默化。这也即加强学校精神的符号表征,将隐形抽象的学校精神外化为学校的符号文化,表征为各种仪式、形式等,不断通过显性表征的方式融入到学校的每个个体当中。如演武第二小学,搭设师生才艺舞台,创设实践活动基地,让节点活动“仪式化”,增强师生的仪式感,通过学校门口的LED显示屏和学校公众号不断传递出学校精神和师生气质,使之不仅仅体现学校精神,更在家长和社区中传播学校特质。
《左传》有云:“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学校精神也同样。“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学校精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个性、地域之别,这不正是学校精神的追求之一吗?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摇?摇?摇?摇责任编辑:朱蕴茝)
一、学校精神的内涵及表现
所谓“精神”,精者灵也、神者魂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学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或灵魂。学校精神一般物化表达为校训、校风、校歌及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等。校风是学校主体的群体心理定势,是由历史而来的一种外化的群体行为方式。比如说责任感、上进心等皆是学校的学风,是学校精神的外化行为。校训是学校发展目标,主要是学生发展目标的精练表达,是体现学校的核心追求。如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校长期间就提出北大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而校歌则是校园文化的艺术凝练,也往往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当然,还有其他特定的形式都反映了学校精神实质。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学校精神的建设过程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不是线性的发展过程。
二、小学学校精神建设的行动策略
(一)整体认识:学校精神建设的内生逻辑
要推进学校精神建设,首先要从整体上认识学校精神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其次是如何发展演变并最终形成学校独特的育人品质。纵观具有独特学校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笔者认为,学校精神主要有以下幾个阶段:其一,萌芽期;其二,整合期;其三,凸显期;其四,自觉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精神建设的内生逻辑,以整体认识推进学校精神建设的策略,唯有如此,才不会凝练出与学校教育实践不相符合的学校精神,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漂浮在领导者头顶的学校精神。充分认识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是推进学校精神建设的基础。演武第二小学“墨化教育”精神的提炼过程,关注了学校的历史发展背景,基于老渔民和城乡二元结合的薄弱现实,从师生自我肯定、自我追求出发,通过传统书墨文化的实践渗透来激发师生主动向上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关注了学校精神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目标。
(二)实践提炼:学校精神培育的核心路径
学校精神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的价值追求,当学校的价值取向成为多数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时,学校精神就成为学校文化之魂。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学校精神不是理念上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语言表达的存在,而是根植于学校的教育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探索、提炼,并以实践来表达、来培育,这是学校精神培育的核心路径。只有通过实践基础的探索过程,才能够获得多数人的认同,也才是有根基的。演武第二小学从学校的历史发展变化中,探索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学校精神——做最好的自己,其实质就是引导学校教育的多方主体养成不断自我求新求变求生长的精神。“墨化教育”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其中“墨元素”是起点,更是启点。墨化教育活动中的书画与墨香环境,只是一个表面抓手,是我们特色教育理念的启发点,更为重要的由表及里,从书法实践归纳和提炼出“立本、守正、修身、创新”的内部逻辑,作为我们学校特色理念的方法论指引,并指引学校的特色教育办学。“墨化教育”是一个“形”到“神”的提炼归纳过程。第一次提炼:书画艺术实践者在临摹、读帖、创作过程中由入门到精通,最后融通,经历着守正、修身、创新,最后笔意合一,意象融合的艺术实践和体验。这一过程中,由具体的书化实践,到美学上的情感体验,是由“形”上升到“神”的提炼。这样的理念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促进“修身启智”,从而“做最好的自己”。
(三)多元渗透:学校精神建设的现实基础
学校精神不能停留在建设层面,不能停留在某一特定方面,应该是在具体实践当中进行综合渗透,将学校精神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全时空渗透,是学校精神建设的现实基础。其一,学校精神应融入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当中,促使形成基于学校精神特质的新常态。其二,多物化层面对学校精神符号的显性化呈现。某种精神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的渗透,需要让师生随处可见,随时可闻,随机可碰。如根据学校办学的意图,将学校精神形成各个学校文化区或者文化主题区。同时也应在各个功能区设置的过程中,注重将学校精神渗透其中。其三,以确立的学校精神来规范学校管理,学校精神建设不是作秀,也不是为了好听而设,而是应有其实质性内涵,要具体转化为教育主体的行为品质。如演武第二小学的“墨化教育”采取了多元渗透的策略,将学校精神不断转化为学校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学校环境建设、学校规章制度、学校课程的方方面面当中,其中还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墨化教育”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学校精神转化渗透的载体。
(四)符号表征:学校精神贯彻的自信练达
虽然说精神是抽象的,是看不见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特定场域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是通过符号来表征的。这种表征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是以学校教育的形式或仪式为载体的某种特定行为来凸显一种精神品质。如校歌,是学校精神的重要体现,歌以言情,歌以言志,校歌往往体现了学校的核心追求和独特精神面貌,经常性的进行校歌演唱能够给学校的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当然,这样的校歌必须是凝聚一个学校的整体智慧。特殊的形式在特定的场域当中有特定的作用,能够不断强化场域当中人的心理暗示,使之潜移默化。这也即加强学校精神的符号表征,将隐形抽象的学校精神外化为学校的符号文化,表征为各种仪式、形式等,不断通过显性表征的方式融入到学校的每个个体当中。如演武第二小学,搭设师生才艺舞台,创设实践活动基地,让节点活动“仪式化”,增强师生的仪式感,通过学校门口的LED显示屏和学校公众号不断传递出学校精神和师生气质,使之不仅仅体现学校精神,更在家长和社区中传播学校特质。
《左传》有云:“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学校精神也同样。“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学校精神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个性、地域之别,这不正是学校精神的追求之一吗?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摇?摇?摇?摇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