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考源于疑问,有疑问才有思考。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问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引导,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权威观”,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提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批评,而是要启发他转换角度重新思考,让他树立信心;对那些有问题不敢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战胜自卑,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而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同桌之间或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实在连教师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讲明原因。这种教学民主、教学相长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其次,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问,不管他们提的问题正确与否、有无价值,都要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出发予以积极评价。
再次,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说明了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深刻,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越深入,收获就越大。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1、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境。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境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上要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不举手就发表意见。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也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2、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起始、有目标但不知道如何到达的心理困境。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知识背景或学习材料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感到原有的认知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有:激发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或社会现象,布置学生去探索某种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性作业,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事实进行对比概括。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恰当地运用以上方法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妙点拨,使学生会问
首先,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侧重于提有关课文题目、字词的音形义方面的问题;学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侧重于提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巩固复习时,我则要求学生侧重于提有关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种类。如:知识性问题侧重于“是什么”的问题,理解性问题侧重于“为什么”的问题,应用性问题侧重于“怎么做”的问题,评价性问题侧重于“好不好”的问题,深化性问题侧重于对内容深入探讨的问题等。
通过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了如何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问的方向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实现了由思维层面向表达层面、由乱问到会问的转变。
四、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问的质量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勇于提出疑问,大胆地表达见解。而“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桥梁”。“问题导学”,就是指教师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三案六环节”的问题导学模式。三案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环节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教学时,我先根据“六环节”设计好“三案”。课前,让学生围绕“学案”在家认真预习课文;课堂上,学生将自学中的收获和困惑在组内、班级进行交流展示,我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再围绕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不到难点处不点拨。在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后,下发“巩固案”进行矫正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反馈情况我再一次点拨提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问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引导,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权威观”,从居高临下的位置上走下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对不敢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他提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批评,而是要启发他转换角度重新思考,让他树立信心;对那些有问题不敢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战胜自卑,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而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同桌之间或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实在连教师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讲明原因。这种教学民主、教学相长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其次,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问,不管他们提的问题正确与否、有无价值,都要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出发予以积极评价。
再次,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宋代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说明了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深刻,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越深入,收获就越大。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爱问
1、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境。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境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上要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不举手就发表意见。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也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2、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起始、有目标但不知道如何到达的心理困境。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知识背景或学习材料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感到原有的认知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有:激发学生去解释一些自然或社会现象,布置学生去探索某种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性作业,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事实进行对比概括。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恰当地运用以上方法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妙点拨,使学生会问
首先,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环节提出不同的问题。如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侧重于提有关课文题目、字词的音形义方面的问题;学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侧重于提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巩固复习时,我则要求学生侧重于提有关知识应用方面的问题。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种类。如:知识性问题侧重于“是什么”的问题,理解性问题侧重于“为什么”的问题,应用性问题侧重于“怎么做”的问题,评价性问题侧重于“好不好”的问题,深化性问题侧重于对内容深入探讨的问题等。
通过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了如何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问的方向逐渐由模糊走向清晰,实现了由思维层面向表达层面、由乱问到会问的转变。
四、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提高问的质量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积极思考,勇于提出疑问,大胆地表达见解。而“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桥梁”。“问题导学”,就是指教师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三案六环节”的问题导学模式。三案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环节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教学时,我先根据“六环节”设计好“三案”。课前,让学生围绕“学案”在家认真预习课文;课堂上,学生将自学中的收获和困惑在组内、班级进行交流展示,我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再围绕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不到难点处不点拨。在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后,下发“巩固案”进行矫正反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反馈情况我再一次点拨提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