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家孝道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学界论述繁多,颇多真知灼见。本文从先秦儒家孝道的集成《孝经》、先秦儒家孝道的演变、先秦儒家孝道的影响与价值三个角度,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阐释。其中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儒家孝道思想由孔子创立,经由曾子、孟子、荀子传承与发扬的演变进程。
关键词:儒家;孝道;孝经;由仁至礼;价值
“孝”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儒家孝道思想由孔子创立,经由曾子、孟子、荀子传承与发扬形成体系,为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加利用;当今社会,孝道思想又有了新的价值。儒家孝道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伦理、社会行为、民族性格等具有深远影响,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集成:《孝经》
《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以“孝”为核心思想,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伦理观念。
《孝经》集先秦儒家诸子的孝道观念之大成,同时也对先秦儒家的孝观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和补充。《孝经》中提出了细致明确的孝的行为,把能归为孝行的具体例举出来,对其进行分类并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如事亲、谏净、哀戚之情、隆祭礼;庶人之孝、士人之孝、卿大夫之孝、天子之孝;根据年龄阶段所定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里讲到的“孝治”观念,即“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十分符合封建社会以宗法伦理为基础的统治需求,为后世统治者大加利用,也正是因此,《孝经》才成为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儒学著作之一。
二、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由仁至礼
先秦儒家孝道由孔子创立,后经曾子、孟子、荀子传承与发扬,经历了从仁与孝,到个人修养与孝,再到性善论与孝,最后到礼与孝的“由仁至礼”的演变过程,过程中既包括内在性的孝道观的转变,也包括逐渐外在化的礼制的明确和改变。
孔子:仁与孝。孔子的“孝”是“孝”与“仁”一体的,是打破了西周宗法的规定,使其自由走出来的。孔子将“孝”的主体由贵族转变为全体人民,“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用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类的心理要素里,并给以有体系的说明”,将 “孝”的对象由已逝先祖转变为生者父母,立足于人的心理情感,在物质供奉的同时也倡导精神供养,提出许多具体的孝行。
曾子:个人修养与孝。曾子在延续了孔子孝道观念的基础上,认为孝不仅仅是面向父母,更应该成为人们所有行为的基本准则。如《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在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认为人们应该把“孝”作为个人修养的标准,时时刻刻警醒并践行。
孟子:性善论与孝。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以为“仁、义、礼、智根植于心”,使孔子孝道观念取得实际支持,从而使“孝”这种基于人类血统纽带的亲情之爱的天然情感具备了不容置疑的品德源泉和价值根底。孟子注重父母死后的丧礼与祭祀,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同时也重视孝道的教化功能。
荀子:礼与孝。先秦儒家孝道观念延续至荀子处,“孝”的道德教化功能日益突出,荀子的孝道观念已具备浓重的政治声音,“孝”与“忠”息息相关,不可割裂开来。荀子认为 “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他重视以礼使孝规则化,以为礼是构成孝道的本源,孝亲之情是践行礼的结果。认为人们应孝亲忠君,且对国君的“忠”高于“孝”。从荀子开始,“孝”逐渐成为统治者管理人民,使人民“忠君”的思想工具与附庸。
三、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与价值
先秦儒家孝道由“仁”起始,随历史推移内涵不断丰富,后虽沦为君主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延续和进化的过程仍产生了无法磨灭的作用。首先,孝道思想促进了家庭和睦。这是孝道思想的基本功能,孝敬长辈、友爱兄弟,使得以家族、宗族为居的中国社会大大减少了冲突,从而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其次,孝道思想促進了个人的自我提升。人们以“孝”当做自己行为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提升道德,改进本性,秉承父母意志积极奋斗以“为祖上增光”。最后,儒家孝道思想构建了中国伦理道德体系,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之基。儒家孝道观念已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敬老、孝老思想代代传承,深深影响着国人的思维行为方式,成为民族性格中的重要基因部分。其中“愚孝”“厚葬”等落后孝道思想不可否认地残留在当今社会的一些角落,剔除必然带来阵痛,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孝道文化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孝经》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集成之作,其论证完善了先秦儒家诸子的孝道思想,提出具体孝行,“以孝治天下”备受后世统治者青睐;先秦儒家孝道经由“由仁至孝”的演进,由孔子的“仁与孝”到曾子的“个人修养与孝”到孟子的“性善论与孝”,到荀子发展为“礼与孝”;儒家孝道思想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个人自我提升、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之基。儒家孝道思想也将是伦理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唐德俊.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与价值[J].高教学刊 2015年23期.
[2]王政军.先秦儒家孝道的创立、发展与现代价值[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8月第28卷第3期.
[3]丁成际.先秦儒家孝道观之流变—从‘仁孝”到‘礼孝”[J].社会科学战线.2018(4).
[4]朱岚.中国传统孝道的历史考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0.
[5] 郭媛.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世纪桥,2018,(第9期).
作者简介:李赫(1993-),女,汉族,吉林省榆树市人,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艺学。
关键词:儒家;孝道;孝经;由仁至礼;价值
“孝”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儒家孝道思想由孔子创立,经由曾子、孟子、荀子传承与发扬形成体系,为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加利用;当今社会,孝道思想又有了新的价值。儒家孝道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伦理、社会行为、民族性格等具有深远影响,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集成:《孝经》
《孝经》成书于秦汉之际,以“孝”为核心思想,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伦理观念。
《孝经》集先秦儒家诸子的孝道观念之大成,同时也对先秦儒家的孝观做了进一步的论证和补充。《孝经》中提出了细致明确的孝的行为,把能归为孝行的具体例举出来,对其进行分类并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如事亲、谏净、哀戚之情、隆祭礼;庶人之孝、士人之孝、卿大夫之孝、天子之孝;根据年龄阶段所定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里讲到的“孝治”观念,即“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十分符合封建社会以宗法伦理为基础的统治需求,为后世统治者大加利用,也正是因此,《孝经》才成为后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儒学著作之一。
二、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由仁至礼
先秦儒家孝道由孔子创立,后经曾子、孟子、荀子传承与发扬,经历了从仁与孝,到个人修养与孝,再到性善论与孝,最后到礼与孝的“由仁至礼”的演变过程,过程中既包括内在性的孝道观的转变,也包括逐渐外在化的礼制的明确和改变。
孔子:仁与孝。孔子的“孝”是“孝”与“仁”一体的,是打破了西周宗法的规定,使其自由走出来的。孔子将“孝”的主体由贵族转变为全体人民,“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用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类的心理要素里,并给以有体系的说明”,将 “孝”的对象由已逝先祖转变为生者父母,立足于人的心理情感,在物质供奉的同时也倡导精神供养,提出许多具体的孝行。
曾子:个人修养与孝。曾子在延续了孔子孝道观念的基础上,认为孝不仅仅是面向父母,更应该成为人们所有行为的基本准则。如《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在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认为人们应该把“孝”作为个人修养的标准,时时刻刻警醒并践行。
孟子:性善论与孝。孟子以性善论为出发点,以为“仁、义、礼、智根植于心”,使孔子孝道观念取得实际支持,从而使“孝”这种基于人类血统纽带的亲情之爱的天然情感具备了不容置疑的品德源泉和价值根底。孟子注重父母死后的丧礼与祭祀,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同时也重视孝道的教化功能。
荀子:礼与孝。先秦儒家孝道观念延续至荀子处,“孝”的道德教化功能日益突出,荀子的孝道观念已具备浓重的政治声音,“孝”与“忠”息息相关,不可割裂开来。荀子认为 “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他重视以礼使孝规则化,以为礼是构成孝道的本源,孝亲之情是践行礼的结果。认为人们应孝亲忠君,且对国君的“忠”高于“孝”。从荀子开始,“孝”逐渐成为统治者管理人民,使人民“忠君”的思想工具与附庸。
三、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与价值
先秦儒家孝道由“仁”起始,随历史推移内涵不断丰富,后虽沦为君主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但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延续和进化的过程仍产生了无法磨灭的作用。首先,孝道思想促进了家庭和睦。这是孝道思想的基本功能,孝敬长辈、友爱兄弟,使得以家族、宗族为居的中国社会大大减少了冲突,从而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其次,孝道思想促進了个人的自我提升。人们以“孝”当做自己行为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提升道德,改进本性,秉承父母意志积极奋斗以“为祖上增光”。最后,儒家孝道思想构建了中国伦理道德体系,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之基。儒家孝道观念已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敬老、孝老思想代代传承,深深影响着国人的思维行为方式,成为民族性格中的重要基因部分。其中“愚孝”“厚葬”等落后孝道思想不可否认地残留在当今社会的一些角落,剔除必然带来阵痛,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孝道文化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孝经》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集成之作,其论证完善了先秦儒家诸子的孝道思想,提出具体孝行,“以孝治天下”备受后世统治者青睐;先秦儒家孝道经由“由仁至孝”的演进,由孔子的“仁与孝”到曾子的“个人修养与孝”到孟子的“性善论与孝”,到荀子发展为“礼与孝”;儒家孝道思想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个人自我提升、奠定中国思想文化之基。儒家孝道思想也将是伦理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唐德俊.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演变与价值[J].高教学刊 2015年23期.
[2]王政军.先秦儒家孝道的创立、发展与现代价值[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8月第28卷第3期.
[3]丁成际.先秦儒家孝道观之流变—从‘仁孝”到‘礼孝”[J].社会科学战线.2018(4).
[4]朱岚.中国传统孝道的历史考察[D].中国人民大学,2000.
[5] 郭媛.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世纪桥,2018,(第9期).
作者简介:李赫(1993-),女,汉族,吉林省榆树市人,学历:在读研究生,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