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课堂教学不管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或是在教学中的践行,还是对文本的解读与课堂的架构、师生的课堂互动,都体现了课堂有效性和对学生素养的关注。语文核心素养把获取语言知识与语言文字的能力、思考方法与思维质量、情感方式、价值观都融入到学科里。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也引起教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强化核心素养教育,是夯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详细的阐述,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育人上,核心素养囊括了价值观念、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从自主的累积、分析与整理、逐一让语言文字特征及运用的规则,升级成个体的语言实践经验方法。“语言构建”的意义不是所谓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等基础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强调学生新鲜知识的联系与活化,这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
如:对比分析《小石潭记》里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和《醉翁亭记》的“泉香而酒洌”的“冽”解释。
在这里,我们如何设置一个微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并让他们所学的知识产生建构呢?假如以比较表格中的内容,说出“冽”和“洌”的意思。那么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知道“冽”指寒冷的意思,也指“洌”(水、酒)清,玄泉洌清。
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教师需要注重积累,建立语感;注重联系,建立语识;注重整合,建立语理;注重仿写,练习表达。语言的构建需要结合学生先前的知识,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将语言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活化。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语言的联系,自主的加工,先前的储备是什么,现在增加的是什么?通过梳理、思考、考评,逐渐转化为极具特色的的具体语言学习策略与方式,并在语言实践中得心应手。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语言文字积累材料整合后,从而获取直观、抽象具体及严谨创新的思维效应,提升为灵敏、辩证、独创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需要学生汲取对语言文字接地气的实践,并能把联想和探究运用于阅读与赏析文学作品、口语表达应用、探索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对实践活动与文学作品鉴赏的理解与分析、强化语文实践经验与语言表达的策略,更能辨别分析整合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提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和探索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独特的语文素养内涵。
如学习鲁迅的《朝花夕拾》,可从鲁迅的人生路途,地图与文章的对应,篇目时间与主题的联系,篇目之间的语言联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其作品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思维延伸的意义有:从个体到整体,建立单篇之间的联系,发现内在结构,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知人论世,了解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从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评价中逐步掌握展示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彰显语文的美感。
语文积累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审美。语文素养的提升要求学生除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刷题练技巧外,更要寻求“破浅”之道,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此外,还要通过口头或书面语来塑造美感,抒发美感。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是形成审美感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
以学为本,聚焦课例研究,提升语文素养。在日常备课要紧扣新课标,教师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依托,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抓住课文重点,力求教材文本为我所用。那么,如何提高語文核心素养呢?
(一)从古诗文中熏陶文化,涵养思想
疏通文意、理解文本是学习古诗文的难点,也是理解鉴赏的前提。教师讲评古诗鉴赏题,往往把诗歌肢解得七零八落,即使有整体感知,也是三言两语带过,一旦学生知晓情感,马上多角度分析手法技巧。古诗词变得干涩苍白、味同嚼蜡,完全没有诗味,美感情趣更无从得知。学生的理解肤浅机械牵强附会,学习效果往往止步于就题会题,不能由会一题升华到会一类题。
围绕“课堂教学渗透习作训练”,遵循课标,采用“四步教学法”,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通过品读,引领学生人情入境,让学生成为一个个探究者、发现者。
(二)诵读“涵泳”,传承古人赏析诗歌的方法
涵泳,是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不仅是传统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作品置身诗境,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体验其情,感悟其妙。教师可配以古典音乐,在配乐赏析这一唯美过程中,互动体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心灵对话。学生不仅能身临其境、理解文本,更能感受文人们质朴真切的情思。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层层深入解读,品评精美语言。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更需要基于学生实际学情基础上的提取和整合。引领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基础上,透过文字读内涵悟情感,多种读书之法有效运用,让学生在读书、思考、表达中感受着文字的美好,以此解读文章主旨立意。
(三)学以致用,融古贯今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扎根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沃土中,更饱含世世代代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激情。因此,文化传承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贯穿课下。
古人在诗歌中“用典,借古讽今”的方法正体现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学生也可通过写议论文,拟对联、写近代诗等方式,借鉴其法,为我所用。古诗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传统节日,但一些习俗已经发生变化。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重温节日习俗,挖掘并整理其内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能使我们带来精神愉悦与思想启悟的美好。教师要理解核心素养、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课堂,不断归纳总结,践行核心素养的的要求。
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渗透,而非口号式的呼喊,学生素养更是一个慢慢自然养成的过程。正是通过教师的智慧引领,让孩子自由徜徉于散发着温热与馨香的文字里,才能让这些灵动的文字浸润心灵,温暖身心,沉淀文化,直抵灵魂的最深处。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强化核心素养教育,是夯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详细的阐述,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在育人上,核心素养囊括了价值观念、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从自主的累积、分析与整理、逐一让语言文字特征及运用的规则,升级成个体的语言实践经验方法。“语言构建”的意义不是所谓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等基础技能的机械训练,而是强调学生新鲜知识的联系与活化,这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
如:对比分析《小石潭记》里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和《醉翁亭记》的“泉香而酒洌”的“冽”解释。
在这里,我们如何设置一个微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并让他们所学的知识产生建构呢?假如以比较表格中的内容,说出“冽”和“洌”的意思。那么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知道“冽”指寒冷的意思,也指“洌”(水、酒)清,玄泉洌清。
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方面,教师需要注重积累,建立语感;注重联系,建立语识;注重整合,建立语理;注重仿写,练习表达。语言的构建需要结合学生先前的知识,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学生将语言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活化。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语言的联系,自主的加工,先前的储备是什么,现在增加的是什么?通过梳理、思考、考评,逐渐转化为极具特色的的具体语言学习策略与方式,并在语言实践中得心应手。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语言文字积累材料整合后,从而获取直观、抽象具体及严谨创新的思维效应,提升为灵敏、辩证、独创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需要学生汲取对语言文字接地气的实践,并能把联想和探究运用于阅读与赏析文学作品、口语表达应用、探索语文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对实践活动与文学作品鉴赏的理解与分析、强化语文实践经验与语言表达的策略,更能辨别分析整合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提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和探索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独特的语文素养内涵。
如学习鲁迅的《朝花夕拾》,可从鲁迅的人生路途,地图与文章的对应,篇目时间与主题的联系,篇目之间的语言联系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其作品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思维延伸的意义有:从个体到整体,建立单篇之间的联系,发现内在结构,了解散文的阅读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知人论世,了解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从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评价中逐步掌握展示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方法,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彰显语文的美感。
语文积累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审美。语文素养的提升要求学生除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刷题练技巧外,更要寻求“破浅”之道,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此外,还要通过口头或书面语来塑造美感,抒发美感。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是形成审美感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
以学为本,聚焦课例研究,提升语文素养。在日常备课要紧扣新课标,教师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依托,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抓住课文重点,力求教材文本为我所用。那么,如何提高語文核心素养呢?
(一)从古诗文中熏陶文化,涵养思想
疏通文意、理解文本是学习古诗文的难点,也是理解鉴赏的前提。教师讲评古诗鉴赏题,往往把诗歌肢解得七零八落,即使有整体感知,也是三言两语带过,一旦学生知晓情感,马上多角度分析手法技巧。古诗词变得干涩苍白、味同嚼蜡,完全没有诗味,美感情趣更无从得知。学生的理解肤浅机械牵强附会,学习效果往往止步于就题会题,不能由会一题升华到会一类题。
围绕“课堂教学渗透习作训练”,遵循课标,采用“四步教学法”,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通过品读,引领学生人情入境,让学生成为一个个探究者、发现者。
(二)诵读“涵泳”,传承古人赏析诗歌的方法
涵泳,是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不仅是传统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作品置身诗境,走进作者内心深处,体验其情,感悟其妙。教师可配以古典音乐,在配乐赏析这一唯美过程中,互动体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心灵对话。学生不仅能身临其境、理解文本,更能感受文人们质朴真切的情思。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层层深入解读,品评精美语言。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更需要基于学生实际学情基础上的提取和整合。引领学生通读整体感知基础上,透过文字读内涵悟情感,多种读书之法有效运用,让学生在读书、思考、表达中感受着文字的美好,以此解读文章主旨立意。
(三)学以致用,融古贯今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扎根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沃土中,更饱含世世代代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精神激情。因此,文化传承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更应贯穿课下。
古人在诗歌中“用典,借古讽今”的方法正体现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学生也可通过写议论文,拟对联、写近代诗等方式,借鉴其法,为我所用。古诗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传统节日,但一些习俗已经发生变化。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重温节日习俗,挖掘并整理其内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自身文化底蕴。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能使我们带来精神愉悦与思想启悟的美好。教师要理解核心素养、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课堂,不断归纳总结,践行核心素养的的要求。
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渗透,而非口号式的呼喊,学生素养更是一个慢慢自然养成的过程。正是通过教师的智慧引领,让孩子自由徜徉于散发着温热与馨香的文字里,才能让这些灵动的文字浸润心灵,温暖身心,沉淀文化,直抵灵魂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