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中国人每个人都是很聪明而有能力的,往往一个人能干出很大的成就来。但很多聪明的人在一起共事,反而不能成就什么大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中国人喜欢单独斗,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能精诚合作。新课程改革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学生日后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请看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相应要求“培养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适当评价”;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要求“重视对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关于过程与方法中的要求“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以上要求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案例式学习一样,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中阶段所提的合作学习,首先应有一个合适的集体,一个人是谈不上合作学习的,只能叫自主学习;其次一个合作学习的集体应有一个组织者,他应熟悉集体内各成员的具体情况,根据每个成员的长处的缺陷,取长补短,进行分工协作,相互交流讨论,以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学生的合作意识应在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过程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相互配合、服从集体安排、具有强烈的对内的荣誉感和对外竞争意识。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笔者在进行高一年级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笔者所教的高13级4班全班共有学生78人,以课桌为单位,共5列,其中有3列每列8张课桌,每桌2人,每列16人,另两列每列7张课桌,每桌两人,每列共14人。考虑到学生每周的座位要进行调整,只有每列的学生相对位置不变,为了便于上课时各小组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所以我将每列课桌所对应的同学按照每4桌一组或每3桌一组将全班同学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学生为8人或6人,各小组同学自行推选1人担任本小组的小组长。小组长选出后,笔者要求各小组长了解本组内部所有同学的特长和缺点,以便在每一次接受合作学习任务时,能够合理的设置目标程序,合理安排组内每个同学的任务,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二、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有意识把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并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设置成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或案例式学习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如果只靠学生个人自主学习难以完成,需要学习小组通过相互讨论、取长补短,或是通过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集思广益,集中每个人的观点,方能完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例如,在进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时,笔者就结合生活中的相应现象把它设置成探究式学习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上课前,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个学习小组设计制作一个水槽,水槽底部正中间有一个水笼头作为出水口。先把水笼头关上,在水槽中装满水,再水笼头打开,让学生观察记录水槽中的水在往下漏出的过程中,水槽中水的表面水体运动的方向。
2、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册相应图表和文字内容,探寻导致水槽中水体水平方向上作逆时针辐合运动的原因,并用书面表达出来。
3、假设将实验地点改在南半球,要求推断水槽中水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4、要求学生归纳物体作水平运动时在偏移规律。
5、应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风向、河流流向、洋流流向问题。
在此过程中,各小组组长可根据组内同学的特点,安排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制作实验器具、动手进行实验;安排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同学通过学习课本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书写速度快而好的同学记录、整理等。让组内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帮助和配合,共同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实际上,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很多内容都可以设计成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或案例式学习的问题,交组各地理合作小组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完成,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的给予指导。
三、评价机制的建立
通过合作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通过共同努力收获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但在有些时候不一定每个同学都有合作学习的动力或意愿,甚至还会有一些有意拖后腿的同学出来捣蛋。每让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有合作学习的动力,愿意投入到合作学习的集体中来,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笔者特地制定一套考核评价机制。在各小组每完成一个合作学习的任务后,笔者都集中本班地理科代表和各小组组长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定打分,安排科代表作好专门的记录。对于完成质量高的小组打分的等级高,完成质量差的小组打分的等级低,并与平时的学习过程评价结合,作为高中地理每个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的参考内容。平时一些优异的探究成果或案例式学习的成果可以在教室内张贴表扬,或者推荐发表或表彰。只有有了好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的学生真正投入到集体的合作学习中来,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的荣誉感,才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通过小组学习合作,组内成员必会逐渐形成相互交流协作和配合,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合作学习中进步,在合作学习中成长。
高中阶段所提的合作学习,首先应有一个合适的集体,一个人是谈不上合作学习的,只能叫自主学习;其次一个合作学习的集体应有一个组织者,他应熟悉集体内各成员的具体情况,根据每个成员的长处的缺陷,取长补短,进行分工协作,相互交流讨论,以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学生的合作意识应在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过程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相互配合、服从集体安排、具有强烈的对内的荣誉感和对外竞争意识。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笔者在进行高一年级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笔者所教的高13级4班全班共有学生78人,以课桌为单位,共5列,其中有3列每列8张课桌,每桌2人,每列16人,另两列每列7张课桌,每桌两人,每列共14人。考虑到学生每周的座位要进行调整,只有每列的学生相对位置不变,为了便于上课时各小组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所以我将每列课桌所对应的同学按照每4桌一组或每3桌一组将全班同学分为10个小组,每小组学生为8人或6人,各小组同学自行推选1人担任本小组的小组长。小组长选出后,笔者要求各小组长了解本组内部所有同学的特长和缺点,以便在每一次接受合作学习任务时,能够合理的设置目标程序,合理安排组内每个同学的任务,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
二、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有意识把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并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设置成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或案例式学习的问题。这一类问题如果只靠学生个人自主学习难以完成,需要学习小组通过相互讨论、取长补短,或是通过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集思广益,集中每个人的观点,方能完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例如,在进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时,笔者就结合生活中的相应现象把它设置成探究式学习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上课前,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每个学习小组设计制作一个水槽,水槽底部正中间有一个水笼头作为出水口。先把水笼头关上,在水槽中装满水,再水笼头打开,让学生观察记录水槽中的水在往下漏出的过程中,水槽中水的表面水体运动的方向。
2、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册相应图表和文字内容,探寻导致水槽中水体水平方向上作逆时针辐合运动的原因,并用书面表达出来。
3、假设将实验地点改在南半球,要求推断水槽中水体水平运动的方向。
4、要求学生归纳物体作水平运动时在偏移规律。
5、应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风向、河流流向、洋流流向问题。
在此过程中,各小组组长可根据组内同学的特点,安排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制作实验器具、动手进行实验;安排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同学通过学习课本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书写速度快而好的同学记录、整理等。让组内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帮助和配合,共同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实际上,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很多内容都可以设计成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或案例式学习的问题,交组各地理合作小组依靠集体的力量去完成,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的给予指导。
三、评价机制的建立
通过合作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通过共同努力收获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但在有些时候不一定每个同学都有合作学习的动力或意愿,甚至还会有一些有意拖后腿的同学出来捣蛋。每让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学习小组都有合作学习的动力,愿意投入到合作学习的集体中来,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笔者特地制定一套考核评价机制。在各小组每完成一个合作学习的任务后,笔者都集中本班地理科代表和各小组组长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定打分,安排科代表作好专门的记录。对于完成质量高的小组打分的等级高,完成质量差的小组打分的等级低,并与平时的学习过程评价结合,作为高中地理每个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的参考内容。平时一些优异的探究成果或案例式学习的成果可以在教室内张贴表扬,或者推荐发表或表彰。只有有了好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的学生真正投入到集体的合作学习中来,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的荣誉感,才能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通过小组学习合作,组内成员必会逐渐形成相互交流协作和配合,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合作学习中进步,在合作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