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有机会听过某校教师的一节音乐课(人音版小学一年级“火车开了”)。这节课得到了所有听课者的好评。大家给予最多关注的是这节课的导入。一个巧妙而又简单朴实的导入,收到了多方面的教学效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看看这个教学片断:
师:坐过火车的同学举举手好吗?
生:全都举起手来。
师:哦。看来大家都比较熟悉火车了。能描述一下火车的样子吗?
生:火车会发出“呜”的声音。
师(大声):呜……是这样吗?(大家说是这样)
生:火车的轮子是这样运动的(边说边用双手模仿轮子运动)。
生:火车的轮子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都想要坐火车了!这样吧。我们来玩一玩坐火车的游戏。怎么样?
(同学们纷纷拍掌欢呼。)
(教师将歌曲“火车开了”作为背景音乐播放,请一个个子较大的学生当火车头,然后师生一个接一个列队,组成火车车厢状,师生同游戏。)
师:司机同志,我们的火车开往哪里?
生:各位旅客,火车现在开往上海,请您坐好!(有的学生口中发出“汽”的声音,“火车”在教室里绕圈行驶。)
师:刚才有的同学嘴里发出“汽”的声音是什么意思?
生:火车在发动时就会发出这种声音。
师:你们真细心!现在请你们自由组合小组进行活动,用8分钟时间创编一组动作。我们马上举行一个开火车的比赛,看哪列火车开得最精彩!
(继续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教室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动脑创编:有的为火车添上钻山洞的情节,有的给歌曲创编了第二段歌词。
教师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奇迹,真是奇迹……我还没教你们,怎么大家都会唱啦?居然还创编了一段歌词!”老师的情绪很快感染了学生,他们立即露出得意的神情。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展开教学,用一个巧妙的导入不但为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而且为整节课的教学路径定下了基调,开辟了如火车铁路般畅通无阻的道路。在学生的倾心投入中轻轻松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本节音乐课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规:以听助学,以学促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节课的教学就是这样。教师一反常规,把所授歌曲作为游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律动。在这样反复欣赏的基础上,游戏不断地变换形式,虽然伴奏音乐是相同的,但教师每一次引导“玩”的方式不同,于是学生乐此不疲地置身于《火车开了》的音乐中,一遍又一遍地聆听,一次又一次地戏玩,在不知不觉中就“听”会了歌曲。这就摈弃了“师教生唱”学唱歌曲的老模式,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发挥。同时,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听辨能力得到培养,对音乐的敏感性也得到了加强。我们知道,6、7岁儿童就能够用语言较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能力,缘于他们生活在浓浓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母语。在《火车开了》的教学中,教师无形中借助了同样的原理,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浸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歌曲,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境界。心理学也证实儿童具有“不随意注意”的心理特点。有时看似他们在玩,可他们的耳朵并未“闲着”,仍然在接受信息。他们就是有这种顾此又得彼的本领。
二、另辟蹊径:乐中求知,动中求智
教师一开课就没有像往常一样宣布今天学唱哪首歌,也没有搞诸如发声练习的常规,而是说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再也不会担心这个乐句我唱不好,那个难点我学不会。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动脑,围绕老师的问题“怎样玩才更像开火车”,献计献策。并在玩中创编出新的歌词:“轰隆、轰隆、轰隆、轰隆,火车开啦!穿过高山,跨过大桥,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多么快乐!”就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学会,找到了知识;理解了词意,充实了知识;自编歌词,扩大了知识量。达到了学一通百的效果。
三、满心欢喜: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差异搭配小组成员,组合成小组,并强调小组表演时必须人人参与。这样每个人都成为小组的一分子,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他们会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齐心协力开火车,谁也不能掉队。只有这样我们组才能把火车开得又快又稳,争得第一名。此时,学生的集体观念顿然萌发,接受能力强的,自发地去帮助能力弱的同学。每个小组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他们在分配“车头、车箱”角色时将体验到协商、合作的重要意义。而作为教师缘于“放手”,没费多的口舌做协调工作,学生就很快地融合在一起,能力弱的同学得到来自同伴的帮助。这里没有歧视、嘲笑,没有自卑感、怯懦心理的影响,能力强的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学生间平等互助、共同提高。每个人都会被集体的力量所震撼,所感染,自信心随着所在集体被认可而愈来愈强。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改变了个人的状况,每一个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育只要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力的火花将如泉涌一般喷薄而出。
来看看这个教学片断:
师:坐过火车的同学举举手好吗?
生:全都举起手来。
师:哦。看来大家都比较熟悉火车了。能描述一下火车的样子吗?
生:火车会发出“呜”的声音。
师(大声):呜……是这样吗?(大家说是这样)
生:火车的轮子是这样运动的(边说边用双手模仿轮子运动)。
生:火车的轮子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都想要坐火车了!这样吧。我们来玩一玩坐火车的游戏。怎么样?
(同学们纷纷拍掌欢呼。)
(教师将歌曲“火车开了”作为背景音乐播放,请一个个子较大的学生当火车头,然后师生一个接一个列队,组成火车车厢状,师生同游戏。)
师:司机同志,我们的火车开往哪里?
生:各位旅客,火车现在开往上海,请您坐好!(有的学生口中发出“汽”的声音,“火车”在教室里绕圈行驶。)
师:刚才有的同学嘴里发出“汽”的声音是什么意思?
生:火车在发动时就会发出这种声音。
师:你们真细心!现在请你们自由组合小组进行活动,用8分钟时间创编一组动作。我们马上举行一个开火车的比赛,看哪列火车开得最精彩!
(继续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教室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动脑创编:有的为火车添上钻山洞的情节,有的给歌曲创编了第二段歌词。
教师竖起大拇指连声说:“奇迹,真是奇迹……我还没教你们,怎么大家都会唱啦?居然还创编了一段歌词!”老师的情绪很快感染了学生,他们立即露出得意的神情。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展开教学,用一个巧妙的导入不但为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而且为整节课的教学路径定下了基调,开辟了如火车铁路般畅通无阻的道路。在学生的倾心投入中轻轻松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本节音乐课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破常规:以听助学,以学促听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节课的教学就是这样。教师一反常规,把所授歌曲作为游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律动。在这样反复欣赏的基础上,游戏不断地变换形式,虽然伴奏音乐是相同的,但教师每一次引导“玩”的方式不同,于是学生乐此不疲地置身于《火车开了》的音乐中,一遍又一遍地聆听,一次又一次地戏玩,在不知不觉中就“听”会了歌曲。这就摈弃了“师教生唱”学唱歌曲的老模式,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发挥。同时,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的听辨能力得到培养,对音乐的敏感性也得到了加强。我们知道,6、7岁儿童就能够用语言较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之所以有这种能力,缘于他们生活在浓浓的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母语。在《火车开了》的教学中,教师无形中借助了同样的原理,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浸染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歌曲,达到了润物无声的境界。心理学也证实儿童具有“不随意注意”的心理特点。有时看似他们在玩,可他们的耳朵并未“闲着”,仍然在接受信息。他们就是有这种顾此又得彼的本领。
二、另辟蹊径:乐中求知,动中求智
教师一开课就没有像往常一样宣布今天学唱哪首歌,也没有搞诸如发声练习的常规,而是说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玩游戏,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再也不会担心这个乐句我唱不好,那个难点我学不会。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动脑,围绕老师的问题“怎样玩才更像开火车”,献计献策。并在玩中创编出新的歌词:“轰隆、轰隆、轰隆、轰隆,火车开啦!穿过高山,跨过大桥,轰隆、轰隆、轰隆、轰隆,多么快乐!”就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学会,找到了知识;理解了词意,充实了知识;自编歌词,扩大了知识量。达到了学一通百的效果。
三、满心欢喜: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差异搭配小组成员,组合成小组,并强调小组表演时必须人人参与。这样每个人都成为小组的一分子,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他们会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齐心协力开火车,谁也不能掉队。只有这样我们组才能把火车开得又快又稳,争得第一名。此时,学生的集体观念顿然萌发,接受能力强的,自发地去帮助能力弱的同学。每个小组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他们在分配“车头、车箱”角色时将体验到协商、合作的重要意义。而作为教师缘于“放手”,没费多的口舌做协调工作,学生就很快地融合在一起,能力弱的同学得到来自同伴的帮助。这里没有歧视、嘲笑,没有自卑感、怯懦心理的影响,能力强的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学生间平等互助、共同提高。每个人都会被集体的力量所震撼,所感染,自信心随着所在集体被认可而愈来愈强。学生借助集体的力量改变了个人的状况,每一个人得到和谐的发展。
由此可见,教育只要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力的火花将如泉涌一般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