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群体的积极性,以及日常管理的协调作用,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下二级学院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多校区办学模式 二级学院 学生干部培训体系
多校区办学已经是高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多校区办学对于高校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内部分高校抓住多校区办学的大好机遇在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为学校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基础。全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育人机制,提高育人水平,以人为本,实现人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
学生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广大学生中优秀的代表,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较普通学生来说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学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左膀右臂,极大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所学校整体的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学生干部的培训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来看,教学管理人员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但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则主要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来完成,因为这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是教育与管理的最好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这一点来说学生干部的重要性是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学生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到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实施二级管理后,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跨校区进行,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发挥他们在跨校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辅助作用,创新多校区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重要性越显突出。但从当前学生干部培训工作的现状来看,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建设[1]仍然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训内容不够系统或不适合学生干部的实际需要
首先,校区学生干部的基本培训主要由辅导员完成,但由于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同,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干部整体实力不均匀,制定统一工作标准困难重重。其次,由于辅导员单独开展培训,重复性培训往往占据大量时间,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培训的系统化。再次,由于校区发展的特定条件,辅导员每天要处理烦杂的学生事务,使得时间安排不具有连续性,往往见缝插针,错失培训的最佳时期。最后,学生干部在不健全的培训体系下,尤其是新生,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生活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摸索合适的管理方法,不仅要处理毫无经验的纷杂事务性工作,而且要不断调整由于缺乏方法指导导致失败的沮丧心理。在缺乏工作经验、方法指导、心理辅导的强大工作压力下,部分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极易消逝,造成岗位人员的不稳定性,给班级的正常运转和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不便。并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干部对自身发展没有自信,完全出于应付式完成工作,根本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校区学生工作的完善。
二、培训人员的结构不合理
由于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全部集中于高校主校区,分校区大部分工作基本有辅导员完成,学生干部在校区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现在校区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开展不够,而且全部由辅导员完成,学校相应职能部门给予的支持和指导不够。由于辅导员年龄、知识背景、教育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在制定相应培训课程、培训系统时必定存在一定的片面和局限性,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利于校区学生工作的完善,不利于制定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对人才需求定位要求的培训机制。
三、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现行的培训机制往往采用课堂讲授的发式,将培训内容灌输给学生干部,让他们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工作。这种方式在初期往往体现出一定的积极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弊端就逐渐体现出来。单一的培训方式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制定培训内容并未从学生干部的实际需要出发,也并未全面考虑各校区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得培训和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干部能力的提高,更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独立开展工作,不利于人才创新模式的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干部培训体系进行改进[2]:
(一)完善培训主体
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主管领导、校区领导、辅导员四方面共同组成培训主体,根据学校、学院和校区的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出适合的培训方针、培训体系。
(二)突出实效性
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将管理层面及学生干部工作层面的实际问题深入发掘,突出针对性,为培训做好理论基础。做到结合辅导员实际、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校区)管理层面等四个结合,务求落实干部培训的实效性。
(三)创新培训模式
以年级和职务双线贯穿,以培训版块划分授课内容。变室内理论教学单一模式为“室内教学 户外活动 校园交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既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又搭建广阔舞台给予学生干部自我发挥的空间,激发他们的自主工作的热情,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四)团体心理辅导[3]
加大人性化关怀力度,注重学生干部情商的培训。帮助学生干部掌握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塑造健康人格。
(五)为学生干部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建立长远发展机制,并在不同阶段给予专业指导,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能力。
高校的学生工作离不开学生干部的参与,尤其多校区的学生工作顺利开展更有赖于高素质能力的学生干部群体。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建立学生干部培训培养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淦添,陶柳清.论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0,(1):154-156.
[2]王秀慧.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培训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7):108.
[3]肖潇.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训理论与实践创新[J].文教资料,2009,(8):200-201.
关键词: 多校区办学模式 二级学院 学生干部培训体系
多校区办学已经是高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多校区办学对于高校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内部分高校抓住多校区办学的大好机遇在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为学校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基础。全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育人机制,提高育人水平,以人为本,实现人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
学生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广大学生中优秀的代表,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较普通学生来说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学校、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作为老师的左膀右臂,极大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学生干部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所学校整体的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学生干部的培训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来看,教学管理人员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但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则主要借助学生干部的力量来完成,因为这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是教育与管理的最好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这一点来说学生干部的重要性是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学生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到他们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实施二级管理后,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跨校区进行,因此,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发挥他们在跨校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辅助作用,创新多校区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重要性越显突出。但从当前学生干部培训工作的现状来看,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建设[1]仍然没有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培训内容不够系统或不适合学生干部的实际需要
首先,校区学生干部的基本培训主要由辅导员完成,但由于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同,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干部整体实力不均匀,制定统一工作标准困难重重。其次,由于辅导员单独开展培训,重复性培训往往占据大量时间,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培训的系统化。再次,由于校区发展的特定条件,辅导员每天要处理烦杂的学生事务,使得时间安排不具有连续性,往往见缝插针,错失培训的最佳时期。最后,学生干部在不健全的培训体系下,尤其是新生,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生活的变化,另一方面要摸索合适的管理方法,不仅要处理毫无经验的纷杂事务性工作,而且要不断调整由于缺乏方法指导导致失败的沮丧心理。在缺乏工作经验、方法指导、心理辅导的强大工作压力下,部分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极易消逝,造成岗位人员的不稳定性,给班级的正常运转和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不便。并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干部对自身发展没有自信,完全出于应付式完成工作,根本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及校区学生工作的完善。
二、培训人员的结构不合理
由于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如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全部集中于高校主校区,分校区大部分工作基本有辅导员完成,学生干部在校区日常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现在校区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开展不够,而且全部由辅导员完成,学校相应职能部门给予的支持和指导不够。由于辅导员年龄、知识背景、教育经历等方面的限制,在制定相应培训课程、培训系统时必定存在一定的片面和局限性,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利于校区学生工作的完善,不利于制定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对人才需求定位要求的培训机制。
三、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现行的培训机制往往采用课堂讲授的发式,将培训内容灌输给学生干部,让他们按照要求完成相应工作。这种方式在初期往往体现出一定的积极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应弊端就逐渐体现出来。单一的培训方式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制定培训内容并未从学生干部的实际需要出发,也并未全面考虑各校区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得培训和需求脱节,不利于学生干部能力的提高,更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来独立开展工作,不利于人才创新模式的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干部培训体系进行改进[2]:
(一)完善培训主体
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主管领导、校区领导、辅导员四方面共同组成培训主体,根据学校、学院和校区的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出适合的培训方针、培训体系。
(二)突出实效性
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工作,将管理层面及学生干部工作层面的实际问题深入发掘,突出针对性,为培训做好理论基础。做到结合辅导员实际、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校区)管理层面等四个结合,务求落实干部培训的实效性。
(三)创新培训模式
以年级和职务双线贯穿,以培训版块划分授课内容。变室内理论教学单一模式为“室内教学 户外活动 校园交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既充分重视理论教学,又搭建广阔舞台给予学生干部自我发挥的空间,激发他们的自主工作的热情,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四)团体心理辅导[3]
加大人性化关怀力度,注重学生干部情商的培训。帮助学生干部掌握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培养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塑造健康人格。
(五)为学生干部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帮助他们建立长远发展机制,并在不同阶段给予专业指导,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能力。
高校的学生工作离不开学生干部的参与,尤其多校区的学生工作顺利开展更有赖于高素质能力的学生干部群体。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建立学生干部培训培养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淦添,陶柳清.论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0,(1):154-156.
[2]王秀慧.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培训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7):108.
[3]肖潇.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训理论与实践创新[J].文教资料,2009,(8):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