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痕在记忆深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然而,我的脑子里却挥之不去那些劫难中的悲惨画面。
  我们驱车前往汶川。
  驶出成都平原,就到了映秀收费站。都汶高速公路上的车挤了个满满当当。开车的司机是幫华的公子,他说这条路一年四季都这样,车流量大,又是进山的唯一通道。我们只好随着车流缓慢前行。高速公路在高山脚下通行,汽车沿岷江逆流而上,两山间落差很大,江面不宽,但江水湍急,坐在车内仿佛都能听到江水的咆哮声。虽是高速公路,但是由于车流量大,加上部分路段正在整修,走走停停,140多公里路程用时近四个小时。都汶高速公路的尽头也就到了汶川县城。在一个路口我们下了车,帮华兄告诉我们朝左前方走是去九寨沟方向,向右就到了汶川县城。只见眼前一尊塑像十分高大,近前端详,方知是大禹的塑像。雕塑通高约50多米,雕塑工艺精妙绝伦,塑造的大禹栩栩如生。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的美称,据西汉至唐代的文献记载,大禹的出生地就是在汶川石纽山刳儿坪,在汶川境内留有大量的大禹遗迹。刳儿坪景区位于石纽山刳儿坪处,于旧址重建禹王庙和圣母祠。禹王庙和圣母祠始建于汉唐时期,历朝均有修复。这尊塑像为汶川地震后新建。主入口处设一碑亭,内有 “景云碑” 一块,此碑为三峡出土的汉代石碑仿制品。碑上载有“述禹石纽,汶川之会”,“以示惟汶降神挺斯君”的明证。整个通道呈太极阴阳之型,寓“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之意。在通道两侧,放置了五组石碑林。石碑均由岷江石刻制,碑文共分五大体系,分别为:“世系生平”、“禹功圣德”、“孔孟赞禹”、“儒经颂禹”、“百家述禹”。我们分别在大禹塑像前留影以示纪念。
  进入汶川给人的印象是满目疮痍。虽已经看不到了当时的断垣残壁,但两边山上那些残破的山石,一道道泥石流划破的深沟却依然见证着大地震的汹涌。由于地质受到破坏,水土流失,至今没有长出任何植被 ,显现出如此的荒凉。
  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两栋红色建筑,这是一个呈L形的建筑群——高高的碉楼最先跃入眼帘,它位于两座建筑之间,完全用传统的羌族工艺建成,青黑的片岩有着厚重的苍凉,然后是红得像火的铝板外墙,那是博物馆的主体,设计者选择了羌族人最喜欢的羌红色。传说羌族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又称赤帝,所以他们每逢重大的节日都要献红。再往前又是一堵灰黑色的片岩拼成的墙, 屋顶的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汶川博物馆。汶川博物馆一楼是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展。二楼是羌族的历史和文化,姜维城遗址出土的彩陶残件,在石棺葬中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双耳罐等珍贵文物,都足以说明这个不屈的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共振与碰撞。三楼展出的则是全国援建汶川的成果。汶川地震博物馆的建立,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和为后人提供警醒。汶川地震博物馆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是历史价值,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从这种历史观出发,把这次地震灾难作为一次历史性事件记录下来,见证它的破坏力,见证直面这场灾难的举动,见证这代人的精神境界。 博物馆的建立有学术价值,是地质、地貌研究的重要资料。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笔无穷财富。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整个民族来说,更是一种升华。
  帮华兄告诉我们,如今博物馆内展厅所展示的都是灾后重建的成果,地震时的图片许多太悲惨了。去年他带孙子来参观,小孙子看见那些死亡图片,吓得哇哇直哭,扭头就走,再也不愿意进那个屋子。在一楼展厅门口,存放着一尊巨大的广东肇庆砚石,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认真欣赏着这尊巨砚,砚面呈圆型,约有两米多高,下方刻有“广东省人民政府赠”字样。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广东人民的热情相助的情谊。
  如今,新汶川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汶川儿女的生活正蒸蒸日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行。
  责任编辑:蒋建伟
  插图选自《人物动物图案》
其他文献
有些人在你的生命中是必须存在的,不管你搬过多少次家,换过多少新的名字,不管你以为生活的起伏颠覆了多少的日月,又翻转了多少的年轮,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他总会撞入,让你在不情愿中,一遍遍想起他的面容和他的曾经。  这个人,是父亲。  父亲这个字眼,一直离我很遥远。我与他已经长达三十年没有见过,留在我记忆中的这个男人,他始终是阴沉着脸,挥着高高的拳头,追赶着打妈妈,狠狠地咒着我。每次放学后,最害怕的就是推
期刊
39、39+、40床,是一个病室的三个床位。父亲40床,一位远姓大伯39床,另外是一位张姓老奶奶39+。加号是因为病室原定标准是两床位,但为了面积最有效使用而塞加一张所致。  三位老人,分别是84岁、86岁、104岁。父亲是其中最小的一位。老奶奶有个“老”字,当然最年长。  最小的一位病情最轻,作动脉硬化的血管疏通,输完液便回家。老奶奶病情最重,完全要靠别人侍候。  见到老奶奶是父亲住院输液的第三
期刊
哈尔滨的冬天特别的冷,冷得让人闻而却步; 哈尔滨的冬天又特别美,特别的妖娆,妖娆得让人嫉妒。  一曲《太阳岛上》,让弥漫着欧陆风情的哈尔滨蜚声国内外。蜿蜒澄清如练的松花江,珍珠一样璀璨的太阳岛,风光旖旎的百里生态画廊,仙乐飘飘的哈夏音乐会,姹紫嫣红的五花山,激情四溢的啤酒节……整个迷人的哈尔滨之夏,令无数游人心驰神往,“夏都”的美誉闻名遐迩。  然而,哈尔滨的冬景却像养在深闺的处子,悄悄地美丽着,
期刊
车到皮市街,雨就停了下来。女儿启动了手机导航的步行模式告诉我,朱自清故居就在皮市街附近。  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讲过:“自己从七岁到扬州,一住十三年,才出来念书。”或许,我们知道这十三年时光里,朱自清在这里读完了小学、中学,考上了北京大学;或许,我们也知道这十三年的时光里,朱自清与武钟谦小姐结婚生子了。但谁也没想到,从这条小巷走出来的是一位为我们大中学课本提供范文的散文大家,更没有想到曾经走在
期刊
胡同,即是小巷,是北京极具地方特色的称谓。在京城纵横交错的大街之后,即是纵横交错的胡同。其中的东城丰收胡同,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同深处的21号四合院,是一座十分普通的院落,在此处三进三出,在普通中寻觅到了极不普通,由此铭刻下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初,手持以海洋抒情诗蜚声诗坛的诗人孙静轩的一封介绍信,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叩开了这东城丰收胡同21号大院的小门。当时,我在重庆一家少
期刊
房子是掺了草屑的泥坯墙,三四个壮汉轮番上阵,用木棍儿实打实地敲出来的泥坯墙,墙厚实,窗台就宽,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了。  稻谷收回来,父亲将稻谷排放在场上,一圈一圈排成一个圆,借来邻居家的水牛开始打场,一季的粮食,一年的口粮全靠这只石磙碾压出来。多数时候,借水牛得等到晚上,是要紧着主人家用完才好意思去借。那段时间,我从窗口向外看,不太熟悉使唤牛的父亲,操着蹩脚的吆喝声赶着牛,拉着石磙在窗外一圈,一圈,
期刊
夜色从我的视野内涂抹掉多数事物,只留下天空与天空下的海,秀山岛及脚下的沙滩,还有一面大月亮。  岛与岛终于变得很像,怀疑是自己来的时候将之从老家背了过来,趁夜色连人带岛卸于海中央。  无山不成岛,秀山岛或者秀山乡在岱山县辖下,岱山县属舟山市。理一遍:秀山岛——岱山岛——舟山本岛,从小到大,方方面面,它们都是套装组合。  月光下的海水颜色深沉,拥有金属融化后的稠厚质地。潮声反而更通透,轻易地洞射夜幕
期刊
我要杀死你们中三个  来救活第四个  我沿墒埋下你们中的一个  来面对四季  四姊姊啊 我一一迎娶  迎娶一個命运的四道关口  一道关口的四面八方  ——《四麦》  一  小麦是从黄河之水漂下来的金黄的乳汁,是百草中尝到的硕果。  小麦穿过四季,麦秆有四个节,就像四季趴在麦中。一生中跨越了四季的农作物不多。二十四节气,是麦子的节气,呼应着小麦的生长与成熟的节奏。想想大雪节气中的麦子,节气不就是上天
期刊
我不知道怎样形容耶路撒冷,“如果上帝来过这个世界,那么它一定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名城,是世界公认的宗教圣地,历经灾难,圣战不断,被毁灭十八次,屡遭破坏又备受崇敬,有着依然修复的美丽和挺立的稳重,这是否有万能的上帝庇护呢?  有人说,耶路撒冷是个被信仰挤爆的地方。  犹太教徒认为这是古代犹太王国的首都,是上帝送给犹太子孙的土地,是他们神
期刊
擎一把伞,脚下雨水流淌,沿着弯曲的小径,环湖逛了一圈,不大,实在难称湖,只不过是山间一潭泉水罢了。雨中整个大木山茶园,层层叠叠的茶丛,远处淡墨的山白雾弥漫,看似一幅泼墨的山水画卷。  湖的南岸小径,踩的是杉木铺就的踏板,弯弯曲曲,左是以坡而植的茶树,一层一层高了起来;右边临湖,或桃、或松、或蒿草,雨中在摇曳,水滴沿枝滑下,也有一段绕满绿藤的篱笆,脚下延伸着细碎的石板路。身穿玫红或湖蓝底白圈雨衣的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