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近十年,然而,我的脑子里却挥之不去那些劫难中的悲惨画面。
我们驱车前往汶川。
驶出成都平原,就到了映秀收费站。都汶高速公路上的车挤了个满满当当。开车的司机是幫华的公子,他说这条路一年四季都这样,车流量大,又是进山的唯一通道。我们只好随着车流缓慢前行。高速公路在高山脚下通行,汽车沿岷江逆流而上,两山间落差很大,江面不宽,但江水湍急,坐在车内仿佛都能听到江水的咆哮声。虽是高速公路,但是由于车流量大,加上部分路段正在整修,走走停停,140多公里路程用时近四个小时。都汶高速公路的尽头也就到了汶川县城。在一个路口我们下了车,帮华兄告诉我们朝左前方走是去九寨沟方向,向右就到了汶川县城。只见眼前一尊塑像十分高大,近前端详,方知是大禹的塑像。雕塑通高约50多米,雕塑工艺精妙绝伦,塑造的大禹栩栩如生。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的美称,据西汉至唐代的文献记载,大禹的出生地就是在汶川石纽山刳儿坪,在汶川境内留有大量的大禹遗迹。刳儿坪景区位于石纽山刳儿坪处,于旧址重建禹王庙和圣母祠。禹王庙和圣母祠始建于汉唐时期,历朝均有修复。这尊塑像为汶川地震后新建。主入口处设一碑亭,内有 “景云碑” 一块,此碑为三峡出土的汉代石碑仿制品。碑上载有“述禹石纽,汶川之会”,“以示惟汶降神挺斯君”的明证。整个通道呈太极阴阳之型,寓“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之意。在通道两侧,放置了五组石碑林。石碑均由岷江石刻制,碑文共分五大体系,分别为:“世系生平”、“禹功圣德”、“孔孟赞禹”、“儒经颂禹”、“百家述禹”。我们分别在大禹塑像前留影以示纪念。
进入汶川给人的印象是满目疮痍。虽已经看不到了当时的断垣残壁,但两边山上那些残破的山石,一道道泥石流划破的深沟却依然见证着大地震的汹涌。由于地质受到破坏,水土流失,至今没有长出任何植被 ,显现出如此的荒凉。
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两栋红色建筑,这是一个呈L形的建筑群——高高的碉楼最先跃入眼帘,它位于两座建筑之间,完全用传统的羌族工艺建成,青黑的片岩有着厚重的苍凉,然后是红得像火的铝板外墙,那是博物馆的主体,设计者选择了羌族人最喜欢的羌红色。传说羌族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又称赤帝,所以他们每逢重大的节日都要献红。再往前又是一堵灰黑色的片岩拼成的墙, 屋顶的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汶川博物馆。汶川博物馆一楼是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展。二楼是羌族的历史和文化,姜维城遗址出土的彩陶残件,在石棺葬中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双耳罐等珍贵文物,都足以说明这个不屈的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共振与碰撞。三楼展出的则是全国援建汶川的成果。汶川地震博物馆的建立,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和为后人提供警醒。汶川地震博物馆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是历史价值,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从这种历史观出发,把这次地震灾难作为一次历史性事件记录下来,见证它的破坏力,见证直面这场灾难的举动,见证这代人的精神境界。 博物馆的建立有学术价值,是地质、地貌研究的重要资料。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笔无穷财富。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整个民族来说,更是一种升华。
帮华兄告诉我们,如今博物馆内展厅所展示的都是灾后重建的成果,地震时的图片许多太悲惨了。去年他带孙子来参观,小孙子看见那些死亡图片,吓得哇哇直哭,扭头就走,再也不愿意进那个屋子。在一楼展厅门口,存放着一尊巨大的广东肇庆砚石,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认真欣赏着这尊巨砚,砚面呈圆型,约有两米多高,下方刻有“广东省人民政府赠”字样。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广东人民的热情相助的情谊。
如今,新汶川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汶川儿女的生活正蒸蒸日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行。
责任编辑:蒋建伟
插图选自《人物动物图案》
我们驱车前往汶川。
驶出成都平原,就到了映秀收费站。都汶高速公路上的车挤了个满满当当。开车的司机是幫华的公子,他说这条路一年四季都这样,车流量大,又是进山的唯一通道。我们只好随着车流缓慢前行。高速公路在高山脚下通行,汽车沿岷江逆流而上,两山间落差很大,江面不宽,但江水湍急,坐在车内仿佛都能听到江水的咆哮声。虽是高速公路,但是由于车流量大,加上部分路段正在整修,走走停停,140多公里路程用时近四个小时。都汶高速公路的尽头也就到了汶川县城。在一个路口我们下了车,帮华兄告诉我们朝左前方走是去九寨沟方向,向右就到了汶川县城。只见眼前一尊塑像十分高大,近前端详,方知是大禹的塑像。雕塑通高约50多米,雕塑工艺精妙绝伦,塑造的大禹栩栩如生。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的美称,据西汉至唐代的文献记载,大禹的出生地就是在汶川石纽山刳儿坪,在汶川境内留有大量的大禹遗迹。刳儿坪景区位于石纽山刳儿坪处,于旧址重建禹王庙和圣母祠。禹王庙和圣母祠始建于汉唐时期,历朝均有修复。这尊塑像为汶川地震后新建。主入口处设一碑亭,内有 “景云碑” 一块,此碑为三峡出土的汉代石碑仿制品。碑上载有“述禹石纽,汶川之会”,“以示惟汶降神挺斯君”的明证。整个通道呈太极阴阳之型,寓“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之意。在通道两侧,放置了五组石碑林。石碑均由岷江石刻制,碑文共分五大体系,分别为:“世系生平”、“禹功圣德”、“孔孟赞禹”、“儒经颂禹”、“百家述禹”。我们分别在大禹塑像前留影以示纪念。
进入汶川给人的印象是满目疮痍。虽已经看不到了当时的断垣残壁,但两边山上那些残破的山石,一道道泥石流划破的深沟却依然见证着大地震的汹涌。由于地质受到破坏,水土流失,至今没有长出任何植被 ,显现出如此的荒凉。
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两栋红色建筑,这是一个呈L形的建筑群——高高的碉楼最先跃入眼帘,它位于两座建筑之间,完全用传统的羌族工艺建成,青黑的片岩有着厚重的苍凉,然后是红得像火的铝板外墙,那是博物馆的主体,设计者选择了羌族人最喜欢的羌红色。传说羌族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又称赤帝,所以他们每逢重大的节日都要献红。再往前又是一堵灰黑色的片岩拼成的墙, 屋顶的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汶川博物馆。汶川博物馆一楼是关于汶川地震的图片展。二楼是羌族的历史和文化,姜维城遗址出土的彩陶残件,在石棺葬中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双耳罐等珍贵文物,都足以说明这个不屈的民族与中国历史的共振与碰撞。三楼展出的则是全国援建汶川的成果。汶川地震博物馆的建立,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思和为后人提供警醒。汶川地震博物馆的建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是历史价值,历史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且要站在明天看今天。从这种历史观出发,把这次地震灾难作为一次历史性事件记录下来,见证它的破坏力,见证直面这场灾难的举动,见证这代人的精神境界。 博物馆的建立有学术价值,是地质、地貌研究的重要资料。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笔无穷财富。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焕发出患难与共、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精神,对整个民族来说,更是一种升华。
帮华兄告诉我们,如今博物馆内展厅所展示的都是灾后重建的成果,地震时的图片许多太悲惨了。去年他带孙子来参观,小孙子看见那些死亡图片,吓得哇哇直哭,扭头就走,再也不愿意进那个屋子。在一楼展厅门口,存放着一尊巨大的广东肇庆砚石,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认真欣赏着这尊巨砚,砚面呈圆型,约有两米多高,下方刻有“广东省人民政府赠”字样。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广东人民的热情相助的情谊。
如今,新汶川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人面前,汶川儿女的生活正蒸蒸日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行。
责任编辑:蒋建伟
插图选自《人物动物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