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它既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读题对解答应用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是了解题目中的意思、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认真读题是学生正确解题的重要前提,根据应用题的特征,迅速、准确地确定思维方向,深刻理解数量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认真读题,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找出应用题里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既不多字也不少字,尤其是对关键性的词句,要仔细思考、切实领会。读题对解答小学应用题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应用题就是把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关系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叙述出来,并要求出未知数量的题目。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应在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关键的字词,从而找出解题关键,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例如:一辆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了60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了30千米。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此例应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题,抓住“往返全程”和“平均速度”这些关键词语“嚼一嚼”。“往返”是什么意思?“往返全程”又怎么理解?对应的是多少千米?“平均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内平均?通过抓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平均”是在“往返全程”这一范围内,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返所行的总路程,从而得到“60×2=120(千米)”。同时还必须知道摩托车往返全程所用的时间,从而得到“60÷20+60÷30=5(小时)”。找出了总路程和总时间这两个关键的条件,要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让学生根据分析列出算式60×2÷(60÷20+60÷30),而不致于错误地列出(60+30)÷2或(20+60+30)÷2。
还有归一问题的应用题,一般表述中都有“照这样计算”的句子。只要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就会知道解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单一量”,最后问题的解决是以求出的“单一量”为标准的,从而避免了死搬硬套。这样抓关键词语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掌握解题技巧,把知识学活。
二、读,可以对找出的数量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
解答应用题必须首先理解题意,而阅读是理解题意的桥梁。任何一道应用题只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的理解。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储水桶里,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放在水里。当钢材从储水桶中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题目的关键是要理解桶里水下降部分的体积正好等于圆柱形钢材的体积,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靠反复阅读来完成。
如果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常规而言,上面的题很容易产生方向上的错误——水下降5厘米同钢材的长相等,从而使整个题的解答失败。事实上,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数量关系的分析依赖于对题意的理解,各种具体情节的分析也依赖于对题意的理解。
三、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条理性,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的前提。试想,一个概念不清、法则不知、公式不懂的学生是难以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即使是解答一道简单的式子题,如果不掌握有关数的运算法则,不能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也是难以求出正确结果的。所以,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应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作前提,要教好、教活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好基础知识,主要指基础知识要教得正确、扎实,让学生切实掌握。
注意不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关键。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步骤、有根据、有条理的思维,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用比例方法解答: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可引导:
(1)这道题涉及哪三种量?哪种量是一定的?
(2)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3)怎么列出比例等式进行解答?
这个过程,一方面表明,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必须做到分析清楚、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即要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只有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才有助于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
总之,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而读题能力是综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数学读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采取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从而形成较强的数学读题能力。
一、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应用题就是把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关系的实际问题,用文字或语言叙述出来,并要求出未知数量的题目。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应在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关键的字词,从而找出解题关键,列出正确的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例如:一辆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了60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了30千米。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此例应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题,抓住“往返全程”和“平均速度”这些关键词语“嚼一嚼”。“往返”是什么意思?“往返全程”又怎么理解?对应的是多少千米?“平均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内平均?通过抓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平均”是在“往返全程”这一范围内,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返所行的总路程,从而得到“60×2=120(千米)”。同时还必须知道摩托车往返全程所用的时间,从而得到“60÷20+60÷30=5(小时)”。找出了总路程和总时间这两个关键的条件,要求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让学生根据分析列出算式60×2÷(60÷20+60÷30),而不致于错误地列出(60+30)÷2或(20+60+30)÷2。
还有归一问题的应用题,一般表述中都有“照这样计算”的句子。只要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就会知道解题的关键是要先求出“单一量”,最后问题的解决是以求出的“单一量”为标准的,从而避免了死搬硬套。这样抓关键词语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掌握解题技巧,把知识学活。
二、读,可以对找出的数量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
解答应用题必须首先理解题意,而阅读是理解题意的桥梁。任何一道应用题只有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的理解。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如:在一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储水桶里,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放在水里。当钢材从储水桶中取出时,桶里的水面下降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题目的关键是要理解桶里水下降部分的体积正好等于圆柱形钢材的体积,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靠反复阅读来完成。
如果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常规而言,上面的题很容易产生方向上的错误——水下降5厘米同钢材的长相等,从而使整个题的解答失败。事实上,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数量关系的分析依赖于对题意的理解,各种具体情节的分析也依赖于对题意的理解。
三、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条理性,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说明理由。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的前提。试想,一个概念不清、法则不知、公式不懂的学生是难以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即使是解答一道简单的式子题,如果不掌握有关数的运算法则,不能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也是难以求出正确结果的。所以,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应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作前提,要教好、教活基础知识,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好基础知识,主要指基础知识要教得正确、扎实,让学生切实掌握。
注意不断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思考的关键。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步骤、有根据、有条理的思维,要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必须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用比例方法解答: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可引导:
(1)这道题涉及哪三种量?哪种量是一定的?
(2)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3)怎么列出比例等式进行解答?
这个过程,一方面表明,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必须做到分析清楚、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即要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只有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才有助于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
总之,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而读题能力是综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数学读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采取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从而形成较强的数学读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