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然而,在当前我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却是一种缺失的教育,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们社会的和谐构建、国家的未来发展。面对他们生活中的缺失,应该如何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积极行动,找出对策,改变缺失的现状,撑起一片属于他们的蔚蓝的天,已成为摆在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陶行知 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J
“同在蓝天下,共同发展成长”,这应该是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希冀。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他们生活的天空中弥漫着一些尘埃,以至于他们的生活缺失了的七彩阳光。陶行知说生活教育就是要引导人过好生活,过“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的和谐生活。这样的好生活即好教育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同样,留守儿童的好生活好教育也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里空想就能实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倡导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依据,为现代教育走出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方案。
1缺失的生活教育及原因分析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全面步入现代化发展轨道,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开放宽松,同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保守的经营理念使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于是进城的农民工队伍迅速壮大,发展到当下,进城的农民工队伍已增至1.2亿人。伴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城,留守在乡村的儿童的成长及教育则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留守儿童(Stay-at-home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本土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而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生活大多是隔代教养,因而他们的生活教育大多是缺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情的缺失。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生活“缺陷”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唯一的感情纽带就是靠每周一次的家庭电话,而这唯一的“感情纽带”有时也不一定能正常。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倾诉,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亲情的正确引导和鼓励……这一切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2家庭生活教育缺失。家庭生活教育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而农村留守家庭的环境却无法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种正面的导向。因为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自身因素的缺欠,使得他们责任意识不强,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精力跟不上,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却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缺陷。进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失去了重心。
3社会环境的缺失。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开始过早地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当前农村的社会环境也不容乐观: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无不在侵蚀着他们纯洁而稚嫩的心灵。留守儿童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因而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这一切都需要家庭的生活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农村的留守家庭一般都无法给予。
由于生活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问题:
他们狭隘、他们狂躁。他们神经过敏,常喜怒无常,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他们无动于衷,对一切都满不在乎。他们喜爱报复,有时犯了错误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种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进而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并引为开心。他们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说谎、抽烟、酗酒等等。有时明知不对,就是不改,一种囿于习惯的适意感受使其缺乏自制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已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切的关注。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他们健康、良性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如何还给留守儿童一片蔚蓝的天空,使得他们的生活教育呈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2生活教育及生活教育理论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②“生活教育”, 其思想核心是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等一系列教育主张, 此理论强调 “有什么生活, 便有什么教育, 教育必须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③也就是说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生活可以教育学生,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便会接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教育的一个方法论,强调实现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的过程和目标。④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统摄了陶行知的全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作为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它立足于中国教育的实情,对中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是一种大生活教育观,在本论文中,我想在陶行知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生活教育做进一步的创新分类:可以把生活教育具体的分为“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内部心理不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后天环境、行为、教育等因素决定的。生活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通过环境的耳濡目染与熏陶,接受知识、改变他们内部的需要和动机、爱好和兴趣、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形成他们特有的心理面貌和特质形式,并通过性格、能力等行为表现出来。由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的健康的成长,更多的是后天因素决定的,这就为我们开展生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3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对策分析
既然生活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那么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该采取哪些对策才能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呢?既然生活教育可分为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我们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其能健康成长。
3.1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1 呼呼亲情的回归。当前,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是许多的父母亲双双外出打工所致。为此,做父母亲的应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弃对物质财富的过多追求与享受,主动回到家庭当中来,或者说父母亲双方至少要回来一个,承担起对孩子亲情的释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亲情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够在亲情的这片蓝天下,呼吸新鲜的空气,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3.1.2施以正确的家庭生活教育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绝不仅仅是学校一方面的事,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作为家庭的一方,必须对留守儿童施以正确的家庭生活教育。尤其是针对许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过多溺爱的现状,在生活教育中一定要予以正确的指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性格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生活教育任务艰巨,但作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迎难而上,与学校携手,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在蔚蓝的天空下,健康成长。
3.2优化农村的生活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所生活的的社会生活环境更多的是指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优化他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优化农村的生活教育环境。当前,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的适合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也在不断恶化。而学校教育的范围小,不能尽“生活教育的能事”;“学校社会化”亦是削足适履,包括不下去。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主张“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范围,即是整个的教育范围。那末,教育的对象丰富,教育的意义也就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因此,社会各级各部门必须严肃治理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治理农村中的网吧、游戏室、台球室等娱乐场所,优化农村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3.3学校生活教育的践行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留守儿童在学校不仅仅是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接受做人的教育,亦即“先成人后成才”。所以,留守儿童在学校更要接受生活的教育。而学校的生活教育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更重大。如何对学生的施以正确的引导,这就对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出台了具体的方案,但落实的还是靠教师。因此,学校的生活教育的践行最终是对教师提出了严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3.1角色的转换
作为教师,不管是班主任也好还是任课教师也罢,都要完成角色的转换。要从教师的角色转换为爸爸、妈妈的角色。教师不能再用课堂上的口吻对他们施以说教,而应把自己当做孩子的爸爸或妈妈,要让自己切实地把这些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管教,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让孩子们与你相融合,消除师生之间的芥蒂与隔阂,做到亲密无间。当你以“父母亲”的身份对孩子进行生活上的指导:教他们何时起床,何时学习,何时睡觉;让他们学会洗衣服,学会买饭,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动手能力,真正地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到他们的生活教育中去,使他们不仅能够做到身体健康,更能做到心理健康。
3.3.2三只“眼睛”看学生
做老师的不仅要拥有一双智慧的双眼去感化、启迪学生,还要多一个“心眼”去发现学生心中的问题。由于学生长期不与父母亲在一起,缺少沟通与交流,很容易造成孤僻的心理,有问题自己闷在心理,不想和别人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疾病,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用一颗敏感“心”眼去的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从而引导学生在心灵的蓝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
4结语
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 思想根植根于中国教育实情的土壤中, 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的“生活教育”学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说,远离生活的教育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之道,它不再引导人追求值得过的生活。而让留守儿童的过一种值得过的生活教育不仅要家庭、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学校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去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才能使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惟其如此,才能还给留守儿童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在这一片天空下,自由自在的翱翔,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傅永曙 夏明义:《留守儿童教育》,安徽科技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2]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徐莹晖 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1页。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关键词】留守儿童 陶行知 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J
“同在蓝天下,共同发展成长”,这应该是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共同希冀。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他们生活的天空中弥漫着一些尘埃,以至于他们的生活缺失了的七彩阳光。陶行知说生活教育就是要引导人过好生活,过“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的和谐生活。这样的好生活即好教育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同样,留守儿童的好生活好教育也不是教育者坐在书斋里空想就能实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倡导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依据,为现代教育走出困境提供了有益的方案。
1缺失的生活教育及原因分析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全面步入现代化发展轨道,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开放宽松,同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保守的经营理念使农村与城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于是进城的农民工队伍迅速壮大,发展到当下,进城的农民工队伍已增至1.2亿人。伴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城,留守在乡村的儿童的成长及教育则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留守儿童(Stay-at-home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本土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而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①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生活大多是隔代教养,因而他们的生活教育大多是缺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情的缺失。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生活“缺陷”使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唯一的感情纽带就是靠每周一次的家庭电话,而这唯一的“感情纽带”有时也不一定能正常。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倾诉,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亲情的正确引导和鼓励……这一切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2家庭生活教育缺失。家庭生活教育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而农村留守家庭的环境却无法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种正面的导向。因为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自身因素的缺欠,使得他们责任意识不强,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精力跟不上,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却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缺陷。进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失去了重心。
3社会环境的缺失。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开始过早地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当前农村的社会环境也不容乐观: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无不在侵蚀着他们纯洁而稚嫩的心灵。留守儿童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因而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这一切都需要家庭的生活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农村的留守家庭一般都无法给予。
由于生活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问题:
他们狭隘、他们狂躁。他们神经过敏,常喜怒无常,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他们无动于衷,对一切都满不在乎。他们喜爱报复,有时犯了错误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种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进而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并引为开心。他们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说谎、抽烟、酗酒等等。有时明知不对,就是不改,一种囿于习惯的适意感受使其缺乏自制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已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5800万的群体的问题。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切的关注。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他们健康、良性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如何还给留守儿童一片蔚蓝的天空,使得他们的生活教育呈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2生活教育及生活教育理论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②“生活教育”, 其思想核心是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等一系列教育主张, 此理论强调 “有什么生活, 便有什么教育, 教育必须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③也就是说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生活可以教育学生,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便会接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教育的一个方法论,强调实现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的过程和目标。④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统摄了陶行知的全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作为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它立足于中国教育的实情,对中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实,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是一种大生活教育观,在本论文中,我想在陶行知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生活教育做进一步的创新分类:可以把生活教育具体的分为“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内部心理不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后天环境、行为、教育等因素决定的。生活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通过环境的耳濡目染与熏陶,接受知识、改变他们内部的需要和动机、爱好和兴趣、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形成他们特有的心理面貌和特质形式,并通过性格、能力等行为表现出来。由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的健康的成长,更多的是后天因素决定的,这就为我们开展生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3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对策分析
既然生活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那么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该采取哪些对策才能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呢?既然生活教育可分为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我们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使其能健康成长。
3.1对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1 呼呼亲情的回归。当前,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是许多的父母亲双双外出打工所致。为此,做父母亲的应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弃对物质财富的过多追求与享受,主动回到家庭当中来,或者说父母亲双方至少要回来一个,承担起对孩子亲情的释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亲情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够在亲情的这片蓝天下,呼吸新鲜的空气,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3.1.2施以正确的家庭生活教育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绝不仅仅是学校一方面的事,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作为家庭的一方,必须对留守儿童施以正确的家庭生活教育。尤其是针对许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过多溺爱的现状,在生活教育中一定要予以正确的指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性格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生活教育任务艰巨,但作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迎难而上,与学校携手,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在蔚蓝的天空下,健康成长。
3.2优化农村的生活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所生活的的社会生活环境更多的是指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优化他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优化农村的生活教育环境。当前,随着农村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村的适合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也在不断恶化。而学校教育的范围小,不能尽“生活教育的能事”;“学校社会化”亦是削足适履,包括不下去。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主张“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社会范围,即是整个的教育范围。那末,教育的对象丰富,教育的意义也就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因此,社会各级各部门必须严肃治理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治理农村中的网吧、游戏室、台球室等娱乐场所,优化农村的社会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3.3学校生活教育的践行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留守儿童在学校不仅仅是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接受做人的教育,亦即“先成人后成才”。所以,留守儿童在学校更要接受生活的教育。而学校的生活教育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更重大。如何对学生的施以正确的引导,这就对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出台了具体的方案,但落实的还是靠教师。因此,学校的生活教育的践行最终是对教师提出了严要求。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3.1角色的转换
作为教师,不管是班主任也好还是任课教师也罢,都要完成角色的转换。要从教师的角色转换为爸爸、妈妈的角色。教师不能再用课堂上的口吻对他们施以说教,而应把自己当做孩子的爸爸或妈妈,要让自己切实地把这些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管教,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让孩子们与你相融合,消除师生之间的芥蒂与隔阂,做到亲密无间。当你以“父母亲”的身份对孩子进行生活上的指导:教他们何时起床,何时学习,何时睡觉;让他们学会洗衣服,学会买饭,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动手能力,真正地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到他们的生活教育中去,使他们不仅能够做到身体健康,更能做到心理健康。
3.3.2三只“眼睛”看学生
做老师的不仅要拥有一双智慧的双眼去感化、启迪学生,还要多一个“心眼”去发现学生心中的问题。由于学生长期不与父母亲在一起,缺少沟通与交流,很容易造成孤僻的心理,有问题自己闷在心理,不想和别人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疾病,所以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用一颗敏感“心”眼去的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从而引导学生在心灵的蓝天下,自由自在的翱翔。
4结语
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 思想根植根于中国教育实情的土壤中, 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的“生活教育”学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说,远离生活的教育没有了真正的教育之道,它不再引导人追求值得过的生活。而让留守儿童的过一种值得过的生活教育不仅要家庭、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学校承担起教育的重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去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才能使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惟其如此,才能还给留守儿童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在这一片天空下,自由自在的翱翔,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傅永曙 夏明义:《留守儿童教育》,安徽科技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2]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徐莹晖 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 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1页。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