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充满了艺术性,本文就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的艺术。
一、话题艺术:趣味性与价值性并存
有效的课堂讨论必然要围绕话题展开,话题可以是学习内容中的重要问题、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知识点或观点,或是将新旧知识连接于一体的专题等。
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话题,让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思考、讨论和总结。话题设计的价值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话题具有挑战性,有一定思维价值,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有价值的思考;二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讨论时有话可说,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认识、新方法、新知识。
例如,《负荆请罪》一课可以设计讨论话题:“为什么说蔺相如是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廉颇又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人物的性格与做事风格,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及廉颇知错就改的高尚品质。
二、时机艺术:适宜性与准确性共抓
组织课堂讨论的时机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有效抓住组织讨论的时机,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关键点,即学习内容的重难点需要突出强调、引发学生思考或总结时;二是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需要知识的拓展学习或纵深学习时;三是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大多数学生困惑且不能独立解答时;四是当学生思维比较局限,需要通过引导和讨论来拓展思维时;五是学生在学习时或学习后,有相当数量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或疑虑时。
例如,教学《爱之链》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老妇人的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抛锚了,同学们想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是怎样的心情?”教师原本只希望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并无组织讨论的设计,却发现学生热切地表达感受,教师便抓住时机临时组织课堂讨论,以分析“妇人车抛锚时和乔依到来为她修车时的不同心情”为话题,让学生把文中的相关表达和关键词汇找出来,体会文章主旨。
三、介入艺术:适时性与融合性并重
学生的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仍需要教师不断观察和倾听,掌握讨论进度及学生的讨论范畴等,并在需要时及时介入,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介入,需要重视适时性与融合性。教师介入时机的把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学生对话题的起始问题讨论时间过长,没有进入正题讨论时;二是无关讨论较多,一直在问题的“外围”徘徊,甚至偏离话题时;三是某学生发言时间过长时;四是组内成员都在积极发言,却无发言次序,变成谁也不听别人讲只顾表达自己时;五是当小组讨论内容出现逻辑性错误而学生并未发现时。介入的融合性主要指教师介入后的发言需要目的明确,紧扣话题,与学生的讨论内容融为一体,以保证学生讨论不会因教师的介入而中断,保持讨论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例如,《愛之链》一文的课堂讨论,当某个小组成员一直围绕着各自遇到不同困境中的感受,而没有围绕正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时,教师就需要适时介入,巧妙地将讨论的话题引入正题,以保证讨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小学语文的课堂讨论充满了艺术性,包括讨论话题的设计艺术、组织讨论的时机艺术和介入讨论的介入艺术等,教师只有准确把握,灵活运用,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实现理想的课堂讨论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话题艺术:趣味性与价值性并存
有效的课堂讨论必然要围绕话题展开,话题可以是学习内容中的重要问题、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也可以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知识点或观点,或是将新旧知识连接于一体的专题等。
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话题,让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思考、讨论和总结。话题设计的价值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话题具有挑战性,有一定思维价值,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有价值的思考;二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讨论时有话可说,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认识、新方法、新知识。
例如,《负荆请罪》一课可以设计讨论话题:“为什么说蔺相如是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廉颇又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人物的性格与做事风格,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及廉颇知错就改的高尚品质。
二、时机艺术:适宜性与准确性共抓
组织课堂讨论的时机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有效抓住组织讨论的时机,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关键点,即学习内容的重难点需要突出强调、引发学生思考或总结时;二是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需要知识的拓展学习或纵深学习时;三是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大多数学生困惑且不能独立解答时;四是当学生思维比较局限,需要通过引导和讨论来拓展思维时;五是学生在学习时或学习后,有相当数量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或疑虑时。
例如,教学《爱之链》一课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老妇人的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抛锚了,同学们想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是怎样的心情?”教师原本只希望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并无组织讨论的设计,却发现学生热切地表达感受,教师便抓住时机临时组织课堂讨论,以分析“妇人车抛锚时和乔依到来为她修车时的不同心情”为话题,让学生把文中的相关表达和关键词汇找出来,体会文章主旨。
三、介入艺术:适时性与融合性并重
学生的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仍需要教师不断观察和倾听,掌握讨论进度及学生的讨论范畴等,并在需要时及时介入,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介入,需要重视适时性与融合性。教师介入时机的把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一是学生对话题的起始问题讨论时间过长,没有进入正题讨论时;二是无关讨论较多,一直在问题的“外围”徘徊,甚至偏离话题时;三是某学生发言时间过长时;四是组内成员都在积极发言,却无发言次序,变成谁也不听别人讲只顾表达自己时;五是当小组讨论内容出现逻辑性错误而学生并未发现时。介入的融合性主要指教师介入后的发言需要目的明确,紧扣话题,与学生的讨论内容融为一体,以保证学生讨论不会因教师的介入而中断,保持讨论的延续性和整体性。
例如,《愛之链》一文的课堂讨论,当某个小组成员一直围绕着各自遇到不同困境中的感受,而没有围绕正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时,教师就需要适时介入,巧妙地将讨论的话题引入正题,以保证讨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小学语文的课堂讨论充满了艺术性,包括讨论话题的设计艺术、组织讨论的时机艺术和介入讨论的介入艺术等,教师只有准确把握,灵活运用,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实现理想的课堂讨论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王浩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