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文 朋克(PUNK)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种简单摇滚乐。朋克音乐不太讲究音乐技巧,而倾向于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这种初衷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英、美两国都得到了积极效仿,最终形成了“朋克運动”。
1971年的伦敦。那时还是艺术学院学生的马尔科姆·麦克拉伦和老婆莉德·韦斯特伍德,先是开了一家名叫“让它摇滚”的精品店。1974年,当纽约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乐队”来到这家店时,马尔科姆立刻被他们的强烈风格吸引,自愿赴美担任他们的经理人。更惊世骇俗的是,他把店名更改为“SEX(性)”,卖一些有破洞和怪异色情图案的T恤等,这里马上变成许多年轻人流连的地方。
不久,马尔科姆也逐渐摸索出关于摇滚乐的看法与玩法。他看到当时年轻人已经无法再认同摇滚巨星,年轻人必须有新的声音、新的代言人,因而准备建立一套他的艺术计划。他找了常在店里流连的一个小乐队,建议他们叫做“性手枪”,并相中一个脸孔苍白、看来像是街头游荡少年的男孩担任主唱。
“性手枪”只是一群极端无聊的人的组合。“性手枪”狂暴的舞台风格和劲爆直接的歌词,使他们很快成为当时地下乐界的龙头,并深深影响了包括“冲撞乐团”在内的一票乐队。“性手枪”的惊人魅力让他们立刻被当时最大唱片公司EMI签下来。
他们不仅在歌曲中高唱无政府主义,他们的实际行动也成为摇滚乐史上最激烈的挑衅行为。一次,“性手枪”乐队在英国电视的“合家观赏”时段对主持人口出秽言。将近200位观众打电话表示抗议。当英国《每日镜报》披露上述那出超级恶搞的“电视事件”后,他们立即遭到舆论和政治人物的猛烈批评。此后,歌曲不断被禁播,巡回演唱被各地区政府临时禁止,因此只能以各种化名演出。此时,“性手枪”已成为叛逆青年的英雄、卫道人士眼中的恶魔,许多极右人士甚至以刀子攻击他们。EMI也只能不惜付出大笔违约金和他们解约。
1977年3月,另一家大厂牌A&M签下他们,6天后又解约;2个月后他们和当时刚刚兴起的独立厂牌VIRGIN(处女)签约,发行早已录好的第二首单曲《上帝保佑女皇》,这首歌迅速获得《新音乐快递》杂志的排行榜冠军。
11月,“性手枪”发行首张专辑《别管那些废话,“性手枪”来了》。专辑名称无疑是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对过往的摇滚乐界,以及未来的音乐视野,投下一颗自猫王开创摇滚乐以来的第二次革命炸弹。
如果说“性手枪乐队”把朋克的革命能量提升得更强烈,那么“冲撞乐队”就是把朋克的可能性开拓得更深远。
1977年4月,“冲撞乐队”和CBS签约,发行第一首单曲《WHITE RIOT》,并且大声向时代质问:“你是要夺得掌控权,还是要听命于人?你是朝后退,还是向前行?”这首歌宣示了“朋克青年”对于上一代摇滚巨星的断裂。接下来的第一张专辑《THE CLASH》,里面歌曲充溢着一首首阶级斗争的怒火与对革命起义的号召:“所有权力都在富有的人手中。”相较于“性手枪乐队”的无政府和虚无主义,“冲撞乐队”的歌宛若一篇篇激进的政治宣言:他们批判腐败的国家机器、贫富不均、年轻人失业问题及种族歧视问题等,他们也积极组织反种族歧视的活动。
1979年,“冲撞乐队”发行撼动世界的专辑《LONDON CALLING》。这张专辑虽然是在1979年发行,后来却被美国《滚石》杂志选为80年代最佳专辑第一名,因为它无疑为80年代后的另类摇滚建构了一切语汇与想象的根源。相较之前的华丽摇滚,朋克浪潮中的乐队素质更整齐,也都各有不同的生命力。
“朋克”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成人世界的边缘人或受害者。“朋克”虽然源自美国,但如果没有当时英国的音乐、社会脉络,“朋克”不会成为一场伟大的音乐“运动”。
英国在70年代中期后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非常高。从1974年到1977年,失业率增长了120%,青年失业率的增长更高达200%。另一方面,1976年,在诺丁山爆发了英国战后最严重的种族暴动,黑人青少年和警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音乐上,摇滚乐虽是60年代青年亚文化的体现,到了70年代却已经与年轻人生活脱节。不论是重金属的“齐柏林飞船”,或是前卫摇滚如平克·弗洛伊德,都强调高超的演奏技术、华丽的舞台效果或是深奥的概念性专辑。这些庞大沉重的“恐龙”所生产的音乐,早已无法表达年轻人的挫折感与愤怒。相对地,朋克强调的是懂得三和弦即可组团,并且相对于那些超级乐队的大舞台,70年代中期在英国兴起许多小场地让这些乐团可以随性演奏,所以朋克音乐让任何年轻人都可以实现玩音乐的梦想。他们要挑战从60年代以来日益强大的音乐商业建制,打破听众和表演者的界限,并让音乐的诠释权回归大众。
1978年1月,“性手枪乐队”进行了混乱的美国巡回演唱,主唱在途中突然离队,“性手枪乐队”濒临解散。
1979年,“冲撞乐队”在推出划时代的专辑《LONDON CALLING》后,逐渐远离他们1976年出道时的生猛与粗糙。
“朋克”作为一种运动,在1979年告终。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作者:张铁志)
1971年的伦敦。那时还是艺术学院学生的马尔科姆·麦克拉伦和老婆莉德·韦斯特伍德,先是开了一家名叫“让它摇滚”的精品店。1974年,当纽约的“华丽摇滚”/“朋克摇滚乐队”来到这家店时,马尔科姆立刻被他们的强烈风格吸引,自愿赴美担任他们的经理人。更惊世骇俗的是,他把店名更改为“SEX(性)”,卖一些有破洞和怪异色情图案的T恤等,这里马上变成许多年轻人流连的地方。
不久,马尔科姆也逐渐摸索出关于摇滚乐的看法与玩法。他看到当时年轻人已经无法再认同摇滚巨星,年轻人必须有新的声音、新的代言人,因而准备建立一套他的艺术计划。他找了常在店里流连的一个小乐队,建议他们叫做“性手枪”,并相中一个脸孔苍白、看来像是街头游荡少年的男孩担任主唱。
“性手枪”只是一群极端无聊的人的组合。“性手枪”狂暴的舞台风格和劲爆直接的歌词,使他们很快成为当时地下乐界的龙头,并深深影响了包括“冲撞乐团”在内的一票乐队。“性手枪”的惊人魅力让他们立刻被当时最大唱片公司EMI签下来。
他们不仅在歌曲中高唱无政府主义,他们的实际行动也成为摇滚乐史上最激烈的挑衅行为。一次,“性手枪”乐队在英国电视的“合家观赏”时段对主持人口出秽言。将近200位观众打电话表示抗议。当英国《每日镜报》披露上述那出超级恶搞的“电视事件”后,他们立即遭到舆论和政治人物的猛烈批评。此后,歌曲不断被禁播,巡回演唱被各地区政府临时禁止,因此只能以各种化名演出。此时,“性手枪”已成为叛逆青年的英雄、卫道人士眼中的恶魔,许多极右人士甚至以刀子攻击他们。EMI也只能不惜付出大笔违约金和他们解约。
1977年3月,另一家大厂牌A&M签下他们,6天后又解约;2个月后他们和当时刚刚兴起的独立厂牌VIRGIN(处女)签约,发行早已录好的第二首单曲《上帝保佑女皇》,这首歌迅速获得《新音乐快递》杂志的排行榜冠军。
11月,“性手枪”发行首张专辑《别管那些废话,“性手枪”来了》。专辑名称无疑是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对过往的摇滚乐界,以及未来的音乐视野,投下一颗自猫王开创摇滚乐以来的第二次革命炸弹。
如果说“性手枪乐队”把朋克的革命能量提升得更强烈,那么“冲撞乐队”就是把朋克的可能性开拓得更深远。
1977年4月,“冲撞乐队”和CBS签约,发行第一首单曲《WHITE RIOT》,并且大声向时代质问:“你是要夺得掌控权,还是要听命于人?你是朝后退,还是向前行?”这首歌宣示了“朋克青年”对于上一代摇滚巨星的断裂。接下来的第一张专辑《THE CLASH》,里面歌曲充溢着一首首阶级斗争的怒火与对革命起义的号召:“所有权力都在富有的人手中。”相较于“性手枪乐队”的无政府和虚无主义,“冲撞乐队”的歌宛若一篇篇激进的政治宣言:他们批判腐败的国家机器、贫富不均、年轻人失业问题及种族歧视问题等,他们也积极组织反种族歧视的活动。
1979年,“冲撞乐队”发行撼动世界的专辑《LONDON CALLING》。这张专辑虽然是在1979年发行,后来却被美国《滚石》杂志选为80年代最佳专辑第一名,因为它无疑为80年代后的另类摇滚建构了一切语汇与想象的根源。相较之前的华丽摇滚,朋克浪潮中的乐队素质更整齐,也都各有不同的生命力。
“朋克”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成人世界的边缘人或受害者。“朋克”虽然源自美国,但如果没有当时英国的音乐、社会脉络,“朋克”不会成为一场伟大的音乐“运动”。
英国在70年代中期后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非常高。从1974年到1977年,失业率增长了120%,青年失业率的增长更高达200%。另一方面,1976年,在诺丁山爆发了英国战后最严重的种族暴动,黑人青少年和警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音乐上,摇滚乐虽是60年代青年亚文化的体现,到了70年代却已经与年轻人生活脱节。不论是重金属的“齐柏林飞船”,或是前卫摇滚如平克·弗洛伊德,都强调高超的演奏技术、华丽的舞台效果或是深奥的概念性专辑。这些庞大沉重的“恐龙”所生产的音乐,早已无法表达年轻人的挫折感与愤怒。相对地,朋克强调的是懂得三和弦即可组团,并且相对于那些超级乐队的大舞台,70年代中期在英国兴起许多小场地让这些乐团可以随性演奏,所以朋克音乐让任何年轻人都可以实现玩音乐的梦想。他们要挑战从60年代以来日益强大的音乐商业建制,打破听众和表演者的界限,并让音乐的诠释权回归大众。
1978年1月,“性手枪乐队”进行了混乱的美国巡回演唱,主唱在途中突然离队,“性手枪乐队”濒临解散。
1979年,“冲撞乐队”在推出划时代的专辑《LONDON CALLING》后,逐渐远离他们1976年出道时的生猛与粗糙。
“朋克”作为一种运动,在1979年告终。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作者:张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