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盛顿时间1958年10月20日凌晨5时30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一个电话找到了正在美国西海岸做竞选旅行的艾森豪威尔,两人就“金厦炮击”后的局势商谈了10分钟。最后,艾森豪威尔指示杜勒斯飞往台北,“虽然会谈时蒋介石的态度可能会趋向强硬,但眼前的局面也更加说明,关于那几个惹麻烦的小岛确应有一劳永逸的符合美国利益的解决办法”。
10时08分,杜勒斯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
下午,蒋、杜见面,寒暄叙旧后,各怀心计、互相猜忌、时有交锋、讨价还价的会谈正式开始。
杜勒斯摊开美国的意见,直言金门岛在军事上对台湾防备的无用,建议蒋介石果断撤退在这个岛屿上的驻军,并收起对大陆使用武力的幻想,造成两岸事实上的停火和隔离,方是确保台湾安全的明智之举。
蒋介石当即反驳,并对美国与中共在华沙的会谈激烈抨击,说了一些措词很尖锐的话。老先生不仅在撤军和裁军问题上不做承允,反而要求美国应提供更多的军援。
杜勒斯岂肯无所得先付出,他拒绝就蒋介石关于给予更多武器的要求做出任何保证。
双方言词冲撞,蒋介石恼怒之极,站起来大声说:在我活着的时候决不会撤军!
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欢而散。
第二天,蒋介石搬出了“救星”毛泽东。他说:毛泽东现在正在炮击,在此状况下我们宣布撤退,等于示弱,助长“共产阵营”气焰。阁下以为如何?
杜勒斯一时没了话讲。美国是个极重脸面的国家,的确不能在炮火下退却。于是杜氏同意了“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之关联”的提法,不再逼蒋介石撤军。
辩论总算找到了共同点,会谈气氛有所缓和。
美国《纽约邮报》曾困惑不解地说:“共产党人的没脑筋的不妥协行动好像给蒋介石做了一件好事,使蒋在金门马祖的海滩上得到美国的支持了。”殊不知毛泽东的“没脑筋”反映的恰是深思熟虑后的“大智若愚”,毛泽东此次就是要大做“好事”,助蒋介石一臂之力,使之能顶住杜勒斯的压力,长期驻守金马。
杜勒斯毕竟老谋深算,非等闲之辈,他在“撤军”的问题上放蒋介石一马之后,便开始用典型的交易所语言索取回报,他说:我相信您一定也有能够使美国总统感兴趣和感到满意的意见。蒋介石亦知趣,知道不能一步不让,不能使杜勒斯空手而返,最后一刻,心底一百個不情愿地应允了“将适当减少金、马驻军”和“不再以武力反攻大陆”。
杜勒斯抵台后第一次开怀大笑。23日,蒋、杜签署《联合公报》。对照中英两种文字版本,认真阅读,关键性的“不使用武力”一条含义上就存有差异。英文本的“NOT THE USE OF FORCE”,明确地表示“不使用武力”。中文本的表述则是“而非凭藉武力”:“中华民国政府认为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乃其神圣使命,并相信此一使命之基础,建立在中国人民之人心,而达成此一使命之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而非凭藉武力。”东西方文字表述上故意造成的差异,已给双方的大相径庭的解释权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或者说,双方的妥协仅仅是书面上的,实际的认知仍然相差十万八千里。
1958年10月的“蒋、杜会谈”,是“金厦炮战”中各方关注的重要大事,会谈结果对台湾走向和两岸关系影响久远,并促使毛泽东结束了对金门的激烈炮击和围困封锁。
1959年5月24日,杜勒斯与世长辞。蒋“总统”除了按照礼仪常规发去表达悼念之意的唁电而外,就不再多说什么了。但是据说,老蒋曾多次嘱托赴美的外交官到杜卿的墓前代表他献一束小花,默哀片刻。他也曾在私底下讲过这样的话:没有杜勒斯,我们可能在台湾站不住脚跟;但有了杜勒斯,我们可能就再也回不去大陆了。
(摘自黄河出版社《8/23金门大炮战》 作者:沈卫平)
10时08分,杜勒斯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
下午,蒋、杜见面,寒暄叙旧后,各怀心计、互相猜忌、时有交锋、讨价还价的会谈正式开始。
杜勒斯摊开美国的意见,直言金门岛在军事上对台湾防备的无用,建议蒋介石果断撤退在这个岛屿上的驻军,并收起对大陆使用武力的幻想,造成两岸事实上的停火和隔离,方是确保台湾安全的明智之举。
蒋介石当即反驳,并对美国与中共在华沙的会谈激烈抨击,说了一些措词很尖锐的话。老先生不仅在撤军和裁军问题上不做承允,反而要求美国应提供更多的军援。
杜勒斯岂肯无所得先付出,他拒绝就蒋介石关于给予更多武器的要求做出任何保证。
双方言词冲撞,蒋介石恼怒之极,站起来大声说:在我活着的时候决不会撤军!
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欢而散。
第二天,蒋介石搬出了“救星”毛泽东。他说:毛泽东现在正在炮击,在此状况下我们宣布撤退,等于示弱,助长“共产阵营”气焰。阁下以为如何?
杜勒斯一时没了话讲。美国是个极重脸面的国家,的确不能在炮火下退却。于是杜氏同意了“在当前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之关联”的提法,不再逼蒋介石撤军。
辩论总算找到了共同点,会谈气氛有所缓和。
美国《纽约邮报》曾困惑不解地说:“共产党人的没脑筋的不妥协行动好像给蒋介石做了一件好事,使蒋在金门马祖的海滩上得到美国的支持了。”殊不知毛泽东的“没脑筋”反映的恰是深思熟虑后的“大智若愚”,毛泽东此次就是要大做“好事”,助蒋介石一臂之力,使之能顶住杜勒斯的压力,长期驻守金马。
杜勒斯毕竟老谋深算,非等闲之辈,他在“撤军”的问题上放蒋介石一马之后,便开始用典型的交易所语言索取回报,他说:我相信您一定也有能够使美国总统感兴趣和感到满意的意见。蒋介石亦知趣,知道不能一步不让,不能使杜勒斯空手而返,最后一刻,心底一百個不情愿地应允了“将适当减少金、马驻军”和“不再以武力反攻大陆”。
杜勒斯抵台后第一次开怀大笑。23日,蒋、杜签署《联合公报》。对照中英两种文字版本,认真阅读,关键性的“不使用武力”一条含义上就存有差异。英文本的“NOT THE USE OF FORCE”,明确地表示“不使用武力”。中文本的表述则是“而非凭藉武力”:“中华民国政府认为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乃其神圣使命,并相信此一使命之基础,建立在中国人民之人心,而达成此一使命之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而非凭藉武力。”东西方文字表述上故意造成的差异,已给双方的大相径庭的解释权预留出足够的空间。或者说,双方的妥协仅仅是书面上的,实际的认知仍然相差十万八千里。
1958年10月的“蒋、杜会谈”,是“金厦炮战”中各方关注的重要大事,会谈结果对台湾走向和两岸关系影响久远,并促使毛泽东结束了对金门的激烈炮击和围困封锁。
1959年5月24日,杜勒斯与世长辞。蒋“总统”除了按照礼仪常规发去表达悼念之意的唁电而外,就不再多说什么了。但是据说,老蒋曾多次嘱托赴美的外交官到杜卿的墓前代表他献一束小花,默哀片刻。他也曾在私底下讲过这样的话:没有杜勒斯,我们可能在台湾站不住脚跟;但有了杜勒斯,我们可能就再也回不去大陆了。
(摘自黄河出版社《8/23金门大炮战》 作者:沈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