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约翰·邓恩的《爱情的圣徒》(The Canonization)和本·琼生的《致西莉亚》(Song:To Celia)两首诗歌为文本,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应用,欣赏意象在表达相同爱情主题下的魅力。通过比较意象应用的差异发现:两首诗歌运用意象都精准到位,完美地为读者呈现了爱情的力量和爱情的美好,通过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及社会背景为读者欣赏邓恩和琼生的诗歌提供新的解读。
关键词:意象 约翰·邓恩 本·琼生 诗歌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这种具体形象要么是一种所见之物——视觉意象;要么是一种声音,即听觉意象;要么是一种触感——触觉意象;甚或是一种气味、味道或者身体的感觉。
意象在诗歌中举足轻重,被誉为诗歌的灵魂。诗人运用意象,表达情思,既普遍又独具匠心。通过意象,读者不仅得以欣赏诗人的创作灵泉,更可洞悉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引起共鸣。这也是诗歌历经变迁,却始终拥者甚众、广为传颂的重要原因之一。
约翰·邓恩和本·琼生是17世纪同时代的伟大诗人。17世纪,诗歌正处于从伊丽莎白时代的矫情造作向简洁明快过渡的阶段。邓恩的《爱情的圣徒》和琼生的《致西莉亚》都是创作于该时期脍炙人口的诗歌,是各自爱情诗歌的杰出之作,至今魅力仍存。然而,邓恩和琼生二者虽同诞于1572年,同卒于17世纪30年代,但他们诗歌的创作,尤其是意象的运用却截然不同。
邓恩是“玄学诗歌”的首创者,他试图摆脱伊丽莎白时期“宫廷诗歌”的影响,反对用夸张的手法和高格调的语言来堆砌美丽比喻、压抑真实情感等矫情浮华的创作风格。其诗作标新立异,主题以人为本,不满足于空中楼阁式的精神恋爱,认为理想的爱情是精神恋爱、同性爱或体爱的完美结合。他的诗作中的意象玄奇炫目、气势非凡、令人震撼。
本·琼生作为“桂冠诗人”和英国古典文学的先驱,是继莎士比亚之后重要的英国文学家,是詹姆士一世生前最喜爱的剧作家之一。其诗作讲究节制、典雅和音律,主张明快、优美,常用宁静、富有韵律、格调优美的传统意象。
二 意象在《爱情的圣徒》中的应用
《爱情的圣徒》是邓恩运用炫目意象,展现恢宏气势的最好诠释。对于天主教徒来说,只有为了上帝而死或者做出牺牲才被称作“圣徒”。但是邓恩却大胆地将为爱赴死的恋人也称作“圣徒”。诗歌的名字就为其颂扬的爱情定下了基调。但是,即使诗人颂扬爱情,在世人眼中,这种世俗之爱是不被认可的。如何表现自身的大胆和独特?运用听觉意象,给读者带来怒吼、疾呼、掷地有声的声响效果就是最好的方法。诗人正是巧妙运用音韵,展现给读者气势恢宏的听觉意象。
《爱情的圣徒》全诗分为五节,每节都是韵律工整的a b b a c c c a a结构。以第一节为例,尾韵是/v/ /t/ /t/ /v/ /s/ /s/ /s/ /v/ /v/,第二节是/v/ /d/ /d/ /v/ /l/ /l/ /l/ /v/ /v/,第三节是/v/ /ai/ /ai/ /v/ /t/ /t/ /t/ /v/ /v/,第四节是/v/ /s/ /s/ /v/ /z/ /z/ /z/ /v/ /v/,第五节是/v/ /d?廾/ /d?廾/ /v/ /z/ /z/ /z/ /v/ /v/。很显然,诗人绝大多数都运用了浊音,尤其是每一节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是love结尾。表现了诗人的雄伟力量和对爱情大胆追求、坚定执着的雄雄气概。
除尾韵给读者展现的听觉意象外,诗人还在每一节运用音韵呈现了气势博大的听觉意象。第一节第一行,就是诗人的怒吼:FOR God's sake hold your tongue,and let me love.
这其中的“hold”,带给读者的就是诗人发怒的声音意象。除此之外,第一节中的”child”“ruin’d”“mind”“stamp’d”也都给读者大吼的声音意象。
第二节中,除浊音尾韵外,诗人也运用了大量以浊音结尾的词,如“injured”“overflowed”“forward”“sighs”“ships”“tears”“colds”,表达了诗人的爱不被认同的不解和愤慨:他们的爱根本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为什么不能让他和爱人相爱?
除了听觉意象,邓恩也运用了许多其他同样炫目的现实的、扭曲的、诡异的视觉意象,为诗歌主题的表达增加了气势和力量。如在诗歌的第三节,诗人用到“苍蝇(fly)”,“小蜡(tapers)”,“鹰(eagle)”,“鸽子(dove)”和“凤凰(phoenix)”。
通过“苍蝇”的意象,诗人将自己和爱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阐释得具体而不顾一切:明知生命短暂,却不顾他人拼死相爱。即便知道他们最终将如“小蜡烛”一般燃烧殆尽,他们仍然坚持相爱。因为相爱,他们发现自身的“力量(strength)”、“眼光(vision)”、“驯良(meekness)”和“仁慈(mercy)”。最终,爱情升华,从世俗到不朽(immortality),如凤凰涅槃般重生。
对于诗人来说,爱情如此珍贵,如果生不能享受爱,宁愿为爱而死。第四节中,诗人运用了“坟墓(tombs)”“灵柩(hearse)”“骨灰(ashes)”“骨灰瓮(urn)”等代表死亡的视觉意象,就是告诉世人:如果爱不被认可,就为爱赴死。即便死后爱情仍不被认可和接受,诗人认为,他们的爱将在 “诗句(verse)”和“十四行诗(sonnets)”中传唱,坚信死后他们的爱终将被接受并长存于世。
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运用了“教士(reverend)”“隐士居所(hermitage)”等视觉意象,向读者描绘了未来的情景:诗人的爱情终将被铭记,诗人和爱人终将被尊为圣徒,到那时,人们会争相向他们祈求,祈求得到爱的模板(a pattern of love)。 邓恩在这首诗中,通过音韵运用了大量的听觉意象,通过怒吼、质问,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见解和观点,向世人展示了对爱情大胆执着的追求,表现了诗歌的豪情和气势。除此之外,诗人也运用了标新立异、意义独特的苍蝇、蜡烛、凤凰、坟墓、灵柩等视觉意象,表达了即使爱情在现世不被认可,仍将为爱而死的执着。同时坚信:他们的爱情终将升华、重生、不朽!
三 意象在《致西莉亚》中的应用
《致西莉亚》是琼生爱情诗歌的代表之作。诗作立意清新、意境融彻、韵律优美,联想丰富。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陷入单恋的男子如痴如醉的形象,并高度赞美和歌颂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即纯洁的精神恋爱。诗中写到:“用你的眼神为我祝酒,我也用我的为你干杯;或把一个热吻留在我的杯中,我将不再把别的美酒追寻。心灵的渴望却已涌起,渴求神圣的美酒一杯。”(胡家峦译)全诗的结构、用词、节奏和音韵安排合理,以其独特的方式增添和强化了这首抒情诗的意境美。作者主要运用味觉、嗅觉和视觉意象来表达对爱情的歌颂和向往。
诗歌分两节,每节八行,它的基本节奏是抑扬格,采用的脚韵是a b c b a b c b式。脚韵几乎全是响亮、悠长的长元音和双元音单音节词。这首诗韵律柔和,情意绵绵。
诗之开篇,诗人就用味觉意象将爱人的眼波描述成美酒一杯,“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 And I will pledge with mine.”酒如此醇美、香气扑鼻,即使是“上帝的神液(Jove’s nectar sup)也不愿交换。同时,对于诗人来说,在其身体感官上,爱人的眼神像装满美酒、留下亲吻的杯子,更盛满了可以滋润灵魂深处干渴的神圣甘醇。尽管诗人干渴,需要神圣甘露才可止渴,但这种灵魂深处的干渴在看到爱人的眼波和留在杯边的亲吻后,诗人的决定却是,“I would not change for thine”。
通过这种味觉意象和感官意象,诗人对爱人的迷恋被描述得生动细致,读者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对其爱人美丽的眼睛上。
除此之外,诗人在全诗中几乎仅仅运用了一种视觉意象——“一束玫瑰(a rosy wreath)”。玫瑰被诗人用来当做爱情和美丽的象征,送给爱人,表达对爱人深沉的爱。但同时,诗人认为玫瑰短暂的美丽并不能完全象征和代表爱人永存的美丽。那么,诗人明知如此,为何还是送爱人玫瑰呢?因为诗人认为:爱人的美丽如此永恒耀眼,可以耀泽玫瑰(can illuminate the “wreath”),使其永不凋零(made it never“withered”)。诗人的爱也如这玫瑰一样,只有跟爱人在一起,才不致凋零。然而,即便诗人的恋人在返还玫瑰之前只能嗅闻,对玫瑰本身并无任何实质的改变,在诗人看来,这束玫瑰跟以前已截然不同,已然成为恋人的象征。因此,对于诗人来说,保有这束玫瑰,就是保有自己美妙的永恒的爱情。
《致西莉亚》写的是精神之恋,情感的表达没有通过肢体的接触,而是成功地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大胆的想象,达到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即意境融彻,能够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四 《爱情的圣徒》和《致西莉亚》中意象应用的异同及其缘由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意象的类别上,邓恩主要运用了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而琼生则主要运用了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和视觉意象。通过听觉意象,邓恩的诗歌充满豪情和气势;通过味觉和嗅觉意象,琼生的诗歌却是柔情美妙,情意绵长。
在视觉意象上,二者虽然都有所应用,但从范围上看,邓恩的视觉意象炫目而丰富,而琼生的意象则相对单一;从意义上看,邓恩的视觉意象既有美好的寓意,如“诗句(verse)”和“十四行诗(sonnets)”“赞美诗(hymns)”,也有寓意森然恐怖的“坟墓(tombs)”“灵柩(hearse)”“骨灰(ashes)”“骨灰瓮(urn)”,更有包含负面和诡异含义的意象,如“苍蝇(fly)”“小蜡(tapers)”“鹰(eagle)”“鸽子(dove)”和“凤凰(phoenix)”等。相对来说,琼生的视觉意象却是美好的永不凋谢的“玫瑰(a rosy wreath)”,象征诗人永恒长存的美丽爱情。
邓恩和琼生都诞生于伊丽莎白时代,那一时期的爱情诗在总体上受中世纪后期所谓“宫廷爱情(courtly love)的影响,描写的是精神之爱(spiritual love),而非世俗生活中男女的真情实感。诗风矫揉造作、浮华,抑制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诗歌的发展。这一现象在莎士比亚后期有所改变,但真正的变革却是来自邓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他们主张用朴实的口语化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歌颂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爱情。而琼生则依旧主张用宁静、富有韵律、格调优美的传统意象来歌颂美好的精神恋爱。因此,邓恩是反传统的先驱,而琼生是传统的捍卫者。
有鉴于此,邓恩要通过呐喊和怒吼表达自己独特的声音,而对于琼生来说,只要安静地吟诵美好传统的歌谣。这就是为何邓恩的诗歌声音意象气势恢宏、丰富生动,而琼生的声音意象却宁静柔美、情意绵绵。同样,正是由于邓恩要反对传统、标新立异,所以他才有必要摒弃传统的如“玫瑰”“美酒”等意象,而采用新奇炫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另外,在意象的选择上,琼生出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身份——詹姆士最喜欢的剧作家之一,不可能如邓恩那样大胆而直接,去表达热情奔放的情感。
五 结语
《爱情的圣徒》和《致西莉亚》分别作为邓恩和琼生的代表性诗歌,都是歌颂爱情的绝佳之作,一首歌颂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世俗之爱,一首歌颂精神之爱。各自运用的意象都精准到位,完美地为读者呈现了爱情的力量和爱情的美好。由于自身主张的不同,一位标新立异,大胆革新,运用新奇的意象构建了气势宏伟博大的爱情赞歌;一位则坚持传统,沿用传统,用传统的意象轻吟浅颂,展现了情柔意绵的爱情画卷。于读者来说,这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奉献的爱情盛宴,诗歌中展现出的意象的美丽,意象的魅力,必将为读者称奇而赞叹。
参考文献:
[1] 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龙跃:《〈致西莉亚〉的意境与韵律之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尼古拉斯·H·纳尔逊:《英国经典诗歌阅读与欣赏——从多恩到彭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麦吉尔主编,王志远编译:《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诗歌卷),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
[5] Zhang Boxiang,Chen Xuemeng.A course book of English literature(I),Wuhan University Press,1998.
作者简介:彭媛,女,1980—,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意象 约翰·邓恩 本·琼生 诗歌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这种具体形象要么是一种所见之物——视觉意象;要么是一种声音,即听觉意象;要么是一种触感——触觉意象;甚或是一种气味、味道或者身体的感觉。
意象在诗歌中举足轻重,被誉为诗歌的灵魂。诗人运用意象,表达情思,既普遍又独具匠心。通过意象,读者不仅得以欣赏诗人的创作灵泉,更可洞悉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引起共鸣。这也是诗歌历经变迁,却始终拥者甚众、广为传颂的重要原因之一。
约翰·邓恩和本·琼生是17世纪同时代的伟大诗人。17世纪,诗歌正处于从伊丽莎白时代的矫情造作向简洁明快过渡的阶段。邓恩的《爱情的圣徒》和琼生的《致西莉亚》都是创作于该时期脍炙人口的诗歌,是各自爱情诗歌的杰出之作,至今魅力仍存。然而,邓恩和琼生二者虽同诞于1572年,同卒于17世纪30年代,但他们诗歌的创作,尤其是意象的运用却截然不同。
邓恩是“玄学诗歌”的首创者,他试图摆脱伊丽莎白时期“宫廷诗歌”的影响,反对用夸张的手法和高格调的语言来堆砌美丽比喻、压抑真实情感等矫情浮华的创作风格。其诗作标新立异,主题以人为本,不满足于空中楼阁式的精神恋爱,认为理想的爱情是精神恋爱、同性爱或体爱的完美结合。他的诗作中的意象玄奇炫目、气势非凡、令人震撼。
本·琼生作为“桂冠诗人”和英国古典文学的先驱,是继莎士比亚之后重要的英国文学家,是詹姆士一世生前最喜爱的剧作家之一。其诗作讲究节制、典雅和音律,主张明快、优美,常用宁静、富有韵律、格调优美的传统意象。
二 意象在《爱情的圣徒》中的应用
《爱情的圣徒》是邓恩运用炫目意象,展现恢宏气势的最好诠释。对于天主教徒来说,只有为了上帝而死或者做出牺牲才被称作“圣徒”。但是邓恩却大胆地将为爱赴死的恋人也称作“圣徒”。诗歌的名字就为其颂扬的爱情定下了基调。但是,即使诗人颂扬爱情,在世人眼中,这种世俗之爱是不被认可的。如何表现自身的大胆和独特?运用听觉意象,给读者带来怒吼、疾呼、掷地有声的声响效果就是最好的方法。诗人正是巧妙运用音韵,展现给读者气势恢宏的听觉意象。
《爱情的圣徒》全诗分为五节,每节都是韵律工整的a b b a c c c a a结构。以第一节为例,尾韵是/v/ /t/ /t/ /v/ /s/ /s/ /s/ /v/ /v/,第二节是/v/ /d/ /d/ /v/ /l/ /l/ /l/ /v/ /v/,第三节是/v/ /ai/ /ai/ /v/ /t/ /t/ /t/ /v/ /v/,第四节是/v/ /s/ /s/ /v/ /z/ /z/ /z/ /v/ /v/,第五节是/v/ /d?廾/ /d?廾/ /v/ /z/ /z/ /z/ /v/ /v/。很显然,诗人绝大多数都运用了浊音,尤其是每一节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都是love结尾。表现了诗人的雄伟力量和对爱情大胆追求、坚定执着的雄雄气概。
除尾韵给读者展现的听觉意象外,诗人还在每一节运用音韵呈现了气势博大的听觉意象。第一节第一行,就是诗人的怒吼:FOR God's sake hold your tongue,and let me love.
这其中的“hold”,带给读者的就是诗人发怒的声音意象。除此之外,第一节中的”child”“ruin’d”“mind”“stamp’d”也都给读者大吼的声音意象。
第二节中,除浊音尾韵外,诗人也运用了大量以浊音结尾的词,如“injured”“overflowed”“forward”“sighs”“ships”“tears”“colds”,表达了诗人的爱不被认同的不解和愤慨:他们的爱根本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为什么不能让他和爱人相爱?
除了听觉意象,邓恩也运用了许多其他同样炫目的现实的、扭曲的、诡异的视觉意象,为诗歌主题的表达增加了气势和力量。如在诗歌的第三节,诗人用到“苍蝇(fly)”,“小蜡(tapers)”,“鹰(eagle)”,“鸽子(dove)”和“凤凰(phoenix)”。
通过“苍蝇”的意象,诗人将自己和爱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阐释得具体而不顾一切:明知生命短暂,却不顾他人拼死相爱。即便知道他们最终将如“小蜡烛”一般燃烧殆尽,他们仍然坚持相爱。因为相爱,他们发现自身的“力量(strength)”、“眼光(vision)”、“驯良(meekness)”和“仁慈(mercy)”。最终,爱情升华,从世俗到不朽(immortality),如凤凰涅槃般重生。
对于诗人来说,爱情如此珍贵,如果生不能享受爱,宁愿为爱而死。第四节中,诗人运用了“坟墓(tombs)”“灵柩(hearse)”“骨灰(ashes)”“骨灰瓮(urn)”等代表死亡的视觉意象,就是告诉世人:如果爱不被认可,就为爱赴死。即便死后爱情仍不被认可和接受,诗人认为,他们的爱将在 “诗句(verse)”和“十四行诗(sonnets)”中传唱,坚信死后他们的爱终将被接受并长存于世。
在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运用了“教士(reverend)”“隐士居所(hermitage)”等视觉意象,向读者描绘了未来的情景:诗人的爱情终将被铭记,诗人和爱人终将被尊为圣徒,到那时,人们会争相向他们祈求,祈求得到爱的模板(a pattern of love)。 邓恩在这首诗中,通过音韵运用了大量的听觉意象,通过怒吼、质问,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见解和观点,向世人展示了对爱情大胆执着的追求,表现了诗歌的豪情和气势。除此之外,诗人也运用了标新立异、意义独特的苍蝇、蜡烛、凤凰、坟墓、灵柩等视觉意象,表达了即使爱情在现世不被认可,仍将为爱而死的执着。同时坚信:他们的爱情终将升华、重生、不朽!
三 意象在《致西莉亚》中的应用
《致西莉亚》是琼生爱情诗歌的代表之作。诗作立意清新、意境融彻、韵律优美,联想丰富。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陷入单恋的男子如痴如醉的形象,并高度赞美和歌颂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即纯洁的精神恋爱。诗中写到:“用你的眼神为我祝酒,我也用我的为你干杯;或把一个热吻留在我的杯中,我将不再把别的美酒追寻。心灵的渴望却已涌起,渴求神圣的美酒一杯。”(胡家峦译)全诗的结构、用词、节奏和音韵安排合理,以其独特的方式增添和强化了这首抒情诗的意境美。作者主要运用味觉、嗅觉和视觉意象来表达对爱情的歌颂和向往。
诗歌分两节,每节八行,它的基本节奏是抑扬格,采用的脚韵是a b c b a b c b式。脚韵几乎全是响亮、悠长的长元音和双元音单音节词。这首诗韵律柔和,情意绵绵。
诗之开篇,诗人就用味觉意象将爱人的眼波描述成美酒一杯,“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 And I will pledge with mine.”酒如此醇美、香气扑鼻,即使是“上帝的神液(Jove’s nectar sup)也不愿交换。同时,对于诗人来说,在其身体感官上,爱人的眼神像装满美酒、留下亲吻的杯子,更盛满了可以滋润灵魂深处干渴的神圣甘醇。尽管诗人干渴,需要神圣甘露才可止渴,但这种灵魂深处的干渴在看到爱人的眼波和留在杯边的亲吻后,诗人的决定却是,“I would not change for thine”。
通过这种味觉意象和感官意象,诗人对爱人的迷恋被描述得生动细致,读者所有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对其爱人美丽的眼睛上。
除此之外,诗人在全诗中几乎仅仅运用了一种视觉意象——“一束玫瑰(a rosy wreath)”。玫瑰被诗人用来当做爱情和美丽的象征,送给爱人,表达对爱人深沉的爱。但同时,诗人认为玫瑰短暂的美丽并不能完全象征和代表爱人永存的美丽。那么,诗人明知如此,为何还是送爱人玫瑰呢?因为诗人认为:爱人的美丽如此永恒耀眼,可以耀泽玫瑰(can illuminate the “wreath”),使其永不凋零(made it never“withered”)。诗人的爱也如这玫瑰一样,只有跟爱人在一起,才不致凋零。然而,即便诗人的恋人在返还玫瑰之前只能嗅闻,对玫瑰本身并无任何实质的改变,在诗人看来,这束玫瑰跟以前已截然不同,已然成为恋人的象征。因此,对于诗人来说,保有这束玫瑰,就是保有自己美妙的永恒的爱情。
《致西莉亚》写的是精神之恋,情感的表达没有通过肢体的接触,而是成功地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大胆的想象,达到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即意境融彻,能够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四 《爱情的圣徒》和《致西莉亚》中意象应用的异同及其缘由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意象的类别上,邓恩主要运用了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而琼生则主要运用了味觉意象,嗅觉意象和视觉意象。通过听觉意象,邓恩的诗歌充满豪情和气势;通过味觉和嗅觉意象,琼生的诗歌却是柔情美妙,情意绵长。
在视觉意象上,二者虽然都有所应用,但从范围上看,邓恩的视觉意象炫目而丰富,而琼生的意象则相对单一;从意义上看,邓恩的视觉意象既有美好的寓意,如“诗句(verse)”和“十四行诗(sonnets)”“赞美诗(hymns)”,也有寓意森然恐怖的“坟墓(tombs)”“灵柩(hearse)”“骨灰(ashes)”“骨灰瓮(urn)”,更有包含负面和诡异含义的意象,如“苍蝇(fly)”“小蜡(tapers)”“鹰(eagle)”“鸽子(dove)”和“凤凰(phoenix)”等。相对来说,琼生的视觉意象却是美好的永不凋谢的“玫瑰(a rosy wreath)”,象征诗人永恒长存的美丽爱情。
邓恩和琼生都诞生于伊丽莎白时代,那一时期的爱情诗在总体上受中世纪后期所谓“宫廷爱情(courtly love)的影响,描写的是精神之爱(spiritual love),而非世俗生活中男女的真情实感。诗风矫揉造作、浮华,抑制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诗歌的发展。这一现象在莎士比亚后期有所改变,但真正的变革却是来自邓恩为首的玄学派诗人。他们主张用朴实的口语化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歌颂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爱情。而琼生则依旧主张用宁静、富有韵律、格调优美的传统意象来歌颂美好的精神恋爱。因此,邓恩是反传统的先驱,而琼生是传统的捍卫者。
有鉴于此,邓恩要通过呐喊和怒吼表达自己独特的声音,而对于琼生来说,只要安静地吟诵美好传统的歌谣。这就是为何邓恩的诗歌声音意象气势恢宏、丰富生动,而琼生的声音意象却宁静柔美、情意绵绵。同样,正是由于邓恩要反对传统、标新立异,所以他才有必要摒弃传统的如“玫瑰”“美酒”等意象,而采用新奇炫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另外,在意象的选择上,琼生出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身份——詹姆士最喜欢的剧作家之一,不可能如邓恩那样大胆而直接,去表达热情奔放的情感。
五 结语
《爱情的圣徒》和《致西莉亚》分别作为邓恩和琼生的代表性诗歌,都是歌颂爱情的绝佳之作,一首歌颂精神和肉体相结合的世俗之爱,一首歌颂精神之爱。各自运用的意象都精准到位,完美地为读者呈现了爱情的力量和爱情的美好。由于自身主张的不同,一位标新立异,大胆革新,运用新奇的意象构建了气势宏伟博大的爱情赞歌;一位则坚持传统,沿用传统,用传统的意象轻吟浅颂,展现了情柔意绵的爱情画卷。于读者来说,这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奉献的爱情盛宴,诗歌中展现出的意象的美丽,意象的魅力,必将为读者称奇而赞叹。
参考文献:
[1] 胡家峦:《英语诗歌精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龙跃:《〈致西莉亚〉的意境与韵律之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尼古拉斯·H·纳尔逊:《英国经典诗歌阅读与欣赏——从多恩到彭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麦吉尔主编,王志远编译:《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诗歌卷),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
[5] Zhang Boxiang,Chen Xuemeng.A course book of English literature(I),Wuhan University Press,1998.
作者简介:彭媛,女,1980—,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