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物理教学如何符合中学生的实际,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依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近几年中学物理教学经验,进行了教学尝试,实践了“问题式教学法”,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出题,自主解答等教學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关键词】创新;真正理解;问题式教学法;自主提问
一、产生困惑,提出问题
反思近几年的物理教学,我总有这样的困惑,有些知识点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过多次,可为什么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有些题型在课堂上已分析讲解过多回,学生似乎当时理解了,但为什么考试时还是不会做?有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明明能够回答出来,但为什么没过多久再提问他,却什么都不记得了?对这几个困惑我思来想去,一直想找出问题的原因。
二、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回想自己课堂教学,总是怕讲解的深度,广度不够,总是怕有些题型没讲到或没讲全,总是怕漏掉某些知识点,总是怕学生还是不懂,讲得自然就多了,典型的填鸭式教学,结果可想而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给学生们观察、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包办,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包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于组织引导参与课堂、激励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被动、机械地照搬、照抄。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真正理解。
三、创新教法,尝试实践
1.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给学生讲解结论是怎么来的,甚至根本就不理会结论是怎么来的,直接就利用结论来解题。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逐个按相互联系的线索向学生提问,学生接到问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例如,高一物理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这一问题,笔者是这样尝试的:
笔者: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其前后轮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此时摩擦力阻碍汽车向前运动,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都与运动方向相反。
笔者:既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方向都与运动方向相反(即向后),那汽车为什么还能向前运动呢?是什么力使汽车向前运动的呢?
学生: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
笔者:如果把汽车用千斤顶支撑起来,启动发动机,汽车仍受到牵引力的作用但汽车还会向前运动吗?
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汽车会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但汽车明明就有受到向后的摩擦力呀?
笔者:那你们想想汽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会不会有区别呢?
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自己总结:汽车前轮所受摩擦力向后,后轮所受摩擦力向前,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总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作删节、补充、调整、重组。绝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材当《圣经》,一成不变地教学,甚至照本宣科。
例如,在高二物理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中,教材只介绍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并没有介绍接触起电。但是考虑到接触起电也是起电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也是电子的转移,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且在学习库仑定律时也经常结合接触起电来计算相关问题,所以我决定把接触起电插入到感应起电后面来讲解,当作起电的三种方式一并讲解,并详细讲解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接触后电荷量是如何分配的。这样学生对起电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3.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转变一些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我认为,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当“老师”。例如,有一道课堂练习题:一个物体的初速度是2m/s,以0.5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物体在第4s内的位移。
笔者先让一个中等程度的同学上来给同学们讲解:x=vot at2=2m/s×4s ×0.5 m/s2×42s2=12m。
再让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上来批改,并解释原因。该同学这样讲解:这题理解的不对,题目要我们求的是第4s内的位移,而不是前4s内的位移,刚刚某某同学没有区分第4s和前4s这两个概念,第4s内的位移可以理解为在3s末的基础上再运动1s所通过的位移,x=vot at2中的vo应代3s末的速度,t应代1s,所以应先求第3s末的速度:v=vo at=2m/s 0.5 m/s2×3s=3.5 m/s,再求第4s内的位移:x=vot at2=3.5m/s×1s ×0.5 m/s2×12s2=3.75m。
显然第二个同学解释的正是我要讲解的,第一个同学虽然错了,但让他给同学们讲解了一遍,他对这种题型印象深刻,之后又听另一个同学讲解一遍,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意思。不管同学上来讲的对还是错,他在上来之前都得认真弄懂题目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同时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给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自主提问、出题,自主解答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老师提问,学生来回答,现在我们换一种思维,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来解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出题,学生出几道有价值的题目,所付出的劳动和收获远远大于做几道题。这样经常让学生“换位分析”,学生将逐渐掌握出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出题法则,将能更灵活地应对各种考试题型。
例如,在初三物理《功》这一节中,三种不做功的情况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内容。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分别是,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与距离垂直。我让一个同学带着他的书包来演示这三种情况,如他提着书包站着静止不动,提着书包在讲台上水平走动一段距离等动作,让另外一个同学来判断他演示的是哪种情况,做不做功。这样拿书包演示的同学首先得非常清楚功的概念,同时检验了另一个同学是否理解了不做功的原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古人常说“学海无涯”,其实对我们教师而言,“教海”又何尝不是“无涯”呢,我们需要无止境的去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而不只是适合我们的老师,从而达到真正让学生理解的目的,总之,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2]石志中.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物理教师,2000(1).
[3]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李远蓉,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创新;真正理解;问题式教学法;自主提问
一、产生困惑,提出问题
反思近几年的物理教学,我总有这样的困惑,有些知识点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过多次,可为什么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有些题型在课堂上已分析讲解过多回,学生似乎当时理解了,但为什么考试时还是不会做?有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明明能够回答出来,但为什么没过多久再提问他,却什么都不记得了?对这几个困惑我思来想去,一直想找出问题的原因。
二、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回想自己课堂教学,总是怕讲解的深度,广度不够,总是怕有些题型没讲到或没讲全,总是怕漏掉某些知识点,总是怕学生还是不懂,讲得自然就多了,典型的填鸭式教学,结果可想而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给学生们观察、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包办,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包办。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在于组织引导参与课堂、激励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被动、机械地照搬、照抄。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真正理解。
三、创新教法,尝试实践
1.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然后给学生讲解结论是怎么来的,甚至根本就不理会结论是怎么来的,直接就利用结论来解题。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逐个按相互联系的线索向学生提问,学生接到问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
例如,高一物理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这一问题,笔者是这样尝试的:
笔者: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其前后轮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此时摩擦力阻碍汽车向前运动,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都与运动方向相反。
笔者:既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方向都与运动方向相反(即向后),那汽车为什么还能向前运动呢?是什么力使汽车向前运动的呢?
学生: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
笔者:如果把汽车用千斤顶支撑起来,启动发动机,汽车仍受到牵引力的作用但汽车还会向前运动吗?
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汽车会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但汽车明明就有受到向后的摩擦力呀?
笔者:那你们想想汽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会不会有区别呢?
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自己总结:汽车前轮所受摩擦力向后,后轮所受摩擦力向前,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总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作删节、补充、调整、重组。绝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材当《圣经》,一成不变地教学,甚至照本宣科。
例如,在高二物理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中,教材只介绍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并没有介绍接触起电。但是考虑到接触起电也是起电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也是电子的转移,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且在学习库仑定律时也经常结合接触起电来计算相关问题,所以我决定把接触起电插入到感应起电后面来讲解,当作起电的三种方式一并讲解,并详细讲解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球接触后电荷量是如何分配的。这样学生对起电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3.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转变一些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我认为,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当“老师”。例如,有一道课堂练习题:一个物体的初速度是2m/s,以0.5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物体在第4s内的位移。
笔者先让一个中等程度的同学上来给同学们讲解:x=vot at2=2m/s×4s ×0.5 m/s2×42s2=12m。
再让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上来批改,并解释原因。该同学这样讲解:这题理解的不对,题目要我们求的是第4s内的位移,而不是前4s内的位移,刚刚某某同学没有区分第4s和前4s这两个概念,第4s内的位移可以理解为在3s末的基础上再运动1s所通过的位移,x=vot at2中的vo应代3s末的速度,t应代1s,所以应先求第3s末的速度:v=vo at=2m/s 0.5 m/s2×3s=3.5 m/s,再求第4s内的位移:x=vot at2=3.5m/s×1s ×0.5 m/s2×12s2=3.75m。
显然第二个同学解释的正是我要讲解的,第一个同学虽然错了,但让他给同学们讲解了一遍,他对这种题型印象深刻,之后又听另一个同学讲解一遍,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的意思。不管同学上来讲的对还是错,他在上来之前都得认真弄懂题目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同时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给枯燥的课堂教学带来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自主提问、出题,自主解答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老师提问,学生来回答,现在我们换一种思维,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来解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出题,学生出几道有价值的题目,所付出的劳动和收获远远大于做几道题。这样经常让学生“换位分析”,学生将逐渐掌握出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出题法则,将能更灵活地应对各种考试题型。
例如,在初三物理《功》这一节中,三种不做功的情况的理解是很重要的内容。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分别是,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与距离垂直。我让一个同学带着他的书包来演示这三种情况,如他提着书包站着静止不动,提着书包在讲台上水平走动一段距离等动作,让另外一个同学来判断他演示的是哪种情况,做不做功。这样拿书包演示的同学首先得非常清楚功的概念,同时检验了另一个同学是否理解了不做功的原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古人常说“学海无涯”,其实对我们教师而言,“教海”又何尝不是“无涯”呢,我们需要无止境的去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而不只是适合我们的老师,从而达到真正让学生理解的目的,总之,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2]石志中.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物理教师,2000(1).
[3]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李远蓉,朱霞,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