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课世界古代史,对学生甚至老师来说有较大的困难。高一来说学生就听得云里雾里,现在高三一轮复习,如何让学生真正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透彻。笔者以概念本身的逻辑关系入手进行主题线索突破;以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入手进行主题难点突破;以引领学生阅读思考史料入手进行主题形象突破;以历史和现实相通入手进行主题反思突破。实现一轮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主题灵魂突破民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4-02
一节有效的历史课,应该有明确的“主题灵魂”,所以备课首先考虑的是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确定主题灵魂,而后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卓尔不群的雅典》为例,根据高三一轮复习的要求和教学特色,确立“民主”为这节课的主题灵魂,并以此为突破口。
一、以概念本身的逻辑关系入手进行主题线索突破
历史概念具有概况性、特征性、规律性、总结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联系,对历史概念进行概念化、联系性、迁移性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抽象的“民主”,民主改革的过程要求同学们抓住“贵族权力不断削弱,平民权力不断扩大”,并对雅典民主政治三人改革的不同影响做知识理解的突破,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师:民主是什么意思呢?课件点出:民主——Democracy,democ=“人民”,cracy=“权力”,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设计用途:用英文原始地解释民主的意思同时也体现启蒙思想“主权在民”。师:民主就是权力在人民手中,那在梭伦改革前雅典的权利是掌握在所有公民手中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发现当时雅典改革的背景。请同学在教材第二段找到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背景,权力在哪里?生:贵族专权或贵族垄断一切大权师:那民主吗?民主的话权利要在哪里?生:不民主,权利要在所有公民手中。设计意图:权利在贵族手中,许多平民和手工业者没有权利,这不民主,更重要的是引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师:我们高一所学的知识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分别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基础、确立、黄金时代。你会理解分析得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吗?生:学生一片茫然。师:我来提醒一下同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趋势是什么?生:皇权不断加强,相劝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扩大,地方权利不断削弱。师:对了,按这个逻辑去思考生:贵族权力不断削弱,平民权力不断扩大。师:很好,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抓住“贵族权力不断削弱,平民权力不断扩大”来理解为什么梭伦改革为什么说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为什么说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为什么说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二、以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入手进行主题难点突破
把教学始终处理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没办法像大学教授一样进行专业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史学月刊,特别留意跟高中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以此成为我们教学研究思考的素材,并实现教学的步步高。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转变成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教师的研究,拿出新情景,新材料,设置新问题。培养学生考试说明要求这四大能力。关于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选区方面的不同,理解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对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位置这个难点上,笔者是用曹沛霖先生 在《中西方政治制度“分叉”发展的原因分析》史学研究成果来突破的。
师:梭伦改革的五百人会议的选区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五百人会议的选区相比有什么特点?生:(略)。师:那从血缘部落选区改革到地域选区对民主政治的演进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这么一段材料。课件显示:曹沛霖先生在《中西方政治制度“分叉”发展的原因分析》解释——“血缘因素是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性发展的基因。从原始群居到氏族再到部落,(略)。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知识,中西方政治制度“分叉”发展指的是什么?生: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的专制政治制度,而雅典的民主政治。师:曹沛霖先生分析分叉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学生七嘴八舌)师:(板书)古代中国:专制——血缘因素较浓重;西方: 民主——血缘因素被破坏。师:从中国来看,实际上,分封制也好,宗法制也罢,就算再加上前面的王位世袭制度,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关键在那里,一言以蔽之,曰血缘政治。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雅典破坏“血缘因素”的事实有哪些?生1: 其一, 政治改革破坏了血缘关系(解释略)。生2:希腊向小亚细亚和地中海的殖民活动对血缘关系也是一个破坏(解释略)。
三、以引领学生阅读思考史料入手进行主题形象突破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一个严重的倾向,就是教条式的讲授,把历史讲成了干条条、干巴巴的概念,没有滋味。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反思。特别是一些措施和内容的知识点,历史是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把他转化成有情节、有画面的典型素材,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课,三人的改革内容措施极奇的枯燥和生硬,我通过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方法,以陶片放逐法为例,来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概况。
课件显示:(一)请你鉴别“介质”——“陶片”还是“贝壳”材料一:“陶片放逐法(Ostracism)”一词,(略)——林榕年主编:《外国法制史新编》。材料二:截至20世纪90年代,在雅典的广场上发现了可以确认的1145片陶片,(略)——《是“陶片放逐法”还是“贝壳放逐法” ?——“ Ostracism ”释义》。设计意图:通过两则材料让学生去判断哪一种史料更可靠,是“文字史料”还是“实物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生:“介质”应该是“陶片”课件显示: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最可靠来源。
课件显示:(二)陶片放逐法反映雅典民主政治什么特点?(5分钟)(材料略)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来锻炼考试说明学生的能力,在这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有意义的问题,并运用判断、比较和归纳等方法论证问题。师:请同学按句号分点找到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材料中第一个句号得出什么特点?生:公正性,强制性。师:很好,看到这个,联想到中国现今屡次刺痛我们在中国普通民众神经的“特权”现象,比如官二代,星二代,红二代,他们的霸气侧漏一而再地告诉我们,我们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还远远没有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对比,遥远的雅典民主和身边的民主,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师:材料中第二个句号得出什么特点?生:广泛性,监督性。师:是的,哪些有效性息支撑你的结论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历史学习方法。生:通过“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公民大会是所有公民多有机会参加的。师:从这则材料中你知道“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目的吗?生:保障“民主”。师:材料中有效信息呢?生:“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放逐有恢复僭主野心的雅典政治家)”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三个句号?它体现什么特点呢?生:灵活性。师:最后一个句号呢?生:包容性。师:如有人企图威胁雅典的制度,雅典人可通过这项制度把他逐出雅典,放逐期限10年(一说5年,可依城邦需要随时召回),被逐者不得辩护,放逐期间其公民权和财产权予以保留。这跟我们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逻辑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政客们 与后来逐鹿者们非闹到鱼死网破不可相比,陶片放逐法算是一项英明的制度了。设计意图:对学生的人道主义教育,尊重生命,人权,即使是罪犯的人权也不能践踏。反思中国历史的一些惯用逻辑。培养人文主义素养。
四、以历史和现实相通入手进行主题反思突破
李大钊说“历史是有生命、活动的、进步的、而不是死的”。要使历史有 “现实”感,首先要使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直观、生动,课堂教学要注重历史细节,要传递有现实感的历史,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历史并不遥远,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那遥远的古希腊民主跟学生的现实有什么相通的呢?关于原始直接的雅典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折翼的知识点,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我是这样设计让学生与现实相同的,并理解直接民主的弊病和反思当今网络暴力的现实问题。
课件显示:苏格拉底之死油画及文字“苏格拉底现年70岁”(材料略)师:从“听见苏格拉底说象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邀怒了的帕帕迪决定举手投他有罪!”材料中你发现普通平民的什么问题?生:情绪化,从众心理。师:看到这个,我会联想到当今我们也有一个门槛很低让普通百姓话语权的到释放的地方,想一想,哪里?生:网络、微博等。师:是的,失去了制衡的任何权力哪怕是软性的话语权也有可能膨胀成暴力。很多很多的人在根本上是习惯性的 “受众”,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传统,他们凭着某种表象来判断是非善恶,于是乎有时候就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以及感情用事,转移发泄。我们要深刻反省和思考,老师推荐一部电影《搜索》,可以让我们反省这种网络暴力。生:我看过(课堂达到共鸣)。设计意图:历史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我们要通过学习雅典民主政治,警醒中学什么玩网络的时候不要成为暴民,多一点理性的思考和客观地分析。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培养文明上网,理性上网。比传统的说教,更是润物细无声。
以学生为本理念,根据高三复习的要求,教师研磨课堂突破点。概念、最新史学研究成果、丰富史料、历史现实解读等手段进行主题线索突破、难点突破、形象突破、反思突破。做为一线教师,读书思考、课例突破、理性总结这一过程,不失为提高自己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李海明:《读.议.拟.论教学模式概说》
[3]黄卫军:《雅典陶片放逐法初探》
[4]刘东兴:《历史课堂要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讲清楚——关于“陶片放逐法”几个问题的回答》
[5]刘立新:《再论历史科概念教学》
【关键词】主题灵魂突破民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4-02
一节有效的历史课,应该有明确的“主题灵魂”,所以备课首先考虑的是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确定主题灵魂,而后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卓尔不群的雅典》为例,根据高三一轮复习的要求和教学特色,确立“民主”为这节课的主题灵魂,并以此为突破口。
一、以概念本身的逻辑关系入手进行主题线索突破
历史概念具有概况性、特征性、规律性、总结性等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联系,对历史概念进行概念化、联系性、迁移性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抽象的“民主”,民主改革的过程要求同学们抓住“贵族权力不断削弱,平民权力不断扩大”,并对雅典民主政治三人改革的不同影响做知识理解的突破,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师:民主是什么意思呢?课件点出:民主——Democracy,democ=“人民”,cracy=“权力”,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设计用途:用英文原始地解释民主的意思同时也体现启蒙思想“主权在民”。师:民主就是权力在人民手中,那在梭伦改革前雅典的权利是掌握在所有公民手中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发现当时雅典改革的背景。请同学在教材第二段找到雅典民主政治改革的背景,权力在哪里?生:贵族专权或贵族垄断一切大权师:那民主吗?民主的话权利要在哪里?生:不民主,权利要在所有公民手中。设计意图:权利在贵族手中,许多平民和手工业者没有权利,这不民主,更重要的是引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师:我们高一所学的知识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分别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基础、确立、黄金时代。你会理解分析得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吗?生:学生一片茫然。师:我来提醒一下同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趋势是什么?生:皇权不断加强,相劝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扩大,地方权利不断削弱。师:对了,按这个逻辑去思考生:贵族权力不断削弱,平民权力不断扩大。师:很好,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抓住“贵族权力不断削弱,平民权力不断扩大”来理解为什么梭伦改革为什么说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为什么说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为什么说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二、以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入手进行主题难点突破
把教学始终处理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没办法像大学教授一样进行专业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多阅读一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史学月刊,特别留意跟高中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以此成为我们教学研究思考的素材,并实现教学的步步高。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转变成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通过教师的研究,拿出新情景,新材料,设置新问题。培养学生考试说明要求这四大能力。关于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选区方面的不同,理解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对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位置这个难点上,笔者是用曹沛霖先生 在《中西方政治制度“分叉”发展的原因分析》史学研究成果来突破的。
师:梭伦改革的五百人会议的选区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五百人会议的选区相比有什么特点?生:(略)。师:那从血缘部落选区改革到地域选区对民主政治的演进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这么一段材料。课件显示:曹沛霖先生在《中西方政治制度“分叉”发展的原因分析》解释——“血缘因素是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性发展的基因。从原始群居到氏族再到部落,(略)。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知识,中西方政治制度“分叉”发展指的是什么?生: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的专制政治制度,而雅典的民主政治。师:曹沛霖先生分析分叉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学生七嘴八舌)师:(板书)古代中国:专制——血缘因素较浓重;西方: 民主——血缘因素被破坏。师:从中国来看,实际上,分封制也好,宗法制也罢,就算再加上前面的王位世袭制度,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关键在那里,一言以蔽之,曰血缘政治。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雅典破坏“血缘因素”的事实有哪些?生1: 其一, 政治改革破坏了血缘关系(解释略)。生2:希腊向小亚细亚和地中海的殖民活动对血缘关系也是一个破坏(解释略)。
三、以引领学生阅读思考史料入手进行主题形象突破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有一个严重的倾向,就是教条式的讲授,把历史讲成了干条条、干巴巴的概念,没有滋味。这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反思。特别是一些措施和内容的知识点,历史是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把他转化成有情节、有画面的典型素材,以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卓尔不群的雅典》这一课,三人的改革内容措施极奇的枯燥和生硬,我通过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方法,以陶片放逐法为例,来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概况。
课件显示:(一)请你鉴别“介质”——“陶片”还是“贝壳”材料一:“陶片放逐法(Ostracism)”一词,(略)——林榕年主编:《外国法制史新编》。材料二:截至20世纪90年代,在雅典的广场上发现了可以确认的1145片陶片,(略)——《是“陶片放逐法”还是“贝壳放逐法” ?——“ Ostracism ”释义》。设计意图:通过两则材料让学生去判断哪一种史料更可靠,是“文字史料”还是“实物史料”,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生:“介质”应该是“陶片”课件显示: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最可靠来源。
课件显示:(二)陶片放逐法反映雅典民主政治什么特点?(5分钟)(材料略)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来锻炼考试说明学生的能力,在这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有意义的问题,并运用判断、比较和归纳等方法论证问题。师:请同学按句号分点找到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材料中第一个句号得出什么特点?生:公正性,强制性。师:很好,看到这个,联想到中国现今屡次刺痛我们在中国普通民众神经的“特权”现象,比如官二代,星二代,红二代,他们的霸气侧漏一而再地告诉我们,我们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还远远没有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对比,遥远的雅典民主和身边的民主,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师:材料中第二个句号得出什么特点?生:广泛性,监督性。师:是的,哪些有效性息支撑你的结论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历史学习方法。生:通过“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公民大会是所有公民多有机会参加的。师:从这则材料中你知道“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目的吗?生:保障“民主”。师:材料中有效信息呢?生:“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放逐有恢复僭主野心的雅典政治家)”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三个句号?它体现什么特点呢?生:灵活性。师:最后一个句号呢?生:包容性。师:如有人企图威胁雅典的制度,雅典人可通过这项制度把他逐出雅典,放逐期限10年(一说5年,可依城邦需要随时召回),被逐者不得辩护,放逐期间其公民权和财产权予以保留。这跟我们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逻辑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政客们 与后来逐鹿者们非闹到鱼死网破不可相比,陶片放逐法算是一项英明的制度了。设计意图:对学生的人道主义教育,尊重生命,人权,即使是罪犯的人权也不能践踏。反思中国历史的一些惯用逻辑。培养人文主义素养。
四、以历史和现实相通入手进行主题反思突破
李大钊说“历史是有生命、活动的、进步的、而不是死的”。要使历史有 “现实”感,首先要使历史知识的呈现方式变得直观、生动,课堂教学要注重历史细节,要传递有现实感的历史,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历史并不遥远,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那遥远的古希腊民主跟学生的现实有什么相通的呢?关于原始直接的雅典民主政治的消极影响折翼的知识点,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我是这样设计让学生与现实相同的,并理解直接民主的弊病和反思当今网络暴力的现实问题。
课件显示:苏格拉底之死油画及文字“苏格拉底现年70岁”(材料略)师:从“听见苏格拉底说象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邀怒了的帕帕迪决定举手投他有罪!”材料中你发现普通平民的什么问题?生:情绪化,从众心理。师:看到这个,我会联想到当今我们也有一个门槛很低让普通百姓话语权的到释放的地方,想一想,哪里?生:网络、微博等。师:是的,失去了制衡的任何权力哪怕是软性的话语权也有可能膨胀成暴力。很多很多的人在根本上是习惯性的 “受众”,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传统,他们凭着某种表象来判断是非善恶,于是乎有时候就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以及感情用事,转移发泄。我们要深刻反省和思考,老师推荐一部电影《搜索》,可以让我们反省这种网络暴力。生:我看过(课堂达到共鸣)。设计意图:历史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我们要通过学习雅典民主政治,警醒中学什么玩网络的时候不要成为暴民,多一点理性的思考和客观地分析。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培养文明上网,理性上网。比传统的说教,更是润物细无声。
以学生为本理念,根据高三复习的要求,教师研磨课堂突破点。概念、最新史学研究成果、丰富史料、历史现实解读等手段进行主题线索突破、难点突破、形象突破、反思突破。做为一线教师,读书思考、课例突破、理性总结这一过程,不失为提高自己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李海明:《读.议.拟.论教学模式概说》
[3]黄卫军:《雅典陶片放逐法初探》
[4]刘东兴:《历史课堂要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讲清楚——关于“陶片放逐法”几个问题的回答》
[5]刘立新:《再论历史科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