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骨科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59例患者,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并对其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效果:优37足,良19足,可5足,差3足,优良率为87.5%。发生早期并发症为6足,其中1足发生感染,3足发生皮肤边缘坏死,2足发生腓肠神经损伤;晚期有2足出现距下关节疼痛(3.1%)。结论: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和跟骨解剖形态、骨折发生机制、手术操作、复位效果以及固定方式有关,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项防治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跟骨骨折;并发症;治疗策略
本文分析2006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59例患者,对其中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9例(64足),其中男37例(41足),女22例(23足);年龄为22~65岁,平均年龄为(36.5±4.8)岁;受伤部位:双侧跟骨为5例,左侧跟骨为20例,右侧跟骨为34例;损伤原因:重物砸伤为12例,车祸伤为15例,高空坠落伤为3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为4例。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为19例(21足),Ⅲ型为28例(30足),Ⅳ型为12例(13足)。
1.2.手术方法
(1)操作方法。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过程中,单侧骨折取侧卧位,双侧骨折取仰卧位,上气囊止血带。采用“L”形外侧切口,切割深度直至骨膜,同时应重视对腓肠神经、短肌腱与腓骨长的保护。紧贴跟骨外侧壁骨膜下进行锐性分离,使骨膜、腓骨长短肌及整块皮肤向上剥离。牵拉皮瓣时不应用力过猛,防止皮瓣反折[1]。为充分显露距下后关节面,需将跟腓韧带与距跟外侧韧带切断。直视下对后关节面移位骨块进行复位,具体做法是分别在骰骨、距骨及跟骨结节处三个部位打进克氏针,将塌陷的后关节面撬出,并将距骨下关节面视为模板,与此同时,对跟骨结节处实施向后与向下的牵引,并对向挤压跟骨节,恢复跟骨的宽度与高度及Bohler角。然后在跟骨外侧壁骨折线内插入骨膜剥离器,拨开骨折块后,仔细观察患肢骨折复位情况,如果复位情况不理想,应进行异体骨移植。在C型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安放跟骨钢板进行固定。充分止血后关闭切口,切口内放置负引流管,切口用喉纱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术后处理。为预防感染,手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3d。术后将患肢抬高,对患肢以消肿治疗,在手术后24~48h内拔除负压引流。术后3周禁止踝关节的活动,手术后第1天可鼓励患者进行足趾伸屈训练。如果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或不愈合、感染等情况时,及时更换敷料[2]。术后2~3周拆线,术后3个月方可负重行走。此外,需叮嘱患者定期做摄片复查,以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2.结果
对59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5~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37足(57.8%),良19足(29.7%),可5足(7.8%),差3足(4.7%),优良率为87.5%。并发症情况:本组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为8足(12.5%),其中1足(1.6%)发生感染,为开放性骨折,换药后伤口愈合;3足(4.7%)发生皮缘坏死,经消肿后2足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另1足行坏死皮缘切除后缝合,3足均愈合;2足(3.1%)发生腓肠神经损伤,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经神经营养与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3~5个月内基本恢复;2足(3.1%)出现距下关节疼痛等创伤性关节表现,有1足影响行走,于手术后1年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后缓解。
3.讨论
跟骨对足部整体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承担来自距骨传导的荷载,也是足弓构成的主要成分,延长腓肠肌的力臂,使足部富有弹性、缓解震荡,满足人体行走、跳跃等活动[3]。跟骨关节内固定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有皮肤坏死、感染,固定与复位不良,短肌腱、腓骨长损伤,腓肠神经损伤。晚期并发症主要是距下关节炎。术后并发症和跟骨解剖特征、骨折发生原因、手术准备、手术操作过程有很大关系。
(1)感染。本组病例有1足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由于跟骨外侧的皮下组织较薄,骨折后常常会损伤软组织,或使软组织肿胀,采用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容易发生感染,在围手术期内可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肌肉软组织部位应覆盖好钢板及螺钉,避免创口暴露,在切口放置负引流管,有助于消退软组织肿胀,也能避免感染的发生。本组1例术后发生感染,经过换药、常规应用抗生素后得到有效控制。
(2)切口不愈合或伤口皮肤边缘坏死。本组有3足发生皮肤边缘坏死,坏死率为4.7%。这种并发症和皮瓣类型、皮瓣牵拉情况、手术时机、手术操作等有很大关系。要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过早手术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伤口愈合。很多研究说明,软组织肿胀消退、跟骨周围皮肤开始出现皱褶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时机[4]。除开放性骨折外,通常选择在伤后6~10d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具备软组织情况,熟悉外侧皮瓣血供情况,手术完成后要认真缝合骨膜层。常规留置负引流管24~48h,拔除引流管后要持续加压包扎,确保皮瓣紧贴骨面,防止皮瓣下积血。糖尿病、吸烟也是切口愈合迟缓的重要原因,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患者在治疗时应慎重。
(3)腓肠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在跟骨骨折手术中很常见,采用内侧入路容易发生胫神经损伤,而外侧入路易致腓肠神经损伤[5]。本组有2足术后发生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为3.1%。发生神经损伤主要是在行内固定治疗时,钻孔或上螺钉容易伤及神经,而在手术中皮瓣牵扯过重,也会造成神经损伤,另外,后期软组织瘢痕挛缩亦可导致腓肠神经慢性损伤。本研究中,2例腓肠神经损伤患者经经神经营养与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3~5个月恢复。分析损伤原因,其中1例是由于术中牵拉过度,另一例是由于神经走向不清晰,难以辨认。因此,手术前要熟悉神经解剖位置和解剖特点,手术中操作仔细,防止牵拉过度,术后如果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应当及时对症治疗。
(4)距下关节炎。疼痛是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晚期并发症,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能力,其中,距下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最为常见和严重。疼痛原因主要是:手术后局部组织供氧供血不足,导致毛细血管收缩,组织水肿;组织损伤增强周围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除骨折瞬间的暴力因素外,骨折复位和固定不良引起的跟骨解剖形态的变化,也会导致跟骨轴线和负重力线的改变,从而发生距下关节炎。而疼痛除了距下关节炎引起外,还和骨折固定复位不良、内固定物摩擦、顶压,负重轴线未恢复或过早负重锻炼有关[6]。本组资料中出现2足距下关节疼痛,发生率为3.1%。距下关节引起的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或采取理疗方法,如严重影响行走时,应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参考文献】
[1]唐健民,韦民.切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早期并发症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4(08):59.
[2]王欣,张世民,俞光荣,等.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处理[J].实用骨科杂志 2012,5(09):23.
[3]黄连水,郭志民,余爱玉,等.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11(07):36-37.
[4]刘彦.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策略[J].四川医学[J].2012,7(09):52.
[5]黄金河.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4(19):70-71.
[6]程灏.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防治探讨[J].山东医药[J].2010,3(16):18.
【关键词】跟骨骨折;并发症;治疗策略
本文分析2006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59例患者,对其中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9例(64足),其中男37例(41足),女22例(23足);年龄为22~65岁,平均年龄为(36.5±4.8)岁;受伤部位:双侧跟骨为5例,左侧跟骨为20例,右侧跟骨为34例;损伤原因:重物砸伤为12例,车祸伤为15例,高空坠落伤为3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为4例。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为19例(21足),Ⅲ型为28例(30足),Ⅳ型为12例(13足)。
1.2.手术方法
(1)操作方法。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过程中,单侧骨折取侧卧位,双侧骨折取仰卧位,上气囊止血带。采用“L”形外侧切口,切割深度直至骨膜,同时应重视对腓肠神经、短肌腱与腓骨长的保护。紧贴跟骨外侧壁骨膜下进行锐性分离,使骨膜、腓骨长短肌及整块皮肤向上剥离。牵拉皮瓣时不应用力过猛,防止皮瓣反折[1]。为充分显露距下后关节面,需将跟腓韧带与距跟外侧韧带切断。直视下对后关节面移位骨块进行复位,具体做法是分别在骰骨、距骨及跟骨结节处三个部位打进克氏针,将塌陷的后关节面撬出,并将距骨下关节面视为模板,与此同时,对跟骨结节处实施向后与向下的牵引,并对向挤压跟骨节,恢复跟骨的宽度与高度及Bohler角。然后在跟骨外侧壁骨折线内插入骨膜剥离器,拨开骨折块后,仔细观察患肢骨折复位情况,如果复位情况不理想,应进行异体骨移植。在C型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安放跟骨钢板进行固定。充分止血后关闭切口,切口内放置负引流管,切口用喉纱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术后处理。为预防感染,手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3d。术后将患肢抬高,对患肢以消肿治疗,在手术后24~48h内拔除负压引流。术后3周禁止踝关节的活动,手术后第1天可鼓励患者进行足趾伸屈训练。如果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或不愈合、感染等情况时,及时更换敷料[2]。术后2~3周拆线,术后3个月方可负重行走。此外,需叮嘱患者定期做摄片复查,以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2.结果
对59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5~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37足(57.8%),良19足(29.7%),可5足(7.8%),差3足(4.7%),优良率为87.5%。并发症情况:本组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为8足(12.5%),其中1足(1.6%)发生感染,为开放性骨折,换药后伤口愈合;3足(4.7%)发生皮缘坏死,经消肿后2足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另1足行坏死皮缘切除后缝合,3足均愈合;2足(3.1%)发生腓肠神经损伤,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经神经营养与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3~5个月内基本恢复;2足(3.1%)出现距下关节疼痛等创伤性关节表现,有1足影响行走,于手术后1年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后缓解。
3.讨论
跟骨对足部整体功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承担来自距骨传导的荷载,也是足弓构成的主要成分,延长腓肠肌的力臂,使足部富有弹性、缓解震荡,满足人体行走、跳跃等活动[3]。跟骨关节内固定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有皮肤坏死、感染,固定与复位不良,短肌腱、腓骨长损伤,腓肠神经损伤。晚期并发症主要是距下关节炎。术后并发症和跟骨解剖特征、骨折发生原因、手术准备、手术操作过程有很大关系。
(1)感染。本组病例有1足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6%。由于跟骨外侧的皮下组织较薄,骨折后常常会损伤软组织,或使软组织肿胀,采用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容易发生感染,在围手术期内可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肌肉软组织部位应覆盖好钢板及螺钉,避免创口暴露,在切口放置负引流管,有助于消退软组织肿胀,也能避免感染的发生。本组1例术后发生感染,经过换药、常规应用抗生素后得到有效控制。
(2)切口不愈合或伤口皮肤边缘坏死。本组有3足发生皮肤边缘坏死,坏死率为4.7%。这种并发症和皮瓣类型、皮瓣牵拉情况、手术时机、手术操作等有很大关系。要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过早手术会增加手术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伤口愈合。很多研究说明,软组织肿胀消退、跟骨周围皮肤开始出现皱褶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时机[4]。除开放性骨折外,通常选择在伤后6~10d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具备软组织情况,熟悉外侧皮瓣血供情况,手术完成后要认真缝合骨膜层。常规留置负引流管24~48h,拔除引流管后要持续加压包扎,确保皮瓣紧贴骨面,防止皮瓣下积血。糖尿病、吸烟也是切口愈合迟缓的重要原因,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的患者在治疗时应慎重。
(3)腓肠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在跟骨骨折手术中很常见,采用内侧入路容易发生胫神经损伤,而外侧入路易致腓肠神经损伤[5]。本组有2足术后发生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为3.1%。发生神经损伤主要是在行内固定治疗时,钻孔或上螺钉容易伤及神经,而在手术中皮瓣牵扯过重,也会造成神经损伤,另外,后期软组织瘢痕挛缩亦可导致腓肠神经慢性损伤。本研究中,2例腓肠神经损伤患者经经神经营养与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3~5个月恢复。分析损伤原因,其中1例是由于术中牵拉过度,另一例是由于神经走向不清晰,难以辨认。因此,手术前要熟悉神经解剖位置和解剖特点,手术中操作仔细,防止牵拉过度,术后如果出现神经损伤症状,应当及时对症治疗。
(4)距下关节炎。疼痛是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晚期并发症,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工作能力,其中,距下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最为常见和严重。疼痛原因主要是:手术后局部组织供氧供血不足,导致毛细血管收缩,组织水肿;组织损伤增强周围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除骨折瞬间的暴力因素外,骨折复位和固定不良引起的跟骨解剖形态的变化,也会导致跟骨轴线和负重力线的改变,从而发生距下关节炎。而疼痛除了距下关节炎引起外,还和骨折固定复位不良、内固定物摩擦、顶压,负重轴线未恢复或过早负重锻炼有关[6]。本组资料中出现2足距下关节疼痛,发生率为3.1%。距下关节引起的疼痛,可使用止痛药物或采取理疗方法,如严重影响行走时,应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参考文献】
[1]唐健民,韦民.切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早期并发症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4(08):59.
[2]王欣,张世民,俞光荣,等.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处理[J].实用骨科杂志 2012,5(09):23.
[3]黄连水,郭志民,余爱玉,等.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11(07):36-37.
[4]刘彦.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预防策略[J].四川医学[J].2012,7(09):52.
[5]黄金河.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4(19):70-71.
[6]程灏.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防治探讨[J].山东医药[J].2010,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