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十七年文学的“不确定性”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一直处于不断地建构与重构中。程光炜、孟繁华共同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是又一“重写文学史”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发展史》中,著者突出强调了“发展”二字, 把当代文学史看作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史,认为其“文学评价尺度的变化以及文学发展方向的确定一直处于‘不确定性’之中”,两位文学史家以此为核心和切入点, 在吸取以往文学史成果的基础上,站在独立的学术立场,以其独有的思辨性和学理性明确了自己的文学史主张,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了又一次有意义的书写。《发展史》中,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参与建构当代文学史本身的同时更多的带有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十七年文学;不确定性
  孟、程二位在《緒论》中就明确提出了当代文学的发展特征就是这个“不确定性”,其“文学评价尺度的变化以及文学发展方向的确定一直处于‘不确定性’之中”,这个“不确定性 ”既有意识形态控制的因素,也体现了新的现代性焦虑,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不断言说和叙述的可能空间。《发展史》指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精髓即文艺为政治服务,这成为当代文学的出发点和目标,然而文学的内在属性却是审美性和文学性。这一矛盾必然会造成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和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由这两种冲突此消彼长而形成的曲折反复的政治文化实践便是当代文学“不确定性”的历史根源。同时,孟、程还认为当代文学价值尺度和文学发展方向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却并不能完全归之于“一体化”的形成或解体,还源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的现代性,而这种现代性本身就是当代文学“不确定性”的现实根源。
  首先,这种“不确定性”源于意识形态与主体性之间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冲突几乎贯穿了整个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尽管这一特征在50-70年代尤为集中,但在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仍能看出归来作家写作的紧张与焦虑。90年代以来,“文学的生产不再只为‘文学阅读’服务,而变为为‘文化消费’服务”,文学成为以市场和消费为导向的商品,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规约虽有弱化但仍然存在。《发展史》继承了洪子诚“一体化”的述史道路,十七年文学作为全面“一体化”时期的文学阶段,高度组织化的文学生产模式和趋同化的文学形态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显性特征。人物塑造上的“高、大、全”模式、颂歌、“红色经典”以及表现中国社会主义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作品,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控制下的文学创作面貌。但同时作家本人的主体性意识与文学本身的内在审美性要求又必然会生发对主流书写的背离倾向。意识形态和主体性之间此消彼长的矛盾冲突关系及其政治文化实践就构成了十七年文学“不确定性”的源由。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学实验中,“颂歌”与何其芳表现自我思想斗争的《回答》,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等虽受批判,但表现知识分子矛盾、犹疑和彷徨复杂心态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便可窥见初期文学创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在“红色文学的繁荣”这章,著者探讨了《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和《林海雪原》等家喻户晓的“红色文学” 的经典小说作品,而且也通过《千万不要忘记》等剧本分析了传统戏剧的现代转换与文艺政策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意识形态话语控制和政治文化的反复实践与作家主体性之间复杂曲折的矛盾关系,从而呈现了十七年文学“不确定性”的文学形态。
  其次,十七年文学被看做是当代文学现代性和不确定性的一种典型表达方式,它的不确定性并不完全是意识形态控制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焦虑。在《发展史》中,著者指出这种现代性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重重矛盾而产生的。中国从“前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建立先进政治体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同时,“新的现代性矛盾也始终环绕在新中国周围,这种矛盾一开始就充满了窘迫与紧张”。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遇“诸如精英与民众、集体与个人、民族与世界、民主与控制、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问题”,然而这些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段里都以简化的方式做了处理,“也就是说,民族解放的总体目标成为主要任务时,其他矛盾只能在压抑中作为代价被忽略,而当面对这些具体矛盾时,就只能以一种‘不确定性’的形式作出不同的回应。”而在文学层面表现为“在思想领域控制过于紧张,文艺创作和研究明显失常的情况下,便会出现一些宽松的方针和政策;而当文艺创作和研究超越了限定的范围时,又会出现紧缩的方针、政策甚至运动。”这些都是新的现代性焦虑的反映。十七年文学便是在这种反复的政治文化实践中显现出它的多重矛盾和现代性焦虑。“一体化”政治形态下对人的意志进行的控制和压抑与人的欲望和价值表达以及“现代人”对民主、法制、公平、自由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要求之间构成了矛盾张力,从而使得共和国的初期文学创作局面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质。这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交织着中国现代性的问题,而这种现代性矛盾和焦虑正是造成当代文学“不确定性”的现实根源。
  在中国当代文学逐渐从文学作品本身的内部研究转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研究和文化研究之时,《发展史》以其政治与文化因素进入叙述,重新回到当代文学的发生期——40年代的延安文艺,并从那里开始“还原 ”了一个“历史化”的文学场域,通过剖析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实践对于文学发展的牵制和影响,向我们揭示了十七年文学时期意识形态与主体性,以“矛盾重重的现代性”和“不确定性”进入整体叙述,在建构文学历史现场感的同时对其更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他们对50-70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复杂性进行了清晰的概括,从而呈现出十七年文学“不确定性”的发展特征。同时,著者这种有意识地拉开距离的“不确定性”叙述,往往使得文学事件和现象本身的罗列呈现某种混乱的结构,某些作品的章节安排给人以迷惑之感,某些章节的命名也让人费解,如“激进文学”的命名本身就带有某种偏见性和模糊性。但《发展史》却更加充分、细节地叙述了十七年时期当代文学的内部制度、文学组织机构、会议报告及报刊传媒等近些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补充了洪子诚《文学史》粗略叙述的部分,在当代文学史知识体系的建构上更加详尽和完整,为我们提供了又一次丰富而独特的历史书写和阅读经验。
  作者简介:张丹枫(1996-),女,籍贯:四川通江,西南民族大学2019级中国现当代专业研究生,硕士在读,方向:现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尹宜公的《小河淌水》有着极富想象力的旋律和歌词,通过真挚的情感表现出了年轻女孩的活力和清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为羽调式,旋律缓慢悠扬,节奏从容自由、旋律起伏优美,极具云南民歌特色。在李谷一、龚琳娜、腾格尔的三个演唱版本中,由于风格设置的不同,旋律和律动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关键词:小河淌水 旋律分析 演唱分析  一、作品及创作背景分析  《小河淌水》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作者根植于弥渡县
期刊
摘要:《穿越雨林之弧》(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是著名的日裔美国女作家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1951—)的处女作。本文拟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切入,分析《穿越雨林之弧》中玛塔考中景观遮蔽本体的现象,探寻小说人物主体性消散的主题,并揭露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困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景观支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个体。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京派文学生存的现实空间即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包含了由报纸、杂志等媒介所创设起来的舆论空间、京派文人独特的“沙龙文化”所创设出的公共领域和京派文学的私人交往、师从关系所搭建起来的人际网络空间,这样的“三重空间”为京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京派文学 ;公共领域;三重空间  京派文学生存的现实空间即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空
期刊
“咚……咚……嘚……嘚……”  我又听见了拐杖的声音,一回头看见身后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颤巍巍的在街道边缘一步步的移动着。注视良久,记忆里的爷爷和他的拐杖湿润了我的眼眸,一时间关于爷爷的记忆再次涌上心头。  爷爷是给乡下老人做拐杖的,因此家门口种了不少的小树,每当那些树长的差不多了,大小合适了,就会被爷爷砍下来做成拐杖。  每每砍下一棵树,爷爷会先把一些杂乱的树枝都砍掉,让这棵树变成一个光杆司令,
期刊
摘要: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来自世界的各个国家都在争相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尤其来自日本场馆“东方宝石”朱鹮故事的展出,使这种曾经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凈土的物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舞剧《朱鹮》最初的灵感就来源于此。舞剧借朱鹮曲折的繁育之路,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在“但愿,守望的不是人类自己的园,而是共同的美好家园”的主题下,传达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朱鹮;舞剧;舞蹈编导  在以上海歌舞团团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著名女作家的成名作《列祖依哈睁开了双眼》的文本分析,从女主人公的自我独立、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儿子的爱而透视出一位被傳统观念深入骨髓的女性,从附庸走向独立,她的自我意识从迷失到回归的蜕变过程。  关键词:列祖依哈;女性意识;爱情;母性  古泽莉·雅辛娜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当代俄罗斯女作家,她的首部长篇小说《列祖依哈睁开了双眼》一经面世便夺得2015年俄罗斯“大书奖”的桂冠。雅辛娜出
期刊
摘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为黛西的女伴、尼克的女友和一名职业高尔夫球女选手,乔丹对同一件事,经常表现出和主要叙述者尼克相反的态度。她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尼克创造的男性叙述世界的颠覆和解构。性别视角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出读者对主要叙述者的主观性和可靠性的质疑,还能提供另一个女性视角的版本供读者评价。  在早期的史诗和大多数传统小说中,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但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采用了一种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本文主要从封建迷信的迫害、“贞洁观”的束缚、世人的冷眼旁观、自身的性格,四个方面来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成因,更深一层地理解《祝福》。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成因  鲁迅在《祝福》中深刻揭示了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妇女所遭受的苦难,正如先生自己所讲,在作品中他也希望读者能够看到社会和国民身上的弊端并且以此自省。中学的时候,读不懂鲁迅先生。尽管听很多
期刊
摘要:资华筠前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业余学习舞蹈到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再到后来成为舞蹈研究员,这传奇的经历离不开前辈骨子里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身为晚辈,不仅要学习资华筠前辈那种上下求索的学术精神,更要学习前辈谦逊好学的学者态度,只有这样舞蹈届才会形成一种“江山代有人才出”的良性循环。也为舞蹈届有这样一位卓越的前辈而感到无比自豪。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舞蹈批评;舞论  《舞思》这本书,是我国著名已故舞
期刊
《红岩》讲述了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倾注心血,站在纪实文学的角度潜心创作,展现了一位位为新中国解放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弘扬了他们的坚定意志和顽强信念。小说手法与众不同,有独到之处。  首先,亲身经历再现真实场景,情节细致感人至深。这部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华子良、陈然等共产党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