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咚……咚……嘚……嘚……”
  我又听见了拐杖的声音,一回头看见身后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颤巍巍的在街道边缘一步步的移动着。注视良久,记忆里的爷爷和他的拐杖湿润了我的眼眸,一时间关于爷爷的记忆再次涌上心头。
  爷爷是给乡下老人做拐杖的,因此家门口种了不少的小树,每当那些树长的差不多了,大小合适了,就会被爷爷砍下来做成拐杖。
  每每砍下一棵树,爷爷会先把一些杂乱的树枝都砍掉,让这棵树变成一个光杆司令,再把厚厚的树皮削掉,像是脱掉一个人的衣服,露出里面嫩白的肌肤一样,树干也稍微有点生涩。爷爷会慢慢的把树干身上扎手的小木屑都磨掉,而树干的一头会磨成长方体的形状,再把事先做好的把手安上去,最后根据每一位需求者的高矮不同,确定拐杖的长短,一个拐杖就在爷爷的手中变出来了。
  从小看着爷爷做拐杖,到后来看着爷爷柱拐杖,而我也从中窥探到许多关于拐杖的秘密。
  爷爷的拐杖是有声音的,咚……咚……咚……声音开始几年快些,后来就变慢了。小時候没写作业偷看电视,把声音调到最小,时刻关注着拐杖的声音,偶尔也有被发现的时候,爷爷的拐杖是重的,打在身上是轻的。
  爷爷的拐杖的颜色是会变的。新做出来的拐杖散发着木头的香味,还是新白的颜色。不知不觉,爷爷的手抚摸过的拐杖,印刻上风吹日晒的颜色,拐杖的颜色会慢慢变黄,最后甚至会变成黑色。爷爷的拐杖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它们就偷偷的换了一身外衣,让我们猝不及防。
  爷爷的拐杖的躯体也是会变的,它就像爷爷一样,躯体会慢慢的一点点从身强力壮变得瘦小干枯。爷爷还不太老的时候,他的手会放在拐杖的把手上,后来爷爷变的越来越老了,爷爷的腰会越来越弯,他的手开始握在了拐杖的躯干上。时间长了,只要是爷爷握过的地方就会磨掉一点,拐杖的底部更是磨损的越来越厉害。这些变化,开始是细小的,却又是一天一天的,无情的,这拐杖就像是一下又一下敲在爷爷的背上,让他的腰越来越弯,人也越来越老。
  爷爷的拐杖,以前是做给别人的,后来是做给自己的。小的时候就知道,爷爷的拐杖都是做给老人用的,但是没想到有一天爷爷也会用上拐杖,爷爷也会老。时间是无情的,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爷爷是给老人做拐杖,最后自己也成了老人,拄了拐杖。
  最后拐杖也没用了,放在床底,爷爷则病倒在床上,爷爷走的时候是秋天,秋风落叶的日子,爷爷的拐杖也被烧成了灰跟着一起走了。
  家门前的树苗一年又一年的长大,只可惜,再也没有爷爷把他们变成拐杖了,一不留神它们就长成了参天大树了。那些关于爷爷的记忆散落在这儿。时光流转,很多事情风一吹就飘散了,可树根总远在那里,深入土地,冒出头来。
  作者简介:卫佳,女,1997.08.30,湖北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这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建设文化强国、说好中国故事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本文以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在美国的风靡,从文化内部的角度,初步探讨了美国受众对于花木兰形象喜爱的原因,并指出其对我国文化交流传播时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花木兰 中华文化 文化融合  一、引言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融无法避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期刊
摘要: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共同构成了翻译这门学科的基本构架。翻译批评同时影响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研究翻译不能忽略的重要学科分支之一[4]。而翻译批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批评角度也各异。本文从语言、文化和认知三个维度来评析《岳阳楼记》的两个英译本,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译作,同时提升我们的翻译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为后续的典籍英译提供一定启示,让译文更为出色。 
期刊
摘要:名词“一路”在普通话中使用方式丰富多彩,本文以“一路”为对象,研究其语法化进程。首先分析了“一路”的语义特征,其次对“一路”的句法分布进行说明,最后通过研究对“一路”所具备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一路”;名词;副词;线性;连接;语法化  零、引言  我们所说的“一路”,最开始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名词出现的,如:  ○1 太平之时,岂更为男女各作道哉?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异乎?(
期刊
摘要: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在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拉帕西尼的女儿》讲述了一个科学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拉帕西尼是一名医生,也是一位科学家,但在追求科学主义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把女儿作为实验对象,改造自己的女儿,变成全世界最毒的毒药。故事折射出霍桑对美国19世纪科技工具理性对人的影响以及父权制和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揭露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性的沦丧以及人与自我、
期刊
摘要:《儒林外史》作为描写儒林文人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描绘了相当多文人相聚的场景,本文主要探究书中文人聚会的要素,了解聚会功能的丰富性和重要性,最后分析书中产生如此之多文人聚会的深层因素。  关键词:《儒林外史》;文人聚会;特点;文学功能;深层因素  《儒林外史》中有多次文人的聚会活动,尽管这些聚会的规模大小、形成原因、目的和意义等各不相同,参会人员也良莠不齐,但每次聚会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
期刊
摘要:《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所作柳絮词,是曹雪芹作为男性以女性的身份、口吻,描写女性情、志的产物,其中双重性别的处理,使得五篇词作虽在意象使用等方面与花间词有相似之处,但在风格上并不软媚香弱。除此之外,五首词对于咏物的处理和女子个人情志主题的使用,亦迎合了清词诗化的历史流变。  关键词:红楼梦;柳絮词;女性叙写;诗化词  叶嘉莹先生在《论词学中之困惑与花间词之女性叙写及其影响》一文中,解析了女性叙写
期刊
摘要:森田疗法又称为顺应自然的疗法,适用于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抑郁性神经症和神经衰弱的治疗。其治疗目的不是消除病人的症状,而是引导病人维持在“有症状也无所谓”“有症状也能工作”的状态中,不介意症状的存在,即对自己的症状及情绪变化采取不理、不怕、不抵抗的态度。本文引入躯体化焦虑案例,探讨森田疗法在躯体化焦虑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躯体化障碍、焦虑、森田疗法  1躯体化焦虑概念  有些患者
期刊
摘要:尹宜公的《小河淌水》有着极富想象力的旋律和歌词,通过真挚的情感表现出了年轻女孩的活力和清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为羽调式,旋律缓慢悠扬,节奏从容自由、旋律起伏优美,极具云南民歌特色。在李谷一、龚琳娜、腾格尔的三个演唱版本中,由于风格设置的不同,旋律和律动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关键词:小河淌水 旋律分析 演唱分析  一、作品及创作背景分析  《小河淌水》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作者根植于弥渡县
期刊
摘要:《穿越雨林之弧》(Through the Arch of the Rainforest)是著名的日裔美国女作家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1951—)的处女作。本文拟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切入,分析《穿越雨林之弧》中玛塔考中景观遮蔽本体的现象,探寻小说人物主体性消散的主题,并揭露后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困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景观支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个体。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京派文学生存的现实空间即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包含了由报纸、杂志等媒介所创设起来的舆论空间、京派文人独特的“沙龙文化”所创设出的公共领域和京派文学的私人交往、师从关系所搭建起来的人际网络空间,这样的“三重空间”为京派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京派文学 ;公共领域;三重空间  京派文学生存的现实空间即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在这个文化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