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是“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科的教学过程以信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模式转化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强调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为传统教学结构做一次深刻的革新。
1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静止的文字还是呆板的板书,都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课堂恰恰就改变了这种乏味枯燥的状态。它将知识信息变得直观、新奇、生动、形象、具有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自然也是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产生快乐情绪,也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散步》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生命的可爱,我选择播放一组初春时田野的风光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做背景音乐,供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在理解。
语文活动《我爱我家》,运用多媒体展示公益广告“FAMILY”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家庭中的故事有欢笑也有泪水的认识,抒发真实的感受。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若是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资源,就会让抽象的语言描述变得直观。
因此,对于优美散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技术在直观性的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学生缺失的现场感受,它所展示的直观生动教学要远胜于教师口头描述效果,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易于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1.2 增大课堂容量。
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比如要了解李白,只需在百度上搜索,就有许多相关知识,师生可以选择性的浏览,记忆。这样速度快,知识容量大,学习效果好。还可以将师生从板书时间中解放出来。如《看云识天气》中,课后习题二,要求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制成表格,既费时有费力,使用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配以相应云层变化的图片。这样的以图寻文的做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加大训练密度,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一种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在沟通交流中,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学效果不仅显著而且深刻。
2 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教育信息面前的改进
“教学,是教学生学。”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过于强调知识中心与教师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为多媒体下的语文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变革,定会引发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如《海燕》,主要表现在暴风雨来临前,海燕敢于迎接挑战的斗争精神。可以在课件中展示海面上暴风雨前夕的视频资料,并且将这一视频在课堂最后再次出现。这样能更有效的创设情境,从视频画面中获得更直观的感受。结尾时,视频资料的再现,使学生的认识经过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的书本讲解所不能实现的。
当多媒体画面传达出这些唯美的画面时,就会强烈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感悟、和追求。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亦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注意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3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3.1 为课件而课件。
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迎合时尚,完全不顾及选用资料是否切合课文主题,生拉硬拽的将多媒体带到课堂。这样只能使自己胡课堂徒增无用信息,过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2 不切实际的“拿来”。
有些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教学时,将别人已制作好的课件“拿来”,这种做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主动拿来,是值得赞赏的。可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课件都是在制作者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而设计制成的。所以说课件是富有个性的创造,是不能随意盲目移植的,否则只会造成课堂的机械僵硬化,对自己的教学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3 过多使用课件。
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无意间将教学流程僵硬化了,使整个课堂模式处于受控状态,致使学生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其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另外,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没有时间和兴趣关注课文本身,无心体悟文章语言文字。这样也就丧失了这节语文课的语文味道,丧失了语文课堂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与先进的课改理念和课改精神是相悖离的。
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我们应该认清,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教学手段,正确应用能帮助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达到知识与趣味的相互促进,使语文充分发挥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如果滥用,用的不切实际,就会导致很多负面的影响。使用时,要注意对媒体的价值取向,理性对待,正确合理的利用,那么语文的教与学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1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静止的文字还是呆板的板书,都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课堂恰恰就改变了这种乏味枯燥的状态。它将知识信息变得直观、新奇、生动、形象、具有身临其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声像并茂的效果,自然也是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产生快乐情绪,也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散步》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生命的可爱,我选择播放一组初春时田野的风光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做背景音乐,供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在理解。
语文活动《我爱我家》,运用多媒体展示公益广告“FAMILY”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家庭中的故事有欢笑也有泪水的认识,抒发真实的感受。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有许多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若是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资源,就会让抽象的语言描述变得直观。
因此,对于优美散文、说明文等某些课文而言,多媒体技术在直观性的确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学生缺失的现场感受,它所展示的直观生动教学要远胜于教师口头描述效果,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易于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1.2 增大课堂容量。
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比如要了解李白,只需在百度上搜索,就有许多相关知识,师生可以选择性的浏览,记忆。这样速度快,知识容量大,学习效果好。还可以将师生从板书时间中解放出来。如《看云识天气》中,课后习题二,要求将云与天气变化情况制成表格,既费时有费力,使用多媒体技术,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将表格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出来,并配以相应云层变化的图片。这样的以图寻文的做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加大训练密度,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多媒体课堂教学,是一种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在沟通交流中,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学效果不仅显著而且深刻。
2 传统的教学设计在教育信息面前的改进
“教学,是教学生学。”而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过于强调知识中心与教师中心,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为多媒体下的语文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变革,定会引发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如《海燕》,主要表现在暴风雨来临前,海燕敢于迎接挑战的斗争精神。可以在课件中展示海面上暴风雨前夕的视频资料,并且将这一视频在课堂最后再次出现。这样能更有效的创设情境,从视频画面中获得更直观的感受。结尾时,视频资料的再现,使学生的认识经过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的书本讲解所不能实现的。
当多媒体画面传达出这些唯美的画面时,就会强烈的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感悟、和追求。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亦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注意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
3 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3.1 为课件而课件。
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迎合时尚,完全不顾及选用资料是否切合课文主题,生拉硬拽的将多媒体带到课堂。这样只能使自己胡课堂徒增无用信息,过分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3.2 不切实际的“拿来”。
有些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教学时,将别人已制作好的课件“拿来”,这种做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主动拿来,是值得赞赏的。可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课件都是在制作者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而设计制成的。所以说课件是富有个性的创造,是不能随意盲目移植的,否则只会造成课堂的机械僵硬化,对自己的教学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3 过多使用课件。
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无意间将教学流程僵硬化了,使整个课堂模式处于受控状态,致使学生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其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另外,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没有时间和兴趣关注课文本身,无心体悟文章语言文字。这样也就丧失了这节语文课的语文味道,丧失了语文课堂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与先进的课改理念和课改精神是相悖离的。
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我们应该认清,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教学手段,正确应用能帮助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达到知识与趣味的相互促进,使语文充分发挥人文性的特点。但是,如果滥用,用的不切实际,就会导致很多负面的影响。使用时,要注意对媒体的价值取向,理性对待,正确合理的利用,那么语文的教与学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