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能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的综合实力,这是当前就业背景下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从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就业情况出发,就中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性的引入模板化教学办法,旨在更好的提升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为他们在未来更好的参与人才竞争实现就业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院校 就业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模板化教学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更加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客观上要求人才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对于我国中职计算机这门更强调实践应用的专业而言,据相关调查显示,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熟练程度、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强弱,将直接关系着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难易程度,所以通过优化计算机教学,如何能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计算机基础教学这一块入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性的、有针对性引入模板化教学的方法,通过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模板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手段,对于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模板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模板化教学,指的是从上到下对课程进行逐层分解,而后将课程划分为若干模板开展教学的形式,其模板划分是以实际岗位工作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实际工作岗位教学内容的完成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学习的应用性。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根据爱好及自身需求自主学习每一模板的内容,从专业化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学能够更好的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模板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1.对比分析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板化教学方式
从当前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传统教学以课程链接的有机性作为教学开展的中心思想,链接状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教学的开展不注重对学生个性的把握和对学生需求的满足,虽然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以知识性为中心的教学很难起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使用模板化教学的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依据学生爱好、社会应用、就业需求合理的设置出教学模板,让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树状的形式引发出相对独立的课程,在独立模板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应用模板化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从计算机知识在社会各行业的需求来说,中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展开计算机教学可以安照技能模板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划分为网络管理、办公软件应用、硬件维护等,同时可以通过这些模板的划分进行系统的分类,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有效的满足了课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从就业的角度满足了社会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实用性,非常具有可行性。
三、模板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教学系统性与实用性。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模板化教学目标来看,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所以模板化教学的开展,应当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课程的社会实用性和岗位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而后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编排,强调教学系统性与实用性。
(2)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入校之初对于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方向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展的认识非常肤浅,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就业方向和专业学习的价值所在,然后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充分给予学生主动选课的机会。
(3)与时俱进,注重教学的发展性。鉴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状态和千变万化的就业形势,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模板化教学,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从业能力,就应当在模板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市场需求的有机融合,能够与时俱进的依据市场技能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的发展性。
2.应用教学设计
遵循以上原则,合理安排各个教学模块,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形成某一专业的教学模块。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划分阶段。即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前,学校便应依据当前的计算机发展状况对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划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社会人才需求类型,针对性地分为硬件维护、网络管理、程序设计与财务电算化等,这个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需求不同而不断改变的。在每个模块中,又将其分为基础理论模块与专业实操模块,将学分与学时更多地设置在实操模块当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2)实施阶段。在设置好专业模块后,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宣传与引导,充分介绍各个专业模块的内容与未来培养方面、社会需求点,让学生对模块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也清楚自己会在学校中获得什么。在此,学校应积极、客观地引导学生尽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同时配合必要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某一模块进行加强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3)教学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要根据当前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比如说采用阶段性考核教学、多媒体教学、实例教学等教学手段。
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促进了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应注重社会实际需求与学生的特点,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实战性人才,促进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景.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李梅.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5) .
关键词:中职院校 就业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模板化教学
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更加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人才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客观上要求人才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对于我国中职计算机这门更强调实践应用的专业而言,据相关调查显示,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熟练程度、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强弱,将直接关系着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难易程度,所以通过优化计算机教学,如何能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从计算机基础教学这一块入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性的、有针对性引入模板化教学的方法,通过实践教学,笔者认为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模板化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手段,对于中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模板化教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模板化教学,指的是从上到下对课程进行逐层分解,而后将课程划分为若干模板开展教学的形式,其模板划分是以实际岗位工作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实际工作岗位教学内容的完成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学习的应用性。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应用技能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根据爱好及自身需求自主学习每一模板的内容,从专业化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学能够更好的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模板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研究
1.对比分析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板化教学方式
从当前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传统教学以课程链接的有机性作为教学开展的中心思想,链接状的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教学的开展不注重对学生个性的把握和对学生需求的满足,虽然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以知识性为中心的教学很难起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而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使用模板化教学的新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依据学生爱好、社会应用、就业需求合理的设置出教学模板,让计算机基础课程以树状的形式引发出相对独立的课程,在独立模板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
2.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分析应用模板化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从计算机知识在社会各行业的需求来说,中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展开计算机教学可以安照技能模板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划分为网络管理、办公软件应用、硬件维护等,同时可以通过这些模板的划分进行系统的分类,这样的教学一方面有效的满足了课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从就业的角度满足了社会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实用性,非常具有可行性。
三、模板化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强调教学系统性与实用性。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模板化教学目标来看,以就业为导向,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所以模板化教学的开展,应当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课程的社会实用性和岗位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而后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编排,强调教学系统性与实用性。
(2)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入校之初对于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方向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展的认识非常肤浅,所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就业方向和专业学习的价值所在,然后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充分给予学生主动选课的机会。
(3)与时俱进,注重教学的发展性。鉴于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状态和千变万化的就业形势,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模板化教学,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从业能力,就应当在模板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市场需求的有机融合,能够与时俱进的依据市场技能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的发展性。
2.应用教学设计
遵循以上原则,合理安排各个教学模块,把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形成某一专业的教学模块。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划分阶段。即在每年新生入学之前,学校便应依据当前的计算机发展状况对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划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社会人才需求类型,针对性地分为硬件维护、网络管理、程序设计与财务电算化等,这个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需求不同而不断改变的。在每个模块中,又将其分为基础理论模块与专业实操模块,将学分与学时更多地设置在实操模块当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2)实施阶段。在设置好专业模块后,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宣传与引导,充分介绍各个专业模块的内容与未来培养方面、社会需求点,让学生对模块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也清楚自己会在学校中获得什么。在此,学校应积极、客观地引导学生尽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同时配合必要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某一模块进行加强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3)教学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要根据当前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外,还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比如说采用阶段性考核教学、多媒体教学、实例教学等教学手段。
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促进了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应注重社会实际需求与学生的特点,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实战性人才,促进校企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景.以实践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李梅.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