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长和教师好比是一辆车子上的两只轮子,只有同方向行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家长不理解幼儿园、教师的一些做法,甚至采取偏激行为的事时有发生。对此,我园在管理工作中注重引导教师掌握以下一些策略。
关键词:管理;沟通;心理
1矛盾来了,首先是反省自己
一般情况下,家长是不会无缘无故采取偏激行为,公然与幼儿园、教师作对的,因此,矛盾来了,我们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分析原因,寻找答案。比如误解是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工作方式简单造成的,还是由于要求呆板划一、没有兼顾到家长的个别差异造成的,等等。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2创设沟通环境,让家长感受到尊重与平等
家长偏激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和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很重要。我们将与家长交换意见的时间安排在下午幼儿离园后或亲自到幼儿家里去。让家长和园长、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敞开心扉,真实交流。家长充分感受到平等与接纳,从而以诚相待,以心换心,站在幼儿园、教师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3以请教的口吻、谦和的态度,让家长感受到关爱与信任
不管家长偏激行为程度如何,是否有理,我们都不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对立面,而是以请教的口吻、询问的态度,虚心和家长沟通交流。比如我们这样问家长:“你认为这件事情应如何处理比较妥当?”“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做?”把主动权交给家长,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大多家长在减少了防卫心理、感受到关怀和信任的前提下,都能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行为,检讨自己的不足,主动请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4紧抓机遇,顺势疏导
家长态度的转变,是施以家教指导策略的好时机,此时。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不失时机地帮助家长分析造成此行为的原因,列举身边优秀家长的教子典范,指导家长站在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高度,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新方法,共同承担起《纲要》所赋予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事半功倍巧作做工。
4.1了解家长心理,分析家长类型。严厉型的家长往往对幼儿的要求多于对孩子的帮助,对幼儿的约束和批评也比其他区域类型的家长多。我们从孩子们的日常表现中可以观察到这一点,严历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独立,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相对较强,做事比较有序……但也存在胆小、没自信、爱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和自我否定的倾向。
民主型家长对幼儿的表扬和批评相对适中,遇事能和孩子商量,能够给孩子较多的自我选择、自己作主的机会。民主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有自信、敢于尝试、做事积极、爱参与、有创造性、喜爱帮助别人,同时很喜欢谈价钱讲条件,比较自主。
放任型家长往往对孩子评价很少,对幼儿的表扬、批评、帮助和管教(教育和引导)很少,在这种类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自由散漫、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这类家长由于对幼儿的关注程度不够,很少会真正地与老师沟通,往往就是有理讲不通、对老师的无理要求较多,认为教孩子就是老师的事儿,甚至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三年下来也见不了几面的那种。
娇惯型家长常会无原则地表扬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很多,是真正地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别人不能碰不能说的宝贝,甚至会将所有事情替幼儿做了。在娇惯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往往依赖性特别强、动手能力差、做事不积极,不参与、爱发脾气耍小性子、听不得批评,但也颇具同情心,
难缠型家长这类家长往往对老师不够信任,甚至带有敌意——认为把孩子放在老师手中会让孩子受很大的委屈,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不好”。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一见面就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希望老师怎么样做、老师应该怎么样做、老师一定要怎么样做……我给这类家长取了个名字,叫“难缠型”家长。
配合型家长这类能对老师工作真正地支持和理解的家长对老师有一定的信任,认为老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会考虑老师的建议,这很难得;但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并存在著与老师观点不太一样的看法,他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多是希望老师能多些关注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若提出难度较大的要求,可能是因为对某些教育理念不清,或有误区。这将这类家长称为“配合型”的家长。
“无所谓”家长这类家长和我们前面讲到的“神龙型”家长很像。他们有这样的表现,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自己实在太忙、孩子太多,或是真得很相信老师、相信幼儿园,总之像是对自己孩子的事儿不关心。所以对老师说过的事情并不看重,老师的建议他们不太会去想是怎么回事儿(不考虑),要求家长配合完成的事总是拖三落四,但也通常不对老师有什么要求。这类家长我叫“无所谓”家长。
“理想型”家长这些家长往往会主动地帮助老师做些事情,常把“辛苦了”和“谢谢”挂口边,孩子受伤也会表示“不要紧、没关系”,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总能很好地完成,我将这类家长称为“理想型”家长。其实就算是非常理想型的家长,能够非常支持老师的工作,都是因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程度很高,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素质培养的期望很高,老师一定要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很好的教育理念才能“征服”这类家长,获得这类家长们的尊敬。
4.2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因人施法。
4.3与家长谈话的若干话题。话题自然是要家长们都很关心的事儿,也就是和他(她)宝宝有关的、真实的事儿。早送晚接时间也是能够与家长直接接触,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良好时机。特别是在晚上家长来接幼儿时,可向每位家长说一件好玩的、可笑的、幼儿今天发生过的事和基本情况,一般三五句话便可。可说的话题较多,如:
1.对进餐有问题、较困难或进餐比较好的幼儿家长说幼儿的进餐情况:今天×××吃了两碗饭,我们老师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他……今天中午吃的是XX,可能他不太喜欢吃,吃得不多(没吃完),回家可能会饿,晚上得让他多吃点儿…… 2.对没有良好午睡习惯或午睡情况异常的幼儿家长说幼儿的午睡情况:今天×××起来的可晚了,叫也不肯起来,睡得好香呀……今天×××沒睡(没睡多长时间),晚上回去可能会悃……今天×××睡觉的时候打呼噜了(睡姿不对或可能有鼻炎等)……
3.对在幼儿园表现无太大异常的幼儿家长和非常注重幼儿“学本领”的家长说幼儿的学习情况:今天我们学了AAA,宝宝学得可快了,她的兴趣很广,专注力很好……×××的节奏感真好,我们今天上了节音乐课,老师让他到前面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打节奏……×××还是年龄小一些,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他总是要跑掉……XX上课不认真,总和别的小朋友开小会(说这话时要注意语气,有些家长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那就不要这样说或不说)……尽量说一些宝宝进步了的地方,老师表扬和鼓励幼儿的事情,老师给了宝宝哪些机会锻炼他的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
4.对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家长说幼儿的安全问题:对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家长要提前打好“预防针”,因为这样的宝宝不但会伤害其他幼儿,而且自己受伤的机会也多过其他幼儿,所以要在日常的接送过程中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并向家长表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为宝宝的安全着想、我们也在想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和家长交谈的时候可以这样说:真是不好意思,每天不是跟你说宝宝受伤的事儿就是向你投述宝宝打人的事儿……其实小孩子都是这样的,都有这个阶段,我们还是多向他进行安全教育,您在家里说,我们在幼儿园说,大家一起努力……宝宝总是打人也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还得多引导他,这是急不来的事儿……在幼儿园里,让我多给宝宝喝点水、多吃点饭、多学点东西都行,这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可是小朋友打人和被打是我不能控制的,我们努力减少这类事情发生,但不能保证这类事情决不发生……
5.对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说幼儿的能力培养: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娇生惯养,家长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多做事儿,宝宝往往到了四岁还要别人喂饭、五岁还有不会穿鞋袜系鞋带的,这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家长们的这种溺爱心理我们可以理解,但他们的这种溺爱行为我们决不能接受,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家长,让家长知道他心目中的爱往往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可以旁敲侧击地对家长进行教育:多让宝宝自己吃饭,拿勺子筷子实际上是对孩子握笔的能力训练,为以后的书写打基础作准备的……这些事儿多让宝宝自己做,都说心灵手巧,手巧心才灵嘛!他自己可以做的,不信你让他试试……替孩子穿衣服提裤子,好像是帮了他,其实有两个方面对孩子不好,一个是他自己没穿,学不会不说,连穿衣服时可以发展他的特定动作的机会都没了,另一个是养成了他从小就不爱做事儿,不会做事儿的依赖心理……现在让他多做点事儿,是为了让他以后活得更轻松,不然现在要做的要学的留到以后再做再学,那得累死宝宝了……
6.当家长问起自己的孩子时:家长常会向老师问这样的问题:“我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老师你觉得我宝宝还有哪里不够好的地方?你觉得我宝宝是个怎么样的孩子?”等等。其实,无论对你的工作满不满意,对你是否信任,家长对老师心目中的宝宝是时刻都很关注的。哪怕是真心想自己的孩子有提高和进步的家长也希望从老师的嘴里听到宝宝好的方面。我不是教你只向家长说好的方面,而不说幼儿的其他表现,只是我们老师可以用很委婉的言辞对幼儿进行描述,以便家长更容易接受另一个自己的宝宝,并且不会在老师的话中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孩子是不满意的,是有偏见的。(这样的误解常有发生)。
老师在回答这类问题之前可以这样参考这类的话对家长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孩子的不足上……教育遵从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这个长处。而往往人们的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的短处。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于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孩子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让孩子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不是去研究孩子的问题。
然后再对家长说出你对她宝宝的观察和了解情况:“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肯定是不一样的(先给自己找好台阶下,万一你对她孩子的评价差得很远,这句话可以帮你不小的忙)。通过这几天(这段时间)的观察,目前为止我认为你的宝宝属于……类型的孩子。比如宝宝做事的时候会……”记得在说孩子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前,先说孩子的长处和优点。
关键词:管理;沟通;心理
1矛盾来了,首先是反省自己
一般情况下,家长是不会无缘无故采取偏激行为,公然与幼儿园、教师作对的,因此,矛盾来了,我们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分析原因,寻找答案。比如误解是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工作方式简单造成的,还是由于要求呆板划一、没有兼顾到家长的个别差异造成的,等等。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2创设沟通环境,让家长感受到尊重与平等
家长偏激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和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很重要。我们将与家长交换意见的时间安排在下午幼儿离园后或亲自到幼儿家里去。让家长和园长、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敞开心扉,真实交流。家长充分感受到平等与接纳,从而以诚相待,以心换心,站在幼儿园、教师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3以请教的口吻、谦和的态度,让家长感受到关爱与信任
不管家长偏激行为程度如何,是否有理,我们都不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对立面,而是以请教的口吻、询问的态度,虚心和家长沟通交流。比如我们这样问家长:“你认为这件事情应如何处理比较妥当?”“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做?”把主动权交给家长,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大多家长在减少了防卫心理、感受到关怀和信任的前提下,都能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行为,检讨自己的不足,主动请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4紧抓机遇,顺势疏导
家长态度的转变,是施以家教指导策略的好时机,此时。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不失时机地帮助家长分析造成此行为的原因,列举身边优秀家长的教子典范,指导家长站在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高度,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新方法,共同承担起《纲要》所赋予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事半功倍巧作做工。
4.1了解家长心理,分析家长类型。严厉型的家长往往对幼儿的要求多于对孩子的帮助,对幼儿的约束和批评也比其他区域类型的家长多。我们从孩子们的日常表现中可以观察到这一点,严历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独立,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意识相对较强,做事比较有序……但也存在胆小、没自信、爱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和自我否定的倾向。
民主型家长对幼儿的表扬和批评相对适中,遇事能和孩子商量,能够给孩子较多的自我选择、自己作主的机会。民主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有自信、敢于尝试、做事积极、爱参与、有创造性、喜爱帮助别人,同时很喜欢谈价钱讲条件,比较自主。
放任型家长往往对孩子评价很少,对幼儿的表扬、批评、帮助和管教(教育和引导)很少,在这种类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比较自由散漫、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这类家长由于对幼儿的关注程度不够,很少会真正地与老师沟通,往往就是有理讲不通、对老师的无理要求较多,认为教孩子就是老师的事儿,甚至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三年下来也见不了几面的那种。
娇惯型家长常会无原则地表扬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很多,是真正地将自己的孩子当成了别人不能碰不能说的宝贝,甚至会将所有事情替幼儿做了。在娇惯型家长教养下的孩子,往往依赖性特别强、动手能力差、做事不积极,不参与、爱发脾气耍小性子、听不得批评,但也颇具同情心,
难缠型家长这类家长往往对老师不够信任,甚至带有敌意——认为把孩子放在老师手中会让孩子受很大的委屈,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很不好”。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一见面就说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希望老师怎么样做、老师应该怎么样做、老师一定要怎么样做……我给这类家长取了个名字,叫“难缠型”家长。
配合型家长这类能对老师工作真正地支持和理解的家长对老师有一定的信任,认为老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会考虑老师的建议,这很难得;但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并存在著与老师观点不太一样的看法,他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多是希望老师能多些关注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若提出难度较大的要求,可能是因为对某些教育理念不清,或有误区。这将这类家长称为“配合型”的家长。
“无所谓”家长这类家长和我们前面讲到的“神龙型”家长很像。他们有这样的表现,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自己实在太忙、孩子太多,或是真得很相信老师、相信幼儿园,总之像是对自己孩子的事儿不关心。所以对老师说过的事情并不看重,老师的建议他们不太会去想是怎么回事儿(不考虑),要求家长配合完成的事总是拖三落四,但也通常不对老师有什么要求。这类家长我叫“无所谓”家长。
“理想型”家长这些家长往往会主动地帮助老师做些事情,常把“辛苦了”和“谢谢”挂口边,孩子受伤也会表示“不要紧、没关系”,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和“作业”总能很好地完成,我将这类家长称为“理想型”家长。其实就算是非常理想型的家长,能够非常支持老师的工作,都是因为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程度很高,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素质培养的期望很高,老师一定要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很好的教育理念才能“征服”这类家长,获得这类家长们的尊敬。
4.2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因人施法。
4.3与家长谈话的若干话题。话题自然是要家长们都很关心的事儿,也就是和他(她)宝宝有关的、真实的事儿。早送晚接时间也是能够与家长直接接触,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良好时机。特别是在晚上家长来接幼儿时,可向每位家长说一件好玩的、可笑的、幼儿今天发生过的事和基本情况,一般三五句话便可。可说的话题较多,如:
1.对进餐有问题、较困难或进餐比较好的幼儿家长说幼儿的进餐情况:今天×××吃了两碗饭,我们老师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他……今天中午吃的是XX,可能他不太喜欢吃,吃得不多(没吃完),回家可能会饿,晚上得让他多吃点儿…… 2.对没有良好午睡习惯或午睡情况异常的幼儿家长说幼儿的午睡情况:今天×××起来的可晚了,叫也不肯起来,睡得好香呀……今天×××沒睡(没睡多长时间),晚上回去可能会悃……今天×××睡觉的时候打呼噜了(睡姿不对或可能有鼻炎等)……
3.对在幼儿园表现无太大异常的幼儿家长和非常注重幼儿“学本领”的家长说幼儿的学习情况:今天我们学了AAA,宝宝学得可快了,她的兴趣很广,专注力很好……×××的节奏感真好,我们今天上了节音乐课,老师让他到前面带着小朋友们一起打节奏……×××还是年龄小一些,我们玩游戏的时候他总是要跑掉……XX上课不认真,总和别的小朋友开小会(说这话时要注意语气,有些家长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那就不要这样说或不说)……尽量说一些宝宝进步了的地方,老师表扬和鼓励幼儿的事情,老师给了宝宝哪些机会锻炼他的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
4.对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家长说幼儿的安全问题:对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家长要提前打好“预防针”,因为这样的宝宝不但会伤害其他幼儿,而且自己受伤的机会也多过其他幼儿,所以要在日常的接送过程中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并向家长表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为宝宝的安全着想、我们也在想办法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和家长交谈的时候可以这样说:真是不好意思,每天不是跟你说宝宝受伤的事儿就是向你投述宝宝打人的事儿……其实小孩子都是这样的,都有这个阶段,我们还是多向他进行安全教育,您在家里说,我们在幼儿园说,大家一起努力……宝宝总是打人也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还得多引导他,这是急不来的事儿……在幼儿园里,让我多给宝宝喝点水、多吃点饭、多学点东西都行,这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可是小朋友打人和被打是我不能控制的,我们努力减少这类事情发生,但不能保证这类事情决不发生……
5.对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说幼儿的能力培养: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娇生惯养,家长怕孩子吃苦,怕孩子多做事儿,宝宝往往到了四岁还要别人喂饭、五岁还有不会穿鞋袜系鞋带的,这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家长们的这种溺爱心理我们可以理解,但他们的这种溺爱行为我们决不能接受,我们老师应该引导家长,让家长知道他心目中的爱往往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剥夺了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可以旁敲侧击地对家长进行教育:多让宝宝自己吃饭,拿勺子筷子实际上是对孩子握笔的能力训练,为以后的书写打基础作准备的……这些事儿多让宝宝自己做,都说心灵手巧,手巧心才灵嘛!他自己可以做的,不信你让他试试……替孩子穿衣服提裤子,好像是帮了他,其实有两个方面对孩子不好,一个是他自己没穿,学不会不说,连穿衣服时可以发展他的特定动作的机会都没了,另一个是养成了他从小就不爱做事儿,不会做事儿的依赖心理……现在让他多做点事儿,是为了让他以后活得更轻松,不然现在要做的要学的留到以后再做再学,那得累死宝宝了……
6.当家长问起自己的孩子时:家长常会向老师问这样的问题:“我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怎么样?老师你觉得我宝宝还有哪里不够好的地方?你觉得我宝宝是个怎么样的孩子?”等等。其实,无论对你的工作满不满意,对你是否信任,家长对老师心目中的宝宝是时刻都很关注的。哪怕是真心想自己的孩子有提高和进步的家长也希望从老师的嘴里听到宝宝好的方面。我不是教你只向家长说好的方面,而不说幼儿的其他表现,只是我们老师可以用很委婉的言辞对幼儿进行描述,以便家长更容易接受另一个自己的宝宝,并且不会在老师的话中感受到老师对她的孩子是不满意的,是有偏见的。(这样的误解常有发生)。
老师在回答这类问题之前可以这样参考这类的话对家长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掘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孩子的不足上……教育遵从一个基本的思想原则,这就是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去发展这个长处。而往往人们的观念,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去发现孩子们的短处,再想方设法去弥补孩子的短处。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于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们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努力发现孩子的长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孩子建立起坚实的自信,让孩子从事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而不是去研究孩子的问题。
然后再对家长说出你对她宝宝的观察和了解情况:“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肯定是不一样的(先给自己找好台阶下,万一你对她孩子的评价差得很远,这句话可以帮你不小的忙)。通过这几天(这段时间)的观察,目前为止我认为你的宝宝属于……类型的孩子。比如宝宝做事的时候会……”记得在说孩子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前,先说孩子的长处和优点。